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扬麦15号和扬麦16号作试验材料,进行免耕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连免覆,NTS),连续免耕留高茬(免高茬,NTH),麦免稻耕(轮耕1,RNT),麦耕稻免(轮耕2,RCT),翻耕全量还田(耕全还,CTS1)、翻耕半量还田(耕半还,CTS2)、翻耕秸秆焚烧还田(CTB,CK2)、翻耕不还田(连耕,CKl)八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环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揭示了土壤的供肥特征、小麦吸肥特性及小麦生长规律,为有效地开展免耕、合理轮耕和秸秆还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因耕作方式不同,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差异较大,免耕、轮耕与秸秆还田更有利于麦季SMBN的提高。小麦播种前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土壤呼吸速率最强的是CT和CTS2处理。麦收后连续免耕(NTS和NTH)、轮耕RNT和翻耕秸秆直接还田(CTSl和CTS2)耕层0-21cm土壤有机质、全氮比对照(CT)增加9%-28%、5%-25%,以CTS1和CTS2为高。秸秆焚烧还田(CTB)比CT也略有增加,但其幅度都没有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大。在小麦成熟期,免耕、轮耕RNT和翻耕秸秆还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比CT均有一定的提高,而对土壤速效磷增加不明显。2、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生育前期,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但小麦细长,后期对株高影响较小。成熟期免耕处理的株高较低,可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轮耕、翻耕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小麦后期上三叶叶面积,为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返青期后,连续免耕处理干物质积累受到一定影响,干物质积累量较低。整个生育期,CTS1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低于两个对照处理CT和CTB,这可能与秸秆还田量过大不利于小麦生长有关,连续免耕处理也低于两个对照处理,这可能与免耕年限过长,不利于小麦生长有关,而轮耕处理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高,这为轮耕处理的小麦高产奠定了基础。3、小麦植株含氮、磷、钾率以苗期、分蘖期、返青期较高,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逐渐下降。轮耕尤以麦免稻耕有利于小麦植株氮磷钾的积累,而连续免耕处理开花期以后下降较为迅速,对小麦累积吸氮量有一定的影响,翻耕秸秆还田影响小麦累积吸磷量,连续免耕处理不利于小麦累积吸钾量的提高,轮耕和翻耕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小麦累积吸钾量。4、实际产量NTS比CT降低3.5%,这与连续免耕时间长,土壤紧实,影响小麦出苗和根系生长,进而影响产量有关。小麦产量CTS2>CT>CTS1,说明适量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秸秆还田量过大会影响小麦产量。小麦产量RNT处理比CT高9.23%,说明轮耕尤以麦免稻耕方式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翻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小麦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提高,可以改善中强筋小麦的品质。免耕、轮耕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小麦的峰值粘度和崩解值比CT高,不会降低小麦的食用品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植株对重金属铬吸收累积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2)
- [2].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小麦植株δ~(13)C值的检测方法研究[J]. 核农学报 2016(04)
- [3].环氟菌胺在小麦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J]. 植物保护 2020(06)
- [4].一代灰飞虱在小麦植株上产卵特性及卵量分布[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11)
- [5].基于近红外的小麦植株含水率检测方法[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S1)
- [6].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的冬小麦植株氮含量高光谱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23)
- [7].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氟唑菌苯胺在小麦植株中的内吸传导特性[J]. 农药学学报 2017(06)
- [8].小麦植株中叶菌唑残留测定方法[J]. 现代农药 2018(06)
- [9].汞在春小麦植株中的富集及转移规律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5)
- [10].小麦和土壤中2甲4氯异辛酯残留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3)
- [11].喷灌对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8)
- [12].一种检测转1Dx5基因小麦植株的新方法[J]. 生物技术 2012(01)
- [1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小麦植株抗旱性及产量的关系[J]. 西北农业学报 2017(11)
- [14].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植株的碳氮代谢及碳代谢与赤霉病的关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7)
- [15].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小麦植株各器官δ~(15)N值的考察[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18(03)
- [16].Zn在不同品种小麦植株地上部的积累和分配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0(05)
- [17].水氮互作对春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6)
- [18].多功效制剂——小麦矮尔丰[J]. 农业知识 2013(04)
- [19].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小麦植株水分分布和变化规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24)
- [20].富硒区补硒对黑小麦植株硒积累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21].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植株的重金属分布及其相关性——以昆山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1(02)
- [22].基因枪法介导转ZmalⅠ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鉴定[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8)
- [23].氮素对不同生育期小麦植株累积硒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2)
- [24].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2)
- [25].小麦及其环境中噻吩磺隆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3)
- [26].杜仲内生真菌DZJ07的GFP标记及在小麦植株中的定殖[J]. 华北农学报 2017(06)
- [27].自家地头树苗被折 竟喷农药毁邻庄稼[J]. 农村新技术 2015(07)
- [28].土壤中佳乐麝香和镉污染对苗期小麦生长及其污染物积累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1(02)
- [29].俄国用“组织培养”法育出更耐涝小麦[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10)
- [30].双氟磺草胺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