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联吡啶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解质,铜基氧化还原点对
联吡啶铜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佳,杨希川,安金成,张丽,蔡斌[1](2017)在《6,6’-二甲基-2,2’-联吡啶铜配合物氧化还原电对应用于DSSC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解质中的氧化还原电对是DSSCs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再生氧化态染料阳离子以及电荷传输的作用。DSSCs中通用的碘电解质(I~(3–)/I~–)的双电子转移过程以及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造成了染料再生过程的巨大电势损失,限制了该体系开路电压的提升。因此开发具有较高氧化还原电位的尤其是单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电对非常必要。有望通过降低染料再生过程电势损耗来提高电池的光电压。我们成功的将具有扭曲四面体结构的6,6’-二甲基-2,2’-联吡啶铜配合物([Cu(dmbp)_2]~(2+/1+))作为电解质中氧化还原电对应用于DSSCs。该体系具有一个极低但是有效的染料再生驱动力(0.11 eV),成功的降低了染料再生过程的电势损耗。最终获得了高达1048 mV的开路电压及一个标准光强下10.3%的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对比了PEDOT电极和Pt电极对[Cu(dmbp)_2]_(2+/1+)体系的催化性能,PEDOT电极显示了更加的催化效果,应用于DSSCs时获得了一个标准光强下11.9%的光电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5-27)
穆华荣,毕欣,孙晶,颜朝国[2](2016)在《含咪唑盐的叁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带有不同长度的4-(4-氯烷氧基苯基)-2,2'∶6,2″-叁联吡啶和N-甲基咪唑在甲苯中加热反应,制备了3种由烷氧基桥联的新型叁联吡啶咪唑配体。研究了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测定了叁联吡啶咪唑铜配合物的单晶分子结构,在铜配合物中,Cu(Ⅱ)和两个叁联吡啶单元形成扭曲八面体配位方式。Monoclinic,空间群P 21/c;a=1.7229(3)nm,b=1.5924(2)nm,c=2.1590(3)nm,α=90°,β=101.332(2)°,γ=90°,Mr=1298.09,V=5.8078(15)nm~3,Dc=1.485 mg/m3,Z=4,F(000)=2684。(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江媛媛[3](2015)在《MCM-41负载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碳-硒键形成和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以介孔材料MCM-41为载体,通过4,4′-双[3-(叁乙氧硅基)丙基胺甲基]-2,2′-联吡啶与MCM-41的缩合固载制备了联吡啶功能化的MCM-41介孔材料(MCM-41-bpy)。将联吡啶功能化的MCM-41与CuI在DMF中室温反应,制备了联吡啶功能化的MCM-41负载的碘化亚铜配合物(MCM-41-bpy-CuI)催化剂,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ICP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研究了MCM-41负载联吡啶碘化亚铜配合物(MCM-41-bpy-CuI)在芳基硼酸与二芳基二硒醚的碳-硒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量的MCM-41-bpy-CuI存在下,以DMSO和H2O为混合溶剂,该反应于110℃在空气中能顺利进行,高产率的生成了相应的二芳基硒醚偶联产物,而且该新型负载铜催化剂经循环10次后,其催化活性基本不变。3.研究了MCM-41-bpy-CuI在苄醇和烯丙醇空气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负载铜催化剂在50℃下,以乙醇为溶剂,氨水作碱及TEMPO存在下,在空气中能顺利地将一级醇氧化成醛。该负载铜催化剂能循环使用10次,其催化活性基本不变。4.研究了MCM-41-bpy-CuI催化芳基碘化物和二芳基二硒醚的碳-硒偶联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量的MCM-41-bpy-CuI和镁粉存在下,以DMF为溶剂,该类偶联反应于120℃在氩气氛围中能顺利地进行,高产率地生成了相应的二芳基硒醚偶联产物,并且该负载铜催化剂有着良好的回收再利用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贾新明[4](2013)在《叁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一系列单羟基或多羟基叁联吡啶类化合物以及氯球接枝叁联吡啶的铜配合物的合成,配合物应用于催化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通过气相色谱的分析,从而获得了此类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数据。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我们对碳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应用、制备方法等作了简要介绍,着重阐述了叁联毗啶金属配合物的催化应用研究进展。