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盆地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百色盆地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论文题目: 百色盆地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麻建明

导师: 王成善,陈洪德,施泽进

关键词: 百色盆地,古近系,基准面旋回结构,走滑拉分盆地,地貌盆地,断陷,坳陷

文献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应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大量的钻井、露头剖面、测井及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百色盆地古近系开展了系统深入的高分辨层序地层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和认识: (1) 以中、长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为基础,结合界面和部分层序的年龄资料,对百色盆地古近系的地层划分和对比进行了清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符合层序划分和沉积充填演化规律的地层划分方案,各组地层的时代归属依次为:六忸组为古新世,洞均组为早始新世,那读组为中—晚始新世,百岗组为渐新世,百岗组之上为伏平组和建都岭