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卡里尔·菲利普斯(1958-)出生在加勒比海地区。他以戏剧写作开始其创作生涯,但随后他的小说创作成就超过了戏剧。迄今为止,菲利普斯创作了十部小说、四个舞台剧、两个电影剧本及一个广播剧、三部非小说文集、两部选集,此外他还做过编辑,是《卫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等报刊杂志的撰稿人。他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小说获得过不同的奖项,其中《遥远的海岸》(2003)一书就获了四个奖项;广受好评、堪称其代表作的《渡河》(1993)获得1993年布克奖的提名,并在1994年获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菲利普斯不仅是一位用英语创作的卓越的黑人作家,而且已成为一位写作领域宽广的多产作家,无怪乎《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他“菲利普斯已证明自己为同时代人中最佳和最多产的作家”,称他为“我们时代的文学巨人之一”。在来自前大英帝国殖民地的作家中,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凭借其作品,尤其是小说,他从形式到主题更新了本质上是现实主义但偶尔又流露出狭隘思想的文学传统。他的这种创新承继了同样来自于西印度群岛的上一辈移民作家的文学精神,例如威尔逊·哈里斯、乔治·莱明和塞缪尔·塞尔凡,但在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作家中,除V.S.奈保尔之外,菲利普斯是另一位较早被公认为属于英国文学“主流”的作家。菲利普斯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菲利普斯的小说中,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过去与现在相层叠,迥异的地点相关联,这种支离破碎恰好反映了处于离散、错位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如果说菲利普斯早期带有自传因素的小说还都算得上是完整的故事,虽然其中不时穿插着“闪回”,那么其后期的小说则直接把彼此孤立但又富有抒情的声音并置在一起。这些声音由于性别、种族、阶级和时间的原因而相互隔绝,然而它们又都有痛苦和失败的共同经历,并且对未来怀有一种本能的期望。第二个方面是,菲利普斯小说的主题拓宽了英国小说的领域,对现存的社会秩序提出了质疑,同时强调长期以来英国小说所忽视的内在异质性。菲利普斯的小说关注传统历史学所排斥的人物,重现了西方社会刻意掩盖的历史,比如跨越大西洋的奴隶贸易的真实历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英国小说中,奴隶制及“他者”在英国要么被故意忽略,要么被当作次要问题,然而他们在菲利普斯的作品中却成了核心问题。菲利普斯作品形式与主题上的创新恰当地反映了他所受到的影响,体现了他对现有传统的依附与超脱,这种传统既是英国的、非洲的、美国的,也是加勒比海的。尽管菲利普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他似乎并没有赢得应有的关注。这固然有菲利普斯作品题材对现在的读者过于“陈旧”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由于作者的身份:作为非洲的后裔,菲利普斯生于加勒比海地区,长于英国,现定居美国。对于手中握有的这四张身份名片,菲利普斯反复诉说自己处处有家,但毫无归属的境况:“我认识这个地方,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但我不属于这里。我既是这里的一员,又不是这里的一员。”事实上,菲利普斯本人的处境,尤其是他的不停地跨越国界的行为恰好反映了黑人的生存现状。另外,虽然小说《渡河》备受好评,获得了布克奖提名,但却不是最后的获胜者,因此普通读者对他的关注相对较少也是情理之中的。在通读菲利普斯作品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渡河”是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并且渡河的行为直接影响人物此后的命运,不论渡河人的动机如何,他们对家的眷恋与追求是相似的。渡河的行为既指时间上,又有空间上的含义,大多数的人物都有渡河的经历,所以渡河既是真实意义上的,也有跨越种族界限的比喻意义。综合国内外有关菲利普斯的学术研究成果,笔者注意到,国外的学术著作有五部,国内有两篇硕士论文,一篇学术文章,没有博士论文和专著。在笔者读过的批评著作和文章中,除了菲利普斯本人写过一篇题为“跨越边界”,以及一位评论者针对其文章写的一篇呼应的文章外,并没有其他的文章或论文探讨“渡河”人的状况。本论文通过分析渡河人渡河前的期望,渡河的苦难历程,渡河后的遭遇和结局,以及更为广阔意义上的渡河,揭示了渡河的普遍性,这是本论文的第一个创新点。对家园的追求一直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菲利普斯的作品也不例外。尽管在他看来,家是“谜一样的难题”,他不止一次地称“你是哪里人?”为“存在问题的问题”,和“有密码的问题”,但是值得注意到是,作者也同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在身体力行地探寻着的“家园”的真实含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以悲剧收场,尽管最后总会在凄凉中透出一点儿希望,而作者却依然在昔日的环大西洋“三角地区”穿梭着,离开了生他(西印度群岛)、养他(英国)的地方,定居在美国。他处处有家,却又感到无处为家,这或许就是渡河人的真实写照。渡河是一个永不止息的流动着的过程,即使一个人物倒下了,其身后的家人后备军仍在翘首期盼着能有朝一日会到“宗主国”去。大多数的评论文章谈到了渡河人的移位之苦,但是没有涉及他们对家园的不懈追求,所以从渡河人的角度来关注他们对家园的追求,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因此本论文以“渡河”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和相关理论,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在追求家园和身份归属上所面临的困境。