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 ——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 ——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认同”(identity)一词在当今,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从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认同、90年代的族群认同,现在人们谈论更多的是群体身份和文化认同。从某一个词的频繁使用,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各种场合下社会的关注度和关注领域。本论文结合三个土族社区的个案,进行地域认同、族群认同、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建构以及文化认同等的考察。为论文的规范起见,本论文主要利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多学科(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的视角进行表述与分析。论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为主,结合使用社会学、心理分析以及历史文献溯源与神话考察等方法。 在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对西北甘、青地区几个土族聚居农村(互助、民和、同仁等地)和两个城市(西宁、北京)土族散杂居社区的历时近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问卷,配合主位和客位的观察研究并结合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对比,进行地域、民族、国家等角度的群体认同意识探讨。笔者以为认同意识在现代的意义歧变,有着全球化影响的背景,进而造成人们(个体和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的混乱、暖昧和模糊化。个体或群体的角色和身份随情景的变化而不断转换,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往往会发生选择性改变。现实中,土族社区因其分布格局的文化多样性、地区差异性等特点,以及越来越频繁的人口流动、迁移的趋势,使得散杂居土族社区与聚居土族社区的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摘要
  • 英文关键词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认同理论研究综述
  • 二、土族研究相关综述
  • 第三节 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 一、田野调查点选择的原则
  • 二、调查点的背景介绍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介绍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主要框架
  • 三、本论文研究创新点介绍
  • 第二章 地缘认同
  • 第一节 地缘性意识的缘起
  • 一、地缘认同意识的缘起
  • 二、现代土族的分布、居住格局
  • 三、青海土族聚居社区的历史沿革
  • 四、青海土族聚居社区的地缘性分布特点
  • 第二节 家与族属的观念
  • 一、土族的家庭和家族结构
  • 二、族际接触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变迁
  • 三、传统的族属观念与家族权力的式微
  • 第三节 家族居住格局与地域认同
  • 一、家族居住格局的特点
  • 二、村属意识与家族观念
  • 三、族源认同与族群身份
  • 第四节 家族观念与村庄认同──民俗展演及其象征秩序
  • 一、土族“纳顿”与族群根基史
  • 二、“牌头制”与村庄资源、权力资本博弈
  • 三、地方神的威权与“公权力”分配的博弈──人神共舞、人以神约
  • 四、“纳顿”的组织及其象征秩序
  • 第三章 族群认同
  • 第一节 田野调查地的背景与历史沿革
  • 一、家族迁徙口述史及文本分析
  • 二、族际交往与族群融合
  •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与族源认同
  • 一、同仁“五屯”土族社区的历史沿革
  • 二、“五屯”土族村寨口述史文本
  • 第三节 族群认同与他者区分:以红崖村为个案的村庄志文本分析
  • 一、村庄志的田野背景
  • 二、民间口述史文本与村史
  • 三、族群认同与他者区分──基于族群迁徙史的文本分析
  • 第四节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边界重建
  • 一、家族口述史变迁──桑布拉湾马家的家族史
  • 二、获得性认同与族群溶入的“合理化”诠释
  • 第五节 土族社区的族际认同
  • 一、自我认同与“他者”叙事──斜拉村的故事
  • 二、族际接触与族际融合的想像──基于民间传说的文本分析
  • 第六节 城市社区的族群互动与流动的族界
  • 一、城市社区的历史沿革
  • 二、西宁市土族人口及其分布概况
  • 三、城市社区的族群互动与流动的族界
  • 第四章 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
  • 第一节 碎片化与重构:传统文化的断裂、复兴与家族史的传承
  • 一、历史记忆“碎片化”与家族史重构
  • 二、河湟地区民族迁徙与族际融合的史实
  • 三、多民族杂居的分布格局与族群融合、文化认同
  • 第二节 身份选择与文化认同的两难处境
  • 一、家族变异史与族属身份选择性认同
  • 二、宗教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互动、分化
  • 第三节 族源认同与民族迁徙史
  • 一、民间传说中的民族迁徙史
  • 二、土族族源研究现状与族源认同的象征意义
  •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宗教认同
  • 一、土族民间信仰的多源性考察
  • 二、民族宗教的多样共存性考察
  • 第五节 文化融合与涵化的范例──土族语同源、借词研究
  • 一、族际接触与语言差异──基于土族语三大方言区的对比研究
  • 二、族际接触与语言变迁
  • 三、土族语同源、借词研究
  • 第六节 文化认同的想像与重构
  • 一、土族服饰、习俗差异性与多样性互补
  • 二、民间信仰重要的生成语境──族际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假说
  • 三、民族文化认同的想像与重构
  • 第五章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生存状态与角色扮演
  • 一、调查地的背景介绍
  • 二、城市社区的土族人口及职业构成
  • 三、基于个人生活史调查的深度访谈
  • 第二节 国际化大都市中的族群身份认同建构
  • 一、都市里的“少数群体”生存策略
  • 二、地域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博弈──老乡会及其分析
  • 三、城市空间的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
  • 第三节 公民身份认同的现代意义
  • 一、公民身份的概念及其变迁
  • 二、大家与小国:公民身份──基于田野个案的描述
  • 三、民族认同与公民教育实践
  • 第四节 国家认同与国民身份
  • 一、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国近代史的民族观及其演变
  • 二、历史上土族的国家观──基于历史人类学视野的考察
  • 三、国家认同与国民身份建构──对公民身份认同的反思
  • 第六章 认同的全球化话语
  • 第一节 全球化与地方性
  • 一、全球化:概念及其发展
  • 二、全球化与地方性
  • 三、反思全球化:不同的声音
  • 第二节 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前景
  • 一、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衍变
  • 二、作为一种话语的“民族主义”认同意识
  • 三、族群身份:一种建构的话语
  • 第三节 身份认同的场域与资本博弈
  • 一、角色“建构”与身份认同
  • 二、精英政治与“资本”博弈
  •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衍生功能──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生产的场阈
  •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
  • 二、再生产和继承人
  • 三、学校教育实践与国家认同
  • 第七章 结语
  • 一、多元认同:个体角色与群体身份
  • 二、不同情景中的群体意识
  • 三、和而不同、一体多元: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建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 ——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