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信社:深深植根于江苏沃土(论文文献综述)
夏雪[1](2021)在《论李佩甫的乡土小说》文中研究指明
徐春培[2](2019)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写在《中国农村金融》创刊30年之际》文中提出三十年风雨兼程,归来仍是少年。三十年风鹏正举,愿你脚底仍沾满泥土,心中仍充满豪情整整30年前,脱胎于山西《信用合作》杂志的《中国农村金融》的前身——《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在北京诞生。海上升旭日,天涯共此时。灿烂的阳光照耀之处,山花吐蕊,争相绽放,大地一片盎然生机。1989年,一颗蕴含着黄河文脉精华的种子在春天发芽了。承载着75万名农村信用合作从业者的热望与期冀、关爱与鼓励,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壮成长,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已长成枝叶繁茂
杨军[3](2018)在《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调研报告》文中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既是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商业银行,同时又肩负着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全椒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在安徽省联社、全椒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逐步改制而来的,在县域范围内担负着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助力“三农”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全椒农商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目前全椒农商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其优化市场定位,改进其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椒农商行自改制以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公司制度模式,各项经营指标良好,但是现阶段面对金融市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同业竞争的白热化,全椒农商行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试着从全椒农商行的自身结构、经营状况、风险控制等方面入手,希望其能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出部分对策建议以此综合提升全椒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在满足群众金融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好成绩。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走访调研法、SWOT分析法,并结合自身在全椒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经历,通过深入研究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现状、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全椒农村商业银行的宏观及微观发展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肯定了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市场金融主力军的积极作用。在看到全椒农村商业银行良好发展形势的同时,希望其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居安思危。全椒农商行经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产品业务种类单一、贷款结构不合理、盈利模式僵化、风控体系不够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方面,有的问题是受历史原因由来已久,有的问题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步显现。通过SWOT分析总结了全椒农商行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后,发现尽管目前同业竞争加剧,外部考验严峻,自身也存在问题,但全椒农商行若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新,抓住机遇顺应新形势,必将取得更长足的发展。笔者运用金融学、管理学及所积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归纳总结全椒农商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为全椒农商行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看法。
杨唯希[4](2018)在《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新阶段,三农发展仍然是社会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示了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农业和农村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持续稳定,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目前,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耕地闲置撂荒、农业生产率较低的客观现实下,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需要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可选择的路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环节。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体系的构建是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是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对于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本文从家庭农场本体、价值、发展的角度对家庭农场展开论述,在对域外家庭农场发展制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尝试建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探索本土化发展路径。目前,家庭农场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理论界仍存在认识分歧,家庭农场制度研究有助于认清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本质和特征,构建和完善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论文第一部分阐释家庭农场的概念,介绍源自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的定义,并将我国家庭农场定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内涵和外延的角度进行界定,比较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区别,并明确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论文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视角追溯农村经营制度的历史发展和趋势,呈现农村经营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庭经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营制度的基础,家庭农场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继承和创新。家庭农场源于实践,其发展是广大农村民众的选择,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市场化、企业化、商品化现代农场经营形式,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论文对家庭农场政策和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家庭农场客观实践展开实证调研,反映家庭农场实践中的经营创新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论文第三部分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日本家庭农场制度进行研究,尝试解释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组织形式、股权构成等法律问题,介绍农场反公司化理论以及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并且尝试进行有益的制度借鉴,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下乡浪潮持谨慎态度,建议在保障农民生存权利和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下乡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管控。此外,美国、日本家庭农场发展对于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具有启示意义,在家庭农场发展之初即建立有效的环保监控制度,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进入家庭农场制度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从法学、经济学角度阐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根据民事主体理论,采纳家庭农场可以兼容传统民事主体学说。