它们分别是在奴隶制下黑奴失去家园及艰难地重建家园、移民对“英国梦”的追寻、白人渡河者,以及在更广阔意义上的渡河。论文的第一章探讨了较早的黑人渡河,即跨越大西洋奴隶贸易中被迫渡河的非洲人。历史是菲利普斯一直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奴隶制这段历史。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菲利普斯在二十世纪后期重述贩运黑奴的目的。在菲利普斯看来,奴隶制迄今仍然是一个大家有意回避的主题,所以菲利普斯致力于挖掘被官方历史所排斥的各种声音,既有奴隶的声音,也包括种植园主女儿的声音。奴隶制绝不仅仅是黑人的历史,它同样也是白人的历史。第二部分追溯了奴隶制的历史。对于那段不光彩的贩奴史,英国没有勇于承认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是极力地掩盖和否认,其实在菲利普斯看来,那或许就是英国社会的“万恶之源”,也正是从奴隶制开始,才有了此后的大英帝国子民源源不断地移向他们的期望之地—英国。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菲利普斯作品中黑奴的生存状况。正是由于暴利的驱使,黑奴贸易迫使无辜的非洲人踏上了不归的横渡大西洋之旅,就像《渡河》中所描绘的那样,他们承载着非洲父亲的期望,像折断的树枝在异国的土地上艰难地生长。第四部分探讨了奴隶制的遗产,包括种族主义及非白种人在二十一世纪所要面临的民族身份问题,当代英国的焦虑可以从奴隶制那里找到根源,然而人们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却远远不够,正是这些促使菲利普斯重述奴隶制这段历史。引人深思的是,黑奴的后代子孙们非但没有远离夺走他们的先辈、令他们永世无法相见的殖民者,反而被他们如磁石般地吸引,开始了到宗主国的寻梦之旅,这是第二章所要探讨的问题。本章首先简要回顾了那段著名的“帝国风驰号”(Windrush)海船运送移民的历史。英国朝野对历史采取遗忘的手段之一,就是把乘坐“帝国风驰号”海船的那代移民的到来看作是黑人第一次到达英国,从而否认贩运黑人的不光彩历史,把外来人排除在外的目的。但是从古到今,欧洲大陆,特别是英国,外来人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出于获取暴利的动机,还是缓解劳动力匮乏的需求,英国“请入”的外来人—被贩运的黑奴及五、六十年代的加勒比海移民,都为英帝国的繁荣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奉献不但没有得到认可,而且他们的“存在”被视为某些社会问题的根源。第二部分联系菲利普斯自身的经历,特别是对于“出身”这一敏感问题的苦恼,说明渡河人无处扎根的夹缝处境。笔者归纳了菲利普斯小说中形形色色的移民形象,宗主国为何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或许可以从米尔恰·伊利亚德的两种时间观念那里找到解释。本质上来说,渡河人的困境源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者掠夺财富的同时,以西方文化替代殖民地原有的脆弱的历史文化传统,只要文化消失了,其子民注定成为无根之木,四海为家,又处处无家。本章同时也挖掘了渡河人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方面遭受宗主国的排斥,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抛弃了家乡,哪怕是再回到故乡,也找不到归属感。由此菲利普斯提出了一个“大西洋之家”的概念,这反映了移民的两难处境。第三章专门讨论了白人“渡河”的情况。就像《渡河》中所表明的,渡河人群中不仅仅包括黑人,白人也同样在渡河,虽然情况与黑人有所不同。在贩运黑奴过程中黑人无疑是牺牲品,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白人也没有幸免于难。黑奴的家园被隔断,处于边缘的白人也同样是有家难回,他们与黑人有着相似的遭遇。笔者所读过的评论文章中没有人提到白人渡河,这是本论文的第三个创新点。本论文首先追溯了欧洲人渡河的历史,利益驱动下的远洋航行打着传播文明旗号,实则开启了他国成为附庸国的殖民历史,这为欧洲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论文分析了白人渡河进入“黑暗之地”一此处指非洲或加勒比海—的历程,正是在这“黑暗之地”,他们发现自己的尴尬身份和有家难回的境地;更加可悲的是,白人渡河者自己也是其同胞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他们之所以在自己国度上无奈的迁移,到处漂泊,同样也是想找到一处避风港。正如《大西洋之声》中遭受家乡排斥的法官瓦林所认为的“在(美国)南方我们没有黑人问题,我们有白人问题。”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奴隶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影响—以种族歧视为变体—在二十一世纪依然存在。如果白人主流社会不正确对待贩运黑奴的历史,那么将有更多的白人同黑人一样成为牺牲品。白人在自己家乡的放逐和寻家,正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处境。为了更好的表达“渡河”的主题,菲利普斯采用了一系列的叙事技巧,这构成了更广阔意义上的“跨越”,这正是第四章讨论的主题。为清楚起见,笔者将叙事技巧归为两大类:一是声音类,如复调、主人叙事与奴隶叙事、腹语,菲利普斯正是凭着这些技巧来挖掘被湮没的声音。为了与“声音”相对照,笔者把另一类技巧称为“文本”,如互文性和旅游文学。菲利普斯正是使用了这些技巧模糊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又把自己的文本与前人的文本联系起来。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共同的主题:渡河人去尝试建立家园。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透过渡河人失去家园到艰难地重建家园的过程,菲利普斯的作品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困境。