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民族化再探索 ——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

油画民族化再探索 ——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

论文摘要

“油画民族化”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作为一种中国油画家主动建立带有文化自觉色彩的融合中西艺术表现的实践,始于二十世纪初,贯穿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史的大半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油画民族化现象,主要研究油画民族化在十七年中的延续与发展,力图揭示油画民族化与国家文化方针、道路的联系,呈现本阶段油画民族化在自身领域的探求现象,总结此时段油画民族化在发展中国油画方面积累的重要理论、实践成果和经验。笔者先清理了油画民族化现象的学理脉络,回顾了二十世纪初以来的油画创作中的融合中西现象,然后对五、六十年代的油画民族化展开研究。在第一章中把油画民族化与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文艺政策、艺术家的改造与编制、现实主义的确立、油画民族化的个体实践、“双百”的提出对文艺界的影响等因素联接起来,分析油画民族化从少数画家的兴趣坚持变为由国家推动发展的历史原因。第二、三、四章针对此时油画民族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分开加以研究。国家文化道路的民族化转向激发油画民族化在三个方面的行动:一为观点的争鸣与交流。会议的讨论与文章的接续发表说明,油画民族化在话语空间中被正式的有组织的加以讨论,专家的参与深化了也扩大了该命题的影响。二为教学之中的油画民族化提倡与初步实践。其中最见成效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如罗工柳带的油画研究班(1960-1963年)和以董希文为主导教师的第三画室(1959-1964年),他们在教学中坚持多样化、民族化倾向,开拓了新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法,产生了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滋生和培育了新的油画力量。三是创作领域产生了一批特征鲜明的油画作品,艺术家从题材、形式和精神气质等各个方面对油画如何具有民族特点、中国气派做出了不同的自觉的探索,提供了切实的创新成果。笔者认为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表现资源中的装饰性色彩、平面化空间、意象性造型、韵律感线条、写意性笔触和抒情式意境等进行了挖掘与采用,塑造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油画的一种新风貌。余论部分笔者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油画民族化延续发展给予了描述,并总结了五、六十年代油画民族化的特征与意义。本文认为,五、六十年代的油画民族化延续了中国油画发展中的中西融合道路,它既受制于强力的政治,也蕴涵着艺术家的志趣与理想。它推动了中国油画本体的发展,尤其对现实主义的表现进行了拓展,打造了兼有时代与中国特点的油画形貌。油画民族化以具体形态反映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流变过程,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事件与现象。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选题的说明及研究的背景
  • 二、选题的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四、二十世纪上半叶油画民族化回顾
  • 第一章 从个体民族化实践到国家文化道路转向
  • 第一节 新中国 新文化
  • 一 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
  • 二 转变身份改造思想
  •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确立与学习
  • 一 规于一法:现实主义
  • 二 油画技术再引进:马克西莫夫班
  • 第三节 政治性推动:油画民族化的提出
  • 一 建国初并未沉寂的民族化实践
  •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二章 “油画民族化”思潮
  • 第一节 特定话语空间:会议
  • 一 聚焦“民族风格”:全国油画教学会议
  • 二 探讨再续: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座谈会
  • 第二节 学术的前沿阵地:专业刊物
  • 一 持续的声音
  • 二 集中关注:如何民族化
  • 第三章 油画教学的民族化探索
  • 第一节 执意求新:罗工柳与“油研班”
  • 一 办班变故
  • 二 先取真经再民族化
  • 第二节 “顺水推舟”:董希文工作室
  • 一 工作室制
  • 二 主张多样扶持个性
  • 第四章 油画民族化的实验路径
  • 第一节 装饰性色彩
  • 第二节 平面化空间
  • 第三节 意象性造型
  • 第四节 神韵感线条
  • 第五节 写意性用笔
  • 第六节 抒情式意境
  • 余论
  • 一、八十年代以来的后续发展
  • 二、十七年油画民族化的特征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附录一: 1949-1966年油画民族化重要记事
  • 附录二: 插图目录
  • 附录三: 访谈纪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油画民族化再探索 ——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