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理论为基础,从人权角度阐释推动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的必要性。此外,介绍科斯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在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应用,基于产权和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家庭农场发展进行诠释。论文第五部分明确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并且对作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受惠主体的认定标准进行解释,明确家庭成员经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衡量标准。针对家庭农场法律地位的争议,论文主张家庭农场是可以兼容多元私法主体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民法理论可以包容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可以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类型,以获取市场主体资格。产权清晰、流转畅通的土地制度是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第六部分论述土地制度对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作用及目前所面临的土地流转困难等难题,阐明“三权分置”农地改革的政策目标在于,建立层次分明、权利充分的权利体系和公平通畅的交易机制,提出以发展土地经营权作为农地改革的先导,解释农地经营权物权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此外,“三权分置”政策无法完全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的土地保障的目标要求,因此在“三权分置”之外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完善建设用地供给和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等举措。论文第七部分针对家庭农场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制度进行评析,从完善财政税收支持、金融支持、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和职业农民的培育等相关制度展开讨论,为家庭农场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论文第八部分论述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思路和设想。根据家庭农场的地位以及立法、实践现状,阐述对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制度完善的必要性,明确加强农民权利保障以及从立法技术层面进行优化的路径,最后根据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提出了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属性、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财税、金融等扶持制度的完善建议。
杜贇峥[5](2017)在《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票据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市场。然而,由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法律约束和票据业务纳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监管的要求,市场形成了正式票据市场和民间票据市场并存的局面。正式票据市场服务的主体是银行体系和信用等级较高的国有、民营大型企业;民间票据市场服务于信用薄弱、难以从正规的银行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民间票据市场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短期融资困难,但自身一直游离在监管视线之外,市场运行机制不清晰、不规范,近年来引发了大量的监管套利、逆向选择的问题,风险传导到银行体系内部,接连爆发了多起票据大案,造成了整个票据市场局部的动荡。本文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民间票据市场,更好地发挥其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的优势,同时也为全国票据市场向统一和多层次方向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票据市场的整体概况,提出了民间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随后,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票据市场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共性特征;接着,对民间票据市场定价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定价时可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同时观察到真实成交价格对SHIBOR存在一定偏离,部分中小企业实际当中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提出了民间票据市场在全国统一、多层次票据市场中的定位和功能,分析了民间票据市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从市场组织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交易机制建设等方面对统一的民间票据市场的建立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
徐昕[6](2013)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赋予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身,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研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基层党建,不仅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对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切实指导,还可以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论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真收集了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文件材料与数据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内众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把握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成绩和亮点进行了总结,获得了新的宝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十章,分三个层次,论证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个层次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第一个层次是理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实证分析,第三个层次是经验总结和工作创新。第一、二章属于论文的第一个层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概括了我党90多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与经验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理论的论证。第三、四章属于论文的第二个层次,立足于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实证调查和问卷分析,概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特殊性问题和原因。第五、六、七、八、九、十章属于论文的第三个层次,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典型案例为支撑,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观点。本论文研究力求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论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最新的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较为典型和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规律、经验指导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践,又通过调查研究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特殊问题和典型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理论观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创新基层党建,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方法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党建,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为精神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三是研究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个案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党建的基本理论、规律、经验,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党建工作实际,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经验与思路。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证性研究,对于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索。