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人口的迁移日趋频繁,并且是多方向多地点的来回穿梭。由于渡河人的背景复杂,这就使得菲利普斯的作品具有了跨文化的国际视野。因此探讨渡河人的境况,即黑奴的离散、随后的移民及白人的内部迁徙,能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民族、民族主义、国家以及基于此上的人们的身份。离散与移民是流动的,迁徙的人们总是在征途中,不断地跨越地理上、文化上和心理上的界限。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直处于建构中,这对于笃信身份观念稳定不变的英国人不啻是极大的挑战。作为外来人,菲利普斯试图从母国的内部对有意缄默的英国白人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希望人们来关注渡河人这一特殊群体。作品中提到了个别白人抽象的友好举动,但并没有惠及黑人,要更好地改善黑白对立的局面需要双方的努力,这或许是以后要探讨的问题。所以研究这位目前仍处于创作旺盛期的年轻作家很有必要,特别是他对历史和种族的责任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渡河”的历史犹如永不止息的河水,从过去流到今天,又流向未来,河的两岸人来人往,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仍在源源不断地渡河。重温那段历史,还历史以真实的面貌,倾听多个被压抑的声音,打破传统认识的局限,这或许是解决目前家园与归属困境的出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阅读、思考、编程:现代气象大师的范式——记美国气象学家诺曼·菲利普斯[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06)
- [2].论格兰·菲利普斯风景诗歌中的人生哲思[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02)
- [3].寻找共鸣——与苏珊·菲利普斯的对话[J]. 世界美术 2018(01)
- [4].浅析澳大利亚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创作[J]. 戏剧之家 2018(15)
- [5].评金·M.菲利普斯《东方主义之前:欧洲人游记中的亚洲人民和文化(1245-1510年)》[J]. 全球史评论 2016(02)
- [6].菲利普斯《异乡客》中黑人的“无家感”[J]. 青年文学家 2017(09)
- [7].未曾经历的人生[J]. 新民周刊 2017(33)
- [8].遥远的海岸,更高的地面——论加勒比海裔英国作家卡·菲利普斯的创作[J]. 外国文学动态 2013(06)
- [9].小说《菲利普斯堡的婚事》中的“暴发户”形象[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6)
- [10].雕塑[J]. 画刊 2018(04)
- [11].苏珊·菲利普斯X逝影[J]. 市场周刊(艺术财经) 2012(04)
- [12].菲利普斯创伤书写中的移情——以《更高的地面》和《血的本质》为例[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3(02)
- [13].飞鱼菲利普斯让这个时代萎靡?[J].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09(02)
- [14].菲利普斯押注当代艺术[J]. 中国拍卖 2009(10)
- [15].小丑:从克里斯托弗·诺兰到托德·菲利普斯[J]. 电影文学 2020(09)
- [16].华盛顿特区菲利普斯收藏馆(The Phillips Collection)的公共教育[J].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 2013(06)
- [17].浅谈设计中的真善美——以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的作品为例[J]. 明日风尚 2020(15)
- [18].澳洲诗人菲利普斯诗歌中的生态意识[J]. 作家 2014(12)
- [19].论卡里尔·菲利普斯《渡河》中流散思想及其演变[J]. 当代外国文学 2012(03)
- [20].经济衰退下的拍场表现 伦敦-菲利普斯销售难如人意[J]. 东方艺术 2009(05)
- [21].卡里尔·菲利普斯《北方的灯光》中的主人公形象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22].友善之举[J]. 疯狂英语(冲刺版) 2020(01)
- [23].直白与滥用之美——看当代美国艺术家理查德·菲利普斯的绘画[J].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1(03)
- [24].错位人生中的复调、移情和互文——流散视阈中卡里尔·菲利普斯创作特点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10)
- [25].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爱情观的解读——评视觉诗《邂逅》[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6].看不见的东西:读卡尔·菲利普斯的诗《它无所不能》[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11)
- [27].德国菲利普斯堡1号机组获准退役[J]. 国外核新闻 2017(05)
- [28].2014年菲利普斯66公司业绩止跌回升化工板块表现出色 炼油板块颓势依旧[J]. 当代石油石化 2015(02)
- [29].菲利普斯历史小说中的边缘叙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3)
- [30].我国物价波动中的外部冲击因素及其传递机制——基于菲利普斯依存模型的理论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