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江西省石城县石城三小342700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生活化,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易懂、有趣、有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处理生活化与数学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了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结合生活教学——让数学课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3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样买?这时学生首先要根据家人的喜好开出菜单,通过估计各种蔬菜和荤菜的价格,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还要懂得货比三家,在买卖时注意要讨价还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2.利用生活原型,构建数学知识。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小学生来说有些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所以数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购物的生活体验,于是,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使学生在一个个购物活动中加深了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在交钱、找钱的过程中认识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会了有关的计算。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原来如此的熟悉。
二、数学服务于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色彩
1.拓展生活实践,提供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生活实践: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11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
3.联系实际问题,领略数学的奥妙。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从现实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还带了一幅自己创作的画,你们看(课件展示)!生:哇,真漂亮!师:我把这幅画送给班级。生:太好了。师: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吧。生:给它配个画框,这样看上去更漂亮。师:你的提议真不错。好啊,就请大家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动脑筋算一算,至少要买多长的木条来做这个画框呢?(课件出示画的尺寸:长4分米,宽3分米。)学生异口同声回答:14分米。师:哦,大家都认为是14分米。好的,那就请电脑来帮我们把木条装在画上吧。(课件演示:木条分成4段后,逐一安装在画的周围,发现少了四个角,木条太短了。)生:14分米的木条还是太短了,要再买长点的。师:那到底该买多长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思考研究吧。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始热烈讨论,一堂课就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自然地结束了。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袤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