宋辉艳[7](2010)在《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农村信用社作为整个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农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必须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安全运营和稳健发展。但是近年来,部分农村信用社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造成成本费用观念淡漠,不仅基层人员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便是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抹上了一层阴影,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状况已越来越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管理会计作为提高管理科学化与效率化的方法和理念,对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在对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述评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特征和法人治理机制,对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目的与意义、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其次,通过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职工为调查对象,对省内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进行大规模地调查研究,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因此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添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农村信用社更好的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以便更好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新颖:以前管理会计多是应用于比较常见的工业企业,有关管理会计在金融行业的实施和应用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本文首次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农村“服务业”的信用社。第二、研究方法新颖:同时展开“点多面广”的问卷调查和“解剖式”的个别访谈调研,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和职工的真实意愿两个角度进行展示、分析,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做到点面结合。第三、实用性强: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内容、重点和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能够直接推动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
牟治阳[8](2010)在《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基于小额信贷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文中提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的决议中关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中提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政策已经从扶贫、补贴思路转变为商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新生的村镇银行作为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就是这一思路的实践,因此,对村镇银行这种商业化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先介绍村镇银行的研究文献综述,介绍村镇银行概念、内涵、外延,从金融功能观的角度拓展村镇银行的外延到商业化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再对国内外村镇银行模式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然后第二部分综述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文献:先介绍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概念,然后从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分析商业化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再综述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支持、一定范围内的利率市场化、广泛吸收储蓄等资金来源、利用熟人社会道德约束提高还款率、培养熟悉当地情况的信贷人员、一定的覆盖规模,最后介绍相关的实证研究。通过第一、二部分文献综述我们发现:理论对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可持续性等问题的研究几乎都基于现代商业银行的思路,都试图用现代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模式来解决小额信贷的问题。实践中的许多小额信贷按现代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模式运作,结果是举步维艰。第三部分由此出发,试图通过分析小额信贷与现代商业银行信贷的起源、经营环境、贷款对象、贷款性质、交易成本、风险管理的不同,说明小额信贷不能采用现代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模式,而应采取一种适合小额信贷自身特点的模式,比如GB模式。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准备之后,第四部分开始了调查研究设计,并根据调研设计进行调研,取得了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了村镇银行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增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竞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贷款模式创新但创新不足、存在合理的规模、利率上浮合理、定位合理等结论,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于是第五部分分析了村镇银行存在结算困难、政策支持不足、偏离服务三农政策初衷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通结算渠道、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加强监管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将村镇银行拓展到商业化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的角度进行研究;系统性的研究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对开业的村镇银行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而最重要的创新是将现代商业银行抵押担保模式与小额信贷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两者的起源、经营环境、贷款对象、贷款性质、交易成本、风险管理找出不同,说明小额信贷不能采用现代商业银行的抵押担保模式,而应采取一种适合小额信贷自身特点的模式,比如GB模式。本文的主要观点有: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发挥抵押担保的信息传导机制,完美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贯穿筛选客户、监督客户、收回贷款全过程:以抵押担保筛选客户;以抵押物、担保权代替财务监督;违约后用法律手段,出售抵押物、行使担保权收回贷款。因此,现代商业银行信贷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抵押担保模式。小额信贷模式是指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农村熟人社会、自然人小额贷款条件下,主要采用以社会资本约束代替物质资本抵押担保,从而最小化单笔贷款成本的运行机制。其核心是社会资本约束下的“共同监督”、长期重复多次的博弈关系机制。