浅谈文化教育如何渗透中职校钳工专业技能训练

浅谈文化教育如何渗透中职校钳工专业技能训练

张建刚(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上海200000)

【摘要】本文以钳工专业技能训练为例,探索如何在中职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重视实践性学科肩负的文化教育重任,以美育为突破口,以多种手段促进文化教育与钳工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在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条件的特点,将文化教育渗透于技能训练全过程,激发创新思维,引导中职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技能熟练、人文素养深厚,具备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教育渗透钳工操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3-052-02

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发展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但是在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中职学校,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教学实践,都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训练、轻文化教育的情况。中职生在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培养方面是一个明显"短腿"。他们往往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但缺乏丰富的心灵世界;有吃苦守纪的精神,但缺乏创新创造的能力。文化的缺失,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障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之魂,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以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应用最广泛的工种--钳工专业技能训练为例,初步探讨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索以文化人的途径和方式,为提高中职学校育人水平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钳工专业技能训练

乌申斯基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首先使劳动自身成为审美对象。但是当今的现实社会劳动的价值观衡量标准往往与收入、地位、劳动环境、劳动方式等相挂钩,劳动带给人们生命力、活力以及愉悦、丰富的感受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利益、地位。而中职生群体恰恰又是所谓的弱势人群,社会认同感差,家长失望度大,学生自信心缺乏,再加上价值观的偏离,所以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无奈的服从。钳工实训课就要通过实际的专业训练,使学生体会到专业的乐趣和专业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并要寻找到有效的教育载体。

(一)教师要成为热爱专业工种的模范

教师作为学生专业工种的引路人,首先要给学生烙下热爱劳动、热爱专业工种的良好形象。通过教师自身对专业能力、知识、技能的钻研,吸引学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崇拜,并转化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要以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积极加强人文修养,以身作则,以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的专业态度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二)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理念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通过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展示钳工工种创造的各种产品如何丰富我们世界,如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快捷、更方便、更舒适,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思维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所在。创新的动机来自于更高目标的追求,教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钳工实训课程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发挥空间,积极推进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的尝试。如,除基本功训练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具体课题自己编制工艺方法。俗话说:各人各法,只要得法。学生如果通过合理地编制工艺,并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那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创新意识也能得到了培养。

二、以美育为突破口提高钳工专业技能训练效果

美育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钳工实训课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尝试以美育为突破口,以美的形象,情的感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在钳工实训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自己,改变世界。

(一)让学生学会欣赏美

首先要使学生学会欣赏钳工操作的作品。通过对钳工作品的专业分析和介绍,让学生了解对作品的工艺流程和方法,激发对学习钳工操作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欣赏本工种中杰出人才,如当代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李斌,前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等。还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德国、日本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的杰出工人事迹。先进人物的成就影响和激励学生对专业工种的学习动机、兴趣,帮助学生确立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职业信念。

(二)让学生学会体验美

钳工操作的基本技能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如锯削、锉削、钻削、錾削等,都需要经过艰苦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枯燥、疲劳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学生对技能动作规范化要求理解不深,更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们通常采取的对策是:强行纠正,严密监控。得到的效果却是教师忙死,学生累死,有时还会进一步激化学生的逆反情绪,消退学生对学好技能的信心和意志。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作为教师指导的切入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对动作的审美开始加以引导。先由教师进行操作演示,重点是动作的规范与形体美的展示,以模仿美、体验美为目的,抓住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特点,暂时转移学生的"视线",避免了学生只求目的,不求手段的偷懒思想。再通过学生自己的相互演示、评判,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这样学生便会自觉的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动作本身上,达到规范动作要领的目的,为学好技术打好扎实的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实践美

动作规范是手段,是基础,但不是目的。当动作的规范熟练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将动作形态美转化到质量美上来,并且使学生将相互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这此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引导。例如:人们一遍又一遍的欣赏着刘翔夺冠回放的慢镜头,感受他的每一个动作的美感。也许刘翔的爆发力不是最强的,他的绝对速度也不是最快的,但是他的技术动作是最规范的,也是最合理的,结果是最省体力的,既不打栏,也不浪费多余的力量。钳工操作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锯削练习时,学生往往不愿意利用身体的摆动来进行推锯,而是仅仅依靠手臂的摆动完成推锯,其结果是:1、容易使人疲劳。2、推锯力量不足,锯削速度不快。3、锯削质量提高不快。假如能正确、合理的利用身体的前倾力顺势推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用这样的事例来引导、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学生就会更愿意投入钳工实训操作。

三、以多种手段推进文化教育与钳工专业技能训练相融合

培养"创造型"的钳工不单单是钳工实训教师的事,还需要各个学科、各种教育的参与。

(一)加强心理训练,培养坚强意志

书法练习需安心调气,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钳工操作的很多技能练习也需静气凝神。如锉削练习,需要在动态中掌握锉刀的平衡,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尺寸偏差,前功尽弃。钳工操作课题的练习,就如同雕琢一件艺术品,需要手、心、眼、神等的高度调和。钳工专业技能训练要培养学生要用雕琢一件高雅艺术品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作品,要培养其稳定、坚韧的心理素质,提高养心、练气的能力,促进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强健体魄

由于大部分靠手工操作,因此钳工是机械冷加工行业最消耗体力的一个工种。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承担不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一方面要加强中职生正常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要引导钳工专业学生在专业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身体。运动的本身就是来自于劳动。要引导学生不要把技能练习仅仅看作是为掌握技能而训练,同时也可作为锻炼体质的一种手段。比如:锯削、锉削练习可以锻炼上肢力和背肌,刮削操作可锻炼腰、腹、腿力等,可以形成男性"倒三角"型优美体态。让学生把体力劳动同时也看作是运动和锻炼的方法之一,不但可以疏导学生对枯燥训练的厌烦情绪,也达到了培养吃苦耐劳美德的目的。

(三)加强艺术熏陶,培养融通能力

中职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应植根于专业技能教育教学当中,从中进行挖掘和提炼,使之更能适应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由于钳工的动作极富韵律感和美感,本身就可以作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如果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喜爱的RAP、街舞、踢踏舞等形式开展创编,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钳工的动作训练也是绘画、摄影、雕塑、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极好题材。中职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艺术学习和创作与钳工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培养较高文化修养,具备学科间融会贯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教育之所以不同于技术培训,就在于学校更关注于人的成长品质,这是以文化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中职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性学科肩负的文化教育重任,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在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条件的特点,激发创新思维,全方位地进行文化渗透,引导中职学生成长成人格健全、技能熟练、人文素养深厚,具备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求是》杂志,2011.23;

2.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3.乌申斯基,《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选自《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乌申斯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标签:;  ;  ;  

浅谈文化教育如何渗透中职校钳工专业技能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