在总结文献和实验室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叁联吡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对所合成的一些配合物作了红外测试,并进行了数据分析。第叁部分为高分子配合物的合成以及表征。通过化学反应将氨基叁联吡啶接枝到氯甲基化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上,合成了含叁联吡啶的高分子聚合物,进而制备其亚铜络合物,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第四部分为催化性能测试的结果与讨论。介绍了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催化性能的测试方法,包括高压反应釜的控制、气相色谱的分析测试条件和催化数据的处理计算方法。根据实验结果,分别从甲醇转化率、碳酸二甲酯的选择性、时空转化率和腐蚀速率等方面对各个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另外分析了配体结构、阴阳离子、反应时间、投料方式等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总压为2.4MPa(PCO:PO2=2:1),催化剂浓度为0.05mol/L,反应时间3h的条件下,4'-(对羟乙氧基苯基)-2,2':6',2''-叁联吡啶的CuI络合物的催化剂效果最好,甲醇转化率可达到1.73%,碳酸二甲酯选择性可达98.98%,时空转化率为0.01083mol·DMC/(mol·cat·h),对不锈钢Q235的腐蚀速率为0.770g/(m2·h)。(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3-11-01)
江民华[5](2013)在《一种单核联吡啶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4–甲基磷酸二乙酯苯基)–2,2'–二联吡啶(L)与[Cu(CH3CN)4]BF4反应,得到了一种单核铜(Ⅰ)配合物[CuL2]BF4(1)。晶体结构表明,化合物1中二个配体提供四个N原子与Cu(Ⅰ)配位,中心金属离子Cu(Ⅰ)呈扭曲四面体构型。该配合物在426nm与527nm(sh)的低能吸收可归属为MLCT跃迁。电化学研究表明1具有大的Cu(Ⅱ)/Cu(Ⅰ)氧化还原电位(E1/2=0.49V,相对比饱和甘汞电极),表明1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3年05期)
付伟伟,刘洋,邝代治,张复兴[6](2012)在《4'-对甲氧基苯基叁联吡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联吡啶配合物在光电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2]。在以对甲氧基苯甲醛与2-乙酰基吡啶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关环作用,得到了4'-对甲氧基苯基叁联吡啶(4'-MeOPhtpy)。水热和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姜琴,施鹏飞,朱阳光,肖楠,王大奇[7](2009)在《新型叁联吡啶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DNA切割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合成了新型叁联吡啶铜配合物[Cu(ttpy)(acetone)Cl].(NO3)(H2O)3(ttpy=4′-p-tolyl-2,2′:6,2″-terpyridine),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叁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8476(3)nm,b=1.2650(5)nm,c=1.4227(5)nm,α=111.017(7)°,β=92.174(7)°,γ=90.562(7)°,V=1.4225(9)nm3,Z=2,Dc=1.309Mg.m-3,μ(MoKα)=9.00cm-1,F(000)=578,R1=0.0633,wR=0.1414。在配合物中,中心铜原子的配位环境为变形四方锥,并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的C-H…Cl和C-H…O氢键作用形成叁维梯状结构。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在pH=7.4,温度37°,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的条件下,该配合物对超螺旋pUC19DNA表现出一定的切割活性。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该配合物与四种核苷的反应活性顺序为:5′-GMP>5′-AMP>5′-TMP≈5′-CMP。(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姚景才[8](2003)在《二-μ-羟基二联吡啶铜 (Ⅱ)二高氯酸根的晶体结构及弱相互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羟基桥连的双核铜化合物 [Cu2 ( bipy) 2 ( OH) 2 ]( Cl O4) 2 ( bipy=2 ,2 '- bipyridine) ,用 X-射线方法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叁斜晶系 ,空间群 C2 /m,α=1 3.5 69( 3) ,b=1 5 .2 1 2 ( 3) ,c=6.2 71 5 ( 1 0 ) ,β =1 1 3.62 0 ( 1 0 ) ,V =1 1 88.4( 4 ) 3 ,Dc =1 .879g/m3 ,Z =2 ,分子式C2 0 H18Cl2 Cu2 N4O10 ,分子量 Mr=672 .36,F( 0 0 0 ) =676.0 .