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碧纯丁松华(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南阳473012)
【摘要】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在小儿斜症疝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年龄3-8岁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SK组)和氯胺酮组(K组),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喉痉挛,呕吐、术中体动和苏醒躁动发生率。结果与K组相比,SK组苏醒时间较短,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期短,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较好地应用小儿斜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31-02
小儿斜疝手术的麻醉,以往大多采用单纯氯胺酮麻醉,由于氯胺酮肌注增加了患儿的恐惧和疼痛,不宜合作,静脉注射氯胺酮由于作用时间短,术中需要多次推注,且氯胺酮用药量大,术后小儿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高,苏醒期长,不利于术后管理,近年来我院研究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斜症疝手术中的应用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0例择期行小儿斜疝修补术的患儿,ASAI级,年龄3-8岁,体重12-26kg,随机均分为两组,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SK组)和氯胺酮组(K组)。
麻醉方法两组患儿术前禁食6-8h,禁饮4h,SK组氯胺酮0.5-1mg/kg,丙泊酚针1.5-2mg/kg,入室前静脉注射,推注时间大约60S,待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客观规律,于切皮前给予氯胺酮0.5mg/kg,术中根据患儿心率及不自主的体动或伸吟等其他不适应反应及时追加丙泊酚,K组氯胺酮1-2mg/kg入室前静脉注射,待患儿入睡后入室,术中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维持。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醉苏醒时间,喉痉挛、术后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1.5进行录入和处理,统计方法主要包括Mann-Whitney秩和检验,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身高、麻醉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麻醉过程平衡,术中SPO2维持在96%以上,均无喉痉孪发生。无呼吸抑制发生,SK组有2例心率减慢,K组有2例短暂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给予面罩辅助呼吸即好转,与K组比较,SK组苏醒时间短(P<0.05),与SK组比较,K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高(P<0.05)。
表1两组小儿苏醒时间比较(mimx-±S)
注:与K组比较,aP<0.05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大多历时较短(约20min左右),麻醉既要保证患儿生命安全,又要做到患儿在术毕后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监护时间,提高患儿术后管理的安全性。
氯胺酮是目前临床所用的静脉麻醉药中唯一可以产生较强镇痛作用的药物,对于某些短小手术单独使用氯胺酮即可满足手术要求[1]。因此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一贯采取单纯氯胺酮麻醉即可满足手术要求。但是,全凭氯胺酮麻醉,氯胺酮用药量大,苏醒期长,苏醒期恶心、呕吐、躁功发生率高,给患儿的呼吸及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也增加了氯胺酮小儿麻醉的危险性。使用小剂量氯胺酮的理论依据在于氯胺酮的镇痛浓度(0.2mg/L)明显低于氯胺酮的催眠浓度(1.5mg/L)。国际上对小剂量氯胺酮的定义:单次肌注氯胺酮小运2mg/kg静脉或者硬膜外单次注药为小于1mg/kg,持续静脉注药还速率小于等于20ug.kg-1min[3],上述剂量的氯胺酮一般不引起心血管和呼吸反应,幻觉及其它精神运动性不良性反应也不常见[4]。丙泊酚给药作用维持时间短,无蓄积,静脉麻醉下停药后血浆浓度下降快,无明显蓄积作用。病人苏醒快而完全,并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2]丙泊酚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消除了静脉注射氯胺酮对心血管系统的拟交感作用,从而使患儿的循环功能更趋稳定,由于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在推注丙泊酚和氯胺酮时要求缓慢60S推注完毕,避免推注过快引起呼吸,循环功能的严重抑制。
本文研究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既安全,又用药量少,减少了单纯氯胺酮麻醉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期平稳,且苏醒快而彻底,缩短监护时间,提高了患儿术后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2]徐启明,主编,临床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
[3]王英伟,小剂量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27:381-382
[4]RogerL,SchmidT,AlanN,etal.useandefficacyofLow-doseKetamineinthemanagementofacutpostoperativePainPain19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