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211200)魏晓艳
摘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是每个教师都十分重视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把几幅画放在一起让学生静静观察其中的异同,也就是通过作品间的比较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多角度地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能使深奥的理论明了形象化,更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美术作品比较法
比较教学法适合教师在说明某一道理时无从入手和因为没有恰当的参照物而难以说清时使用,它符合美术教育的具体性、形象性、可感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掌握这一“静观其变”之妙法。所谓“静观”学生要静下心来去赏析,而在赏析中比较法很是适应,能发现“其变”之妙,在发现“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那么如何用比较教学法呢?
1.美术欣赏课中的求同比较和差异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不同作品之间异同,以促进对欣赏对象的理解。就比较的指向而言,可分为求同比较和差异比较两种方法。
⑴求同比较:
选择不同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其共同点,或题材相同、或构图相同、或整体气氛相同、或创作时代相同、或风格相同,并借助这个比较分析的过程及结果来促进欣赏活动中的再创造,达到理解欣赏作品的目的。
例如我在讲具象艺术的特点时,我把人物画《货郎图》与《教皇英诺森十世》作比,他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但它们的题材和美术类型是相同的,让学生在相同的美术类型作品中通过比较找出其共同的艺术特点。。
⑵差异比较:
休谟说得好,“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任何审美方面的训练,总不免要常常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完善中进行比较,我们才能确定褒贬的言词,才能知道怎样褒贬得恰如其分”。通过求异比较,更易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剖析,从而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中西绘画差异时,我就用中国古代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进行对比,分别选择了中国画家朱耷的作品和法国画家塞尚的作品进行比较。朱耷笔下的鱼、鸟,体貌怪诞,神情奇特,“白眼看清天”。他借花鸟画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痛与不满,所以通过朱耷的花鸟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了在观察客观形象的基础上,以寓兴、写意为目的的创作传统。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中,以主客和谐为原则,而偏于主观的创作思维特征,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又如法国画家塞尚的静物画不是去关心他所描画的花瓶、苹果是不是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而是更加关心所画对象的实体感与构图,关心均衡与结构等绘画技巧与技法的创新为问题,因此西方的静物画和动物画创作中,被描绘对象往往被认作是人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物,不管是人造器物(静物)还是动植物,它们是被主体认识、观照的客体。通过这样的差异比较,学生对中西绘画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2.美术欣赏课中的横向比较
比较欣赏中的横向比较是在欣赏过程中对与欣赏对象有可比性的作品或事物进行一种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进行“横”的比较时,把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画种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对照中,能够更鲜明地看出其间的反差,从而加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
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
每一件作品的创作完成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中的各类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作品中的物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往往具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欣赏》中,将同以马为题材的东汉雕塑作品《马踏飞燕》与西汉雕塑作品《马踏匈奴》作比较。
汉武帝为表彰六次抗击匈奴的已故名将霍去病,为其建造了祁连山似的坟墓作茂陵陪葬墓,墓前大型石雕群的主题作品就是这种气度宽宏的、寓意隽永的《马踏匈奴》。作品没有直接描写爱国英雄霍去病的征战场面,而是以战马为形象象征,马的造型力求简约,以其浑厚的造型显露出英雄的气概,并折射出西汉国力的强盛。这件纪念碑式的作品体现了民族艺术传统的写意精神,以浪漫手法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主题。东汉青铜雕刻名作《马踏飞燕》与前者相比,由于主题的文学性取代了政治性,战马的神韵也已由沉雄转为俊逸;不同于石雕的青铜工艺和材性特点,也正好适应了表现玲珑精致的要求。可见,在欣赏过程中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意象。
⑵不同风格流派间的比较:
在美术史的长廊中,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不同的风格流派其造型形式和技巧各具特色,纯粹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难理解。但如果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形成比较,则效果大相径庭。例如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外国绘画作品欣赏》中的作品加以分门别类,如野兽派、印象派、抽象派、写实主义等,再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形成比较,学生不仅很容易区分,而且兴趣盎然。虽然大纲未要求学生对这些画派作深入的了解,但学生能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今后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2.美术欣赏课中的纵向比较
比较欣赏中的纵向比较在欣赏的过程中对作品有关的事物作时间性纵向的比较分析。每一种艺术,每一个流派,每一位艺术家乃至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在比较分析中认识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把某位大师早、中、晚期的作品摆在一起看,你会看到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进行“纵”的赏析时,还可以把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摆在一起观赏。这时有些平日不大理解的作品,在一种大的历史背景的衬托下,可能“似有所悟”。还会看到一个国家、民族“一以贯之”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⑴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
每一类艺术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发展过程,从艺术形态的萌芽到发展、鼎盛、衰落、更新,其艺术形式、造型技巧、风格等艺术语言的特点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形成各阶段相对明显的特征。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为了使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有个整体认识,我就用表格的形式把不同时代发展归纳出来。
以上所述的比较欣赏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遵循可比性的原则,且这个可比性是建立在欣赏需要的基础上的。相比较的作品无论有无联系,只要具有从某个角度可以进行比较的特点则可以进行比较,如果脱离了“可比性”而进行牵强的比较,那是毫无意义的。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感到好处甚多,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幅作品没有比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幅作品非常的完美,但当有更好的作品出现时,就会觉得原来的作品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就是比较的结果。通过作品比较,直观的画面更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大脑异常活跃,使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运用比较,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我们知道美术是视觉艺术,主要是用眼睛去观察、靠大脑去思考,最后再用语言去描述。在教学中,对绘画知识的讲授,如果仅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往往收效甚微。而运用多幅作品进行比较,学生可能不需要你的提示也能感知作品的优劣。此时老师再加以分析讲解,学生就会理解的更为透彻,知识掌握也感到轻松。最后它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既然美术是视觉艺术,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它的学科优势。要让学生多“视”而后知“觉”。多让学生与作品面对面,通过用眼去“看”,用脑去“想”,用心去“悟”,那么作品的一切内涵学生皆可领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欣赏国外的作品时,尽管语言不通、文字不懂,但通过作品自身的构图、色彩、造型等等诸多因素所透射出来的艺术美足以让你受到莫大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多展示作品,让他们在作品中去体验,去感受艺术之美。
总之,通过运用“作品比较”,使学生在审美能力这一方面有显著提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在具体教学中还应灵活地去运用,根据需要还可以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展望》徐建融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儿童美术欣赏研究》屠美如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钱初熹著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