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真实票据论,又叫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这是现代商业银行的起源。现代商业银行是起源于贸易,为商业资金周转服务,以真实交易为基础的。现代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需要商业票据、货物凭据等为抵押保证的,发展到生产环节时则以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为抵押,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则可以以母公司、关联企业的担保为还款保证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票据抵押、土地抵押、关联企业担保都是以健全的法制为重要保障的。现代商业银行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对应的,从一开始就是做大笔的商业贷款,一开始就与农户贷款、个人小额消费贷款、小作坊生产贷款无缘的。而从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可以看出,现代商业银行在诞生几百年以后,都没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小额信贷正是为了弥补现代商业银行留下的这个市场空缺而发展起来的,即使如此,最初的小额信贷仍是以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扶贫基金项目的方式运行的,现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时,其主要目的是在原来由政府补贴的金融服务模式中引入市场机制而后逐步过渡到由金融机构按市场方式运作。这说明现代商业银行从诞生起就是不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小额信贷不应该再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来经营农村金融市场。现代商业银行和小额信贷还有许多不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是法制社会,小额信贷的经营环境是熟人社会;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主要是公司法人的流动性贷款,小额信贷的客户主要是自然人的消费贷款;现代商业银行追求单笔贷款大额度的规模经济,小额信贷追求多笔小额贷款标准化的规模经济;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需要采用物质资本抵押担保的模式,小额信贷则需要采用以社会资本约束代替物质资本抵押担保的模式。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村镇银行开业不久,地域分布较广,无法全面调研获得详尽的数据,无法进行精确的实证分析,因此最后的调研分析结论可能缺乏较强的说服力。
二、农信社:深深植根于江苏沃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信社:深深植根于江苏沃土(论文提纲范文)
(3)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2.1 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 |
2.1.1 全椒农商行发展历史 |
2.1.2 全椒农商行法人治理结构 |
2.1.3 全椒农商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 |
2.1.4 全椒农商行服务宗旨 |
2.1.5 全椒农商行人员及网点分布情况 |
2.1.6 全椒农商行财务收支情况 |
2.2 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成果 |
第三章 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产品种类与业务结构传统单一,客户需求难以满足 |
3.1.1 存款业务增长放缓,业务难度上升 |
3.1.2 贷款业务客户流失,业务发展受阻 |
3.2 贷款集中程度高,客户分布不合理 |
3.3 利差为主要收入,盈利结构不合理 |
3.4 存贷利差缩小,业务转型困难 |
3.5 风控体系不健全,贷款风险程度高 |
第四章 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SWOT分析 |
4.1 竞争优势 |
4.1.1 地域优势突出,客户基础良好 |
4.1.2 自身发展规模优势明显 |
4.1.3 网点数量众多,经营管理灵活 |
4.2 存在劣势 |
4.2.1 风险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
4.2.2 组织结构虚化,思想消极懈怠 |
4.2.3 基础管理薄弱,人力资源劣势 |
4.3 存在机遇 |
4.3.1 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 |
4.3.2 全椒县域经济及农村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 |
4.3.3 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支持 |
4.4 面临挑战 |
4.4.1 同业竞争不断加剧 |
4.4.2 村镇信用环境较差,客户需求发生变化 |
第五章 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与建议 |
5.1 优化产品结构,精确市场定位 |
5.1.1 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创新 |
5.1.2 精确市场定位,完善“支农支小”模式 |
5.2 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 |
5.2.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基础管理 |
5.2.2 加强银行风险管理 |
5.3 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业务信息化 |
5.3.1 打造农商行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
5.3.2 推动业务信息化,拓展电子银行业务 |
5.4 创新用人机制,重视人才培养 |
5.4.1 树立人力资源是最宝贵资源的观念 |
5.4.2 建立多层次的用人体系 |
5.4.3 积极完善客户经理制 |
5.4.4 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员工培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五、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家庭农场概述 |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 |
一、源自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释义 |
二、中国式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二节 家庭农场在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地位 |
一、家庭农场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 |
二、家庭农场在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第三节 发展家庭农场的适宜性分析 |
一、家庭农场是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发展和创新 |
二、家庭农场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势 |
三、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选择 |
第二章 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的历史追溯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村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经营制度:从私有家庭经营模式到集体经营模式 |
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政策和立法现状分析 |
一、家庭农场政策考察 |
二、家庭农场立法考察 |
第三节 家庭农场发展的实证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一、家庭农场经营创新模式 |
二、家庭农场实践现状考察 |
第三章 国外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一节 国外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法律制度的考察 |
一、美国家庭农场法律制度 |
二、日本家庭农场法律制度 |
第二节 启示与借鉴 |
一、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的重建 |
二、社会资本下乡与农场反公司化冲突的化解 |
三、推进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
四、家庭农场的环境保护义务 |
第四章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研究的法学理论基础 |
一、民事主体理论 |
二、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理论 |
第二节 家庭农场法律制度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一、产业结构理论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第五章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的论争与主张 |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 |
一、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身份限制 |
二、家庭经营模式 |
三、农业为主要经营业务 |
四、适度经营规模 |
第二节 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 |