化合物的结构由 1个 [Cu( bipy) 2 ( OH) 2 ]2 +阳离子和 2个弱配位的高氯酸根组成 ,每个阳离子内的 2个 Cu( II)通过 2个羟基桥连接 ,Cu( II)原子表现出 Cu O2 N2 四方平面构型 .分子内存在高氯酸根的 Cu( 1 )…O( 3)弱配位键 ,分子间存在 O( 1 )—H( 1 ) A…O( 2 )和 C( 1 )— H( 1 ) B… O( 2 ) 2种类型的氢键(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王凤山,郭石杉,黄东律[9](1992)在《联吡啶铜(O,N)甘氨酰甘氨酸N-铜二联吡啶硝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ly-Glyo,2,2’-联吡啶与Cu(NO3)2·H2O在二次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以Gly-Glyo作为中继基的新型双核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该配合物晶体的化学结构式[(C10H8N2)Cu(H2NCH2CONHCH2COO)Cu(C10H8N2)2](NO3)3.晶体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4268 nm,b=1.1754 nm,c=1.4059 nm,α=104.01°,β=91.56°,γ=72.22°,Z=2.衍射数据在Nicolet XRD R3型四圆衍射仪上收集,结构参数经块矩阵最小二乘法精修后,最终一致性因子R值为0.070.(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92年07期)
周精玉,朱龙根,乐承筠,曾似惠,林承毅[10](1988)在《联吡啶铜配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Cu(2,2′—bpy)_2(ClO_4)_2和Ru(2,2′—bpy)_2Cl_2,以及4,4′—联吡啶进行合成。通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扫描电子微区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分别得到墨绿色的结晶[Cu(2,2′—bpy)_2Cl Cl(2,2′bpy)_2Cu](ClO_4)_2·2H_2O(Ⅰ)以及一种兰色的结晶Cu(2,2′—bpy)_2(ClO_4)_2(Ⅱ)。在反应过程中,Ru(2,2′—bpy)_2Cl_2虽然起着促进作用,但并未参与配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2期)
联吡啶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带有不同长度的4-(4-氯烷氧基苯基)-2,2'∶6,2″-叁联吡啶和N-甲基咪唑在甲苯中加热反应,制备了3种由烷氧基桥联的新型叁联吡啶咪唑配体。研究了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反应。测定了叁联吡啶咪唑铜配合物的单晶分子结构,在铜配合物中,Cu(Ⅱ)和两个叁联吡啶单元形成扭曲八面体配位方式。Monoclinic,空间群P 21/c;a=1.7229(3)nm,b=1.5924(2)nm,c=2.1590(3)nm,α=90°,β=101.332(2)°,γ=90°,Mr=1298.09,V=5.8078(15)nm~3,Dc=1.485 mg/m3,Z=4,F(000)=268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吡啶铜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佳,杨希川,安金成,张丽,蔡斌.6,6’-二甲基-2,2’-联吡啶铜配合物氧化还原电对应用于DSSCs的研究[C].第四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2].穆华荣,毕欣,孙晶,颜朝国.含咪唑盐的叁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和分子结构[J].应用化学.2016
[3].江媛媛.MCM-41负载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碳-硒键形成和醇氧化反应中的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贾新明.叁联吡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催化性能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3
[5].江民华.一种单核联吡啶铜(Ⅰ)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3
[6].付伟伟,刘洋,邝代治,张复兴.4'-对甲氧基苯基叁联吡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2012
[7].姜琴,施鹏飞,朱阳光,肖楠,王大奇.新型叁联吡啶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DNA切割活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9
[8].姚景才.二-μ-羟基二联吡啶铜(Ⅱ)二高氯酸根的晶体结构及弱相互作用(英文)[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王凤山,郭石杉,黄东律.联吡啶铜(O,N)甘氨酰甘氨酸N-铜二联吡啶硝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
[10].周精玉,朱龙根,乐承筠,曾似惠,林承毅.联吡啶铜配合物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