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静电除尘技术以其高效率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实践研究表明,静电除尘技术总体除尘效率可高达99%,但对微细粉尘PM2.5的捕集效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将雾化电晕放电应用于除尘领域的构想,并将干式电晕放电与雾化电晕放电两种不同放电环境下粉尘颗粒的荷电、凝并状态以及电场空间的特性变化进行了对比性的实验分析,进而证实了雾化电凝并技术能够提高微细粉尘PM2.5的捕集效率,该结果为推动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思路。本文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首次采用空腔式雾化电极接触电离的结构形式,着重将雾化放电与干式放电进行了对比,并对雾化放电应用于除尘领域的可行性及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雾化电晕放电以其高效的荷电机制能够使放电电流增大,这就保证了后期的凝并实验中微细粉尘粒子荷电、凝并效率的提高,同时对雾化溶液浓度及雾化电极直径与放电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溶液浓度及雾化直径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大提升了雾化凝并装置的可实用性。2.相对于传统的静电除尘技术,雾化电凝并技术使得PM2.5的捕集效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0.1-0.6μm范围内的微细粉尘颗粒捕集效率大幅提高,0.4μm的粉尘粒子捕集效率达到峰值。3.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雾化放电环境下,一定程度的提高电压能够提高小粒径颗粒的凝并捕集效率,但捕集效率的提高与电压的提高非正对应关系,不同的实验条件最佳的输入电压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凝并技术[J]. 北方建筑 2019(06)
- [2].双区式电凝并技术对提高细微粉尘凝并效率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5)
- [3].影响颗粒物在交流电场中凝并效果的研究[J].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20(02)
- [4].一种新型电凝并静电增强过滤装置的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0(08)
- [5].交流电场中芒刺板-板电极对粒子凝并的实验研究[J]. 辽宁化工 2017(07)
- [6].基于旋流与声波的颗粒复合凝并建模与运动轨迹仿真[J]. 动力工程学报 2017(05)
- [7].细颗粒物电凝并技术研究进展[J]. 煤化工 2016(03)
- [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煤尘的凝并特性[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9].典型凝并方式对尘粒凝聚机理及效果分析[J]. 节能 2019(03)
- [10].旋流场中小颗粒污染物凝并及运动特性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9(02)
- [11].高频交流电场中细颗粒物凝并的实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09)
- [12].微细粉尘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13].基于正交设计的微细颗粒复合凝并建模及仿真[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9)
- [14].凝并区放电类型对电凝并装置去除亚微米粉尘效果的影响[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4)
- [15].异极性荷电粒子的磁凝并系数建模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04)
- [16].电场对粉尘凝并效应的实验研究[J].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7].凝并元件结构优化对气固两相流流场及颗粒凝并效果的影响[J]. 热力发电 2016(01)
- [18].可吸入性粉尘电凝并效应的实验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6(01)
- [19].低低温工况下颗粒凝并机理分析及研究方法初探[J]. 电力与能源 2015(01)
- [20].异极性荷电粒子磁电分级凝并建模分析[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09)
- [21].柴油机等径颗粒平面碰撞过程凝并特征[J]. 科学通报 2016(12)
- [22].声凝并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声学技术 2019(03)
- [23].直流电场中不同凝并参数对粉尘粒度分布的影响[J]. 煤化工 2018(04)
- [24].燃煤锅炉烟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声凝并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6)
- [25].微细颗粒物电凝并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05)
- [26].两组分颗粒系统中凝并混合程度问题的多重蒙特卡罗模拟[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27].细颗粒物荷电凝并技术研究进展[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 [28].偶极荷电静电凝并除尘器收尘机理及性能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7)
- [29].电凝并技术脱除PM2.5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洁净煤技术 2015(02)
- [30].电凝并装置收集亚微米粉尘的实验研究[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