一、家庭农场法律地位论争 |
二、家庭农场法律地位的认定 |
第三节 家庭农场组织形式选择 |
一、家庭农场与其他民事主体的兼容性 |
二、工商登记强制原则与自愿原则的选择 |
三、家庭农场工商登记与资格认定的甄别 |
第六章 家庭农场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第一节 土地产权制度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
一、土地产权制度奠定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 |
二、家庭农场发展实践中的土地制度实施现状 |
第二节 “三权分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路径 |
一、以土地产权细分为路径构建土地权利体系 |
二、建立土地产权自由流转交易机制 |
第三节 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三权分置” |
一、“三权分置”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坐标的考量 |
二、服务于农业经营创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完善 |
第七章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扶持制度 |
第一节 家庭农场扶持制度现状分析 |
一、家庭农场扶持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家庭农场扶持制度评析 |
第二节 健全家庭农场扶持制度 |
一、完善家庭农场财政补贴制度 |
二、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
三、完善金融支持制度 |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五、加强技术推广和职业农民的培育 |
第八章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一、家庭农场发展有助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
二、家庭农场实践发展呼吁法制保障 |
三、家庭农场立法亟待完善 |
第二节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
一、加强家庭农场业主权利保障 |
二、促进政策向立法的转化 |
三、提高家庭农场的立法层级 |
四、促进地方立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
第三节 完善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的设想 |
一、明确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 |
二、明确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和组织形式 |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
四、完善家庭农场扶持制度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1.4 研究框架 |
1.5 文献综述 |
1.5.1 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研究 |
1.5.2 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 |
1.5.3 票据市场建设的研究 |
1.5.4 票据贴现利率的研究 |
第二章 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分析 |
2.1 我国票据市场概述 |
2.1.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
2.1.2 票据交易手段进化历程 |
2.1.3 票据业务模式演变历程 |
2.2 我国民间票据市场分析 |
2.2.1 民间票据市场交易现状 |
2.2.2 民间票据市场产生的原因 |
2.2.3 民间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票据市场经验借鉴 |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票据市场发展模式 |
3.1.1 美国票据市场 |
3.1.2 欧洲票据市场 |
3.1.3 日本票据市场 |
3.1.4 台湾票据市场 |
3.2 发达票据市场经验给民间票据市场带来的启示 |
3.2.1 民间票据市场的发展应当引导与管制相结合 |
3.2.2 民间票据市场应当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应配套制度 |
3.2.3 民间票据市场应发展融资性商业票据 |
3.2.4 民间票据市场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发挥专业票据中介的作用 |
3.2.5 民间票据市场应发布灵敏的市场基准利率,优化价格生成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间票据市场定价机制研究 |
4.1 正式票据市场对民间票据市场的价格传导效应 |
4.2 研究思路 |
4.2.1 研究框架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变量描述和数据选取 |
4.3 贴现、转贴现报价利率和主要参考利率的比较研究 |
4.3.1 贴现、转贴现报价利率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比较研究 |
4.3.2 贴现、转贴现报价利率与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的比较研究 |
4.3.3 ADF检验 |
4.3.4 VAR模型 |
4.3.5 Granger因果检验 |
4.3.6 脉冲响应 |
4.4 贴现成交利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 |
5.1 民间票据市场概述 |
5.1.1 民间票据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
5.1.2 民间票据市场的定位和功能 |
5.2 民间票据市场组织形式——民间票据交易所 |
5.3 民间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
5.3.1 区块链技术为金融领域带来的新机遇 |
5.3.2 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
5.3.3 数字票据的优势 |
5.4 民间票据市场机制设计 |
5.4.1 民间票据市场定价机制 |
5.4.2 民间票据市场的交易机制 |
5.4.3 民间票据市场风险控制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 |
6.1 本文结论 |
6.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论文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以党的执政理论规律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第一节 以党的执政理论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三、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四、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五、胡锦涛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
第二节 以党的执政规律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
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 |
三、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实践检验党建科学化水平 |
第三节 以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
一、坚持党的执政经验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 |
二、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
三、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
第二章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
第一节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一、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题 |
二、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 |
三、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
四、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八项要求 |
第二节 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一、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二、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衡量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三、用贯彻新党章的实践检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第三节 十八大后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
三、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
第三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证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和基层党建概况 |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概况 |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一、调查问卷情况 |
二、调查问卷A卷分析报告 |
三、调查问卷B卷分析报告 |
第四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 |
一、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问题 |
二、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关系特殊问题 |
三、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基层民主和治理特殊问题 |
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特殊问题 |
五、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改善民生特殊问题 |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特殊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对“三股势力”渗透与反渗透具有长期性 |
二、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和现实困难 |
三、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显 |
四、边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民主和民族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 |
五、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具体困难和矛盾 |
第五章 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主题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题 |
一、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 |
二、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
三、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题 |
第二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
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难题 |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政策思考 |
第三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探索路径 |
二、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
三、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经验启示 |
第六章 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根本方法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制度保障 |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方法 |
三、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保障 |
第二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优化党组织设置的认识 |
二、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联合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三、与时俱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四、探索新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第三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
一、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
三、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 |
四、健全基层为民服务网络 |
五、完善基层帮扶机制 |
六、整顿软散基层党组织 |
第七章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
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财力保障 |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保障 |
三、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司法保障 |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保障 |
五、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保障 |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保障 |
第二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
一、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创新探索 |
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
第三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历程 |
二、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
第八章 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民族党员干部是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基层党建的关键 |
一、民族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巩固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
二、民族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中间桥梁 |
三、提升民族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 |
四、提升民族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
五、提高民族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 |
第二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一、建好队伍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前提 |
二、教育培训是提高民族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方法 |
三、制度建设是加强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
四、实践锻炼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途径 |
五、作风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保证 |
第三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党员实用人才队伍 |
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
三、坚持创先争优常态化增强民族党员队伍活力 |
四、坚持在“一线”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 |
五、强化监督机制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 |
第九章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优秀民族文化是创新基层党建的精神动力 |
一、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基层党建思想资源 |
二、优秀民族文化赋予基层党建创新活力 |
三、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基层党建凝聚力创造力 |
第二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一、弘扬以彝族特色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 |
二、坚持基层党建与优秀民族文化发展融合创新 |
第三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探索 |
二、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
三、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
第十章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 |
一、充分认识改善民生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
二、重点解决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
三、重视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
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基层群众 |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民生改善 |
三、选优训强基层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
四、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
第三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
一、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实践 |
