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R辅助杏鲍菇常规杂交育种研究

ISSR辅助杏鲍菇常规杂交育种研究

论文摘要

本实验以杏鲍菇为实验材料,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贯穿于杏鲍菇传统的遗传杂交育种过程中,旨在为选育出性状优良的杏鲍菇菌株以及研究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传统遗传杂交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ISSR (Inter—simple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30种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杏鲍菇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6个ISSR引物扩增出谱带为202条,多态性谱带158条,多态率为78%,表现出丰富的ISSR遗传多态性;利用NTYS-PC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发现其遗传距离在0.55-0.92之间,在平均遗传距离0.74处可将此30份材料分为8大类,本实验充分说明,我国的杏鲍菇品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性,从而为筛选出遗传差异大的优良品种打下好的基础2.从此8类遗传差异较大的品种中各选出1种杏鲍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菌株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产量和粗多糖的含量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和经济学性状的综合比较筛选出2-3种优质杏鲍菇菌株。结果显示:X12、X29和X30的综合性状最优,是亲本的最佳选择3.对所选出的3个综合性状较优良的杏鲍菇品种进行不同交配型单孢的分离和ISSR分析,结果显示:利用传统单孢分离方法得出的结果与ISSR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四种不同交配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4.将分离出的各种品种的不同交配型进行传统杂交育种实验,将杂交子代及其亲本进行菌丝生长速度的初步比较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表明:杂交后代与其亲本表现出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距离为0.58-0.88之间,而且X29和X30与X12和X30的杂交后代在菌丝生长速度方面较亲本有更好的表现,而X12和X29的杂交子代则出现了部分退化的现象。综上所述,本实验不仅得到了14个杂交后代,为优良菌株的进一步鉴定和挑选奠定基础,还通过了解食用菌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以及ISSR多态性分析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为食用菌杂交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杏鲍菇生物学特性
  • 1.2 分子标记在食用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1.3 真菌中的多糖及其作用
  • 1.4 食用菌遗传杂交
  • 1.5 食用菌栽培技术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条件
  • 2. 杏鲍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DNA 提取
  • 2.1.3 ISSR-PCR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NA 提取结果
  • 2.2.2 30 种杏鲍菇 ISSR 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3. 八个杏鲍菇品种品比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配方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3.2.2 不同菌株耐高温性状比较
  • 3.2.3 不同品种生物学性状比较
  • 3.2.4 粗多糖含量的比较分析
  • 3.3 讨论
  • 4. 优质杏鲍菇单孢分离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单孢的收集
  • 4.1.3 优质杏鲍菇单孢交配型的常规鉴定
  • 4.1.4 4 种不同交配型担孢子及与母本的多态性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单孢的收集
  • 4.2.2 杏鲍菇单孢交配型的鉴定
  • 4.2.3 4 种不同交配型担孢子与其亲本的多态性分析
  • 4.3 讨论
  • 5. 三种优质杏鲍菇杂交种品比实验及 ISSR 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5.2.2 ISSR-PCR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5.3.2 ISSR-PCR 结果与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叶铁线莲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2)
    • [2].福建省枳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04)
    • [3].基于ISSR分子标记分析陆川猪种群遗传差异[J]. 中国畜牧兽医 2019(12)
    • [4].基于ISSR标记的四照花栽培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亲缘关系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3)
    • [5].应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裸大麦的遗传多样性[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4)
    • [6].基于表型和ISSR标记滇产黄杨叶栒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20(02)
    • [7].贵州大樱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ISSR分析[J]. 种子 2020(04)
    • [8].准噶尔沙蒿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ISSR与RAPD分析[J].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3)
    • [9].江西省锐尖山香圆亲缘关系与群体结构的ISSR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5)
    • [10].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西藏杓兰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20(06)
    • [11].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的厚叶栒子遗传多样性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4)
    • [12].ISSR标记技术辅助形态学的红曲菌株分类鉴定[J]. 中国酿造 2020(08)
    • [13].基于ISSR标记的卡特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7)
    • [14].贵州金花茶种质资源ISSR分析及指纹图谱库构建[J]. 乡村科技 2020(22)
    • [15].药用植物金花葵ISS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7)
    • [16].基于ISSR标记的29种石斛遗传多样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7)
    • [17].山西与内蒙产蒙古黄芪的ISSR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11)
    • [18].邓恩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2016(04)
    • [19].黄枝油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广西植物 2017(01)
    • [20].绣球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12)
    • [21].太子参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 [22].马铃薯不同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6(12)
    • [23].基于ISSR标记的印度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6(12)
    • [24].高羊茅杂交后代ISSR遗传变异研究[J]. 种子 2017(01)
    • [25].基于ISSR方法的芦笋育种亲本间亲缘关系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7(02)
    • [26].四川牡丹和圆裂四川牡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6(10)
    • [27].乌腺金丝桃ISSR反应体系的构建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J]. 北方园艺 2017(05)
    • [28].刺葡萄ISSR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及种质资源聚类分析[J]. 果树学报 2017(03)
    • [29].马尾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
    • [30].23个德国鸢尾品种(系)的ISSR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2)

    标签:;  ;  ;  ;  

    ISSR辅助杏鲍菇常规杂交育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