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群生理生态和稳定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永亮
导师: 胡自治
关键词: 科尔沁地区,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生理生态
文献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项研究,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试验站进行。从2003~2005年的三个生长季进行了不同杂花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群生理-生态特征及种群竞争研究以及施肥和刈割对混播群落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稳定性调控研究。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混播草地的生理-生态特征,研究和筛选不同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混播的最佳组合以及施肥和刈割调控措施。经过三年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随着草层年龄和刈割次数的增加,苜蓿在混播草层中的产量组分比递增,而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递减。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为不稳定群落,只有在适宜的人工调控下才能保持组分相对稳定。施氮肥和钾肥可以提高混播群落中无芒雀麦的产量组分,降低苜蓿的产量组分。施磷肥可增加苜蓿的产量组分,降低无芒雀麦的产量组分。2、混播降低了苜蓿的草层高度和春秋二季的生长速度,增加了无芒雀麦的草层高度和生长速度,在三年龄草层中表现更为明显。混播草层总产量低于同种苜蓿的单播草层(平均低22.0%)。混播草层最高生物量到达时间晚于单播草层。3、草层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5月20日~7月9日),单播和混播草层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高于敖汉苜蓿。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层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生物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和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和RGR值。混播提高了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和对地上部资源的竞争力,降低了地下生物量的积累,使无芒雀麦的生产潜力下降。4、苜蓿在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抽穗期光合速率最高。在苜蓿孕蕾期、无芒雀麦孕穗期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混播提高了无芒雀麦的茎叶比,降低了苜蓿的茎叶比。混播草层的LAI低于同种苜蓿的单播草层。5、不同生长年龄的草层,地上总糖含量的变化动态不同。一年龄苜蓿草层地上部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秋末总糖含量最高。无芒雀麦草层总糖含量呈上升—下降趋势,在9月初达到最高,之后降低。二年龄草层中苜蓿和无芒雀麦地上部总糖含量均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出现时间相同,均出现在6月初(苜蓿初花期—无芒雀麦抽穗期),第二个峰值出现时间不同,无芒雀麦出现在9月上旬,苜蓿出现在秋末。7月初2种牧草地上部总糖含量最低。6、苜蓿草层根系总糖含量变化动态呈双峰型,不同品种第一个峰值出现时期不同,其中单播甘农1号苜蓿和草原2号苜蓿第一个峰值出现时间(7月初)早于草原3号苜蓿和敖汉苜蓿以及混播苜蓿(8月初),混播延迟了根系总糖含量的峰值期。第二个峰值均出现在生长季末(9月25日)。苜蓿根系总糖含量在孕蕾期和果后营养期较低。无芒雀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研究意义
1.1 草地农业在科尔沁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单播草地已不能满足草地农业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研究现状
2.2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研究现状
2.3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现状
2.4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研究现状
2.5 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施肥研究现状
2.6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刈割研究现状
3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 供试材料
3 小区设计
4 试验内容和方法
4.1 群落学特点的观测
4.2 种群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
4.3 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研究
4.4 混播群落竞争和稳定性的施肥调控
4.5 混播群落竞争和稳定性的刈割调控
第三章 混播草地群落学的一般特点
1 定植期组分种密度
2 草层产草量
2.1 一年龄草层年内最高产量
2.2 二年龄草层年内最高产量
2.3 三年龄草层产草量
3 草层高度
3.1 一年龄草层高度
3.2 二年龄草层高度
3.3 三年龄草层高度
4 草层生物量及生长率动态
4.1 一年龄草层生物量及生长率动态
4.2 二年龄草层生物量及生长率动态
5 组分种茎叶比动态
5.1 一年龄草层茎叶比动态
5.2 二年龄草层茎叶比动态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播草地群落生理—生态特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2.2 叶面积指数测定
2.3 总糖含量测定
2.4 牧草含 N 量测定
2.5 土壤养分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生育时期草层组分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3.2 混播对草层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组分种地上、地下总糖含量动态
3.4 组分种地上、地下 N 素含量动态
3.5 单播与混播草地土壤养分动态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播草地群落的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1 引言
2 种间竞争和群落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
3.2 测定项目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群地上生物量组分动态
4.2 组分种生物量绝对生长率(AGR)和相对生长率(RGR)动态
4.3 不同群落组分种群的生长速度动态
4.4 混播草层种间相容性及种间竞争动态
4.5 混播群落种群株高竞争动态
4.6 草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动态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肥对混播草地群落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稳定性调控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施肥处理
2.3 测定项目
3 结果与讨论
3.1 施肥对混播草层株高生长的影响
3.2 施肥对草层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3.3 施肥对头茬草N、P、K 含量的影响
3.4 施肥对组分种生长速度的影响
3.5 施肥对组分种组成比例的影响
3.6 施肥对混播草层组分种盖度和总盖度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刈割对混播草地群落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稳定性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种当年刈割对草层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3.2 刈割期和刈割频率对组分种根系重量的影响
3.3 刈割对组分种茎叶比的影响
3.4 刈割对组分种根中总糖含量的影响
3.5 刈割对混播当年组分种再生速度、再生强度的影响
3.6 刈割对混播当年牧草组分产量比的影响
3.7 播种当年刈割对翌年组分种株高生长的影响
3.8 播种当年刈割对翌年牧草产量的影响
3.9 播种当年刈割对翌年头茬草 N 素含量的影响
3.10 混播当年刈割对翌年牧草组分产量比的影响
3.11 播种当年刈割对翌年组分种生长速度的影响
3.12 刈割与其它人工草层稳定性调控措施的互作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3-12
参考文献
- [1].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繁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D]. 李存福.中国农业大学2005
- [2].氮素添加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种间关系及氮素平衡的影响[D]. 谢开云.中国农业大学2015
- [3].施肥对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形成及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孙铁军.中国农业大学2004
- [4].密度调控、施氮肥等措施对6种多年生冷季型禾草种子生产的影响[D]. 韩云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农牧交错区苜蓿—禾草混播模式研究[D]. 王建光.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 [2].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董世魁.甘肃农业大学2001
- [3].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牧草生产力与生态适应性研究[D]. 徐炳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4].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饲草混播群落内部组分及调控的研究[D]. 周青平.甘肃农业大学2003
- [5].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繁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技术研究[D]. 李存福.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扁穗牛鞭草与混生种互作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 杨春华.四川农业大学2004
- [7].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种间关系研究[D]. 王平.东北师范大学2006
- [8].紫花苜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调控[D]. 杜文华.甘肃农业大学2005
- [9].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D]. 刘玉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10].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赵俊权.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