二、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
三、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框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述评 |
2.1.1 国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述评 |
2.1.2 国内管理会计的研究述评 |
2.2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述评 |
2.3 银行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研究述评 |
第3章 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
3.1 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 |
3.2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特征和法人治理机制 |
3.2.1 行业特征 |
3.2.2 法人治理机制 |
3.3 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
3.3.1 成本习性与本量利分析 |
3.3.2 全面预算 |
3.3.3 项目投资决策与盈利评价分析 |
3.3.4 责任会计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理论分析 |
4.1 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
4.2 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
4.3 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理论意义 |
第5章 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应用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
5.1 研究思路 |
5.2 样本选择与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1 总体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
5.3.2 战略计划与全面预算的调查分析 |
5.3.3 成本习性与盈利能力的调查分析 |
5.3.4 资产负债比例与风险管理的调查分析 |
5.3.5 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查分析 |
5.3.6 责任会计与业绩考核的调查分析 |
5.4 管理会计的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变量定义及假设 |
5.4.2 模型的构建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5.5 结论 |
第6章 促进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议对策 |
6.1 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 |
6.2 构建独立的、有效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领导和组织体系 |
6.3 培训和辅导专职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会计队伍 |
6.4 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加强和改进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
6.5 转变经营理念,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问题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基于小额信贷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村镇银行文献综述 |
1.1 村镇银行的概念、内涵、外延 |
1.1.1 概念 |
1.1.2 乡村银行 |
1.1.3 村镇银行的外延 |
1.2 村镇银行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综述 |
1.3 对村镇银行的调查、实证研究综述 |
1.4 村镇银行运行模式的内容及其研究意义综述 |
1.4.1 村镇银行运行模式的内容 |
1.4.2 村镇银行运行模式的研究意义 |
1.4.3 村镇银行运行模式研究综述 |
1.4.4 微型金融、小额信贷模式研究综述 |
1.5 对抵押担保替代机制的研究综述 |
2 商业化小额信贷及其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
2.1 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概念 |
2.1.1 小额信贷 |
2.1.2 商业化的小额信贷 |
2.1.3 商业化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及其判断标准 |
2.2 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理论分析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2.3 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条件 |
2.3.1 政府政策支持 |
2.3.2 利率限制问题 |
2.3.3 资金来源 |
2.3.4 从业人员 |
2.3.5 还款率 |
2.3.6 覆盖规模 |
2.4 商业化小额信贷可持续性的实证检验 |
2.4.1 Rosenberg模型的检验 |
2.4.2 对中国案例的测算 |
3 小额信贷模式与现代商业银行抵押担保模式的比较 |
3.1 两者的比较意义 |
3.2 信贷模式 |
3.2.1 模式及信贷模式概念 |
3.2.2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 |
3.2.3 小额信贷模式 |
3.3 现代商业银行与小额信贷的起源不同:真实票据论与农村金融抑制论 |
3.3.1 现代商业银行的起源 |
3.3.2 小额信贷的发展历史 |
3.4 现代商业银行与小额信贷所面对的不同经营环境:法治社会与熟人社会 |
3.4.1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
3.4.2 小额信贷的经营环境 |
3.5 现代商业银行与小额信贷的对象不同:公司法人与自然人 |
3.6 现代商业银行与小额信贷的单笔贷款的成本率不同:单笔大额规模经济与小额多笔规模经济 |
3.7 现代商业银行和小额信贷的贷款性质不同:流动性贷款与消费贷款 |
3.8 现代商业银行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不同:物质资本抵押担保与社会资本的"长期互动"、"共同监督"假说 |
3.9 小额信贷模式与现代商业银行模式应该不同——对GB模式的案例分析 |
3.9.1 小组联保贷款 |
3.9.2 动态激励 |
3.9.3 抵押担保替代 |
3.9.4 单笔贷款低成本 |
3.10 结论 |
4 村镇银行调查研究、实证分析 |
4.1 村镇银行总体开业情况 |
4.2 村镇银行运行情况 |
4.2.1 股东、规模、盈利情况 |
4.2.2 政策支持情况 |
4.3 调查方案设计 |
4.4 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4.5 调查分析结论 |
4.5.1 村镇银行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
4.5.2 村镇银行增强了县域金融服务的竞争 |
4.5.3 村镇银行贷款模式创新 |
4.5.4 村镇银行的定位比较明确 |
4.5.5 村镇银行存在合理的规模 |
4.5.6 村镇银行利率合理上浮 |
5 村镇银行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5.1 无法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结算困难 |
5.2 不能发行银行卡,客户认知度低 |
5.3 有的村镇银行脱离服务三农的政策初衷 |
5.4 政策支持不足 |
5.4.1 营业税没有优惠 |
5.4.2 货币政策优惠不明确 |
5.4.3 所得税没有优惠 |
5.4.4 缺乏其它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
5.5 村镇银行贷款模式创新不足 |
5.6 政策建议 |
5.6.1 打通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 |
5.6.2 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措施 |
5.6.3 加强有效监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四、农信社:深深植根于江苏沃土(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李佩甫的乡土小说[D]. 夏雪. 青岛大学, 2021
- [2]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写在《中国农村金融》创刊30年之际[J]. 徐春培. 中国农村金融, 2019(23)
- [3]安徽全椒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调研报告[D]. 杨军. 河北金融学院, 2018(12)
- [4]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D]. 杨唯希. 山东大学, 2018(11)
- [5]统一民间票据市场初步设计方案[D]. 杜贇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6]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徐昕. 云南大学, 2013(12)
- [7]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宋辉艳. 山东经济学院, 2010(01)
- [8]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基于小额信贷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视角[D]. 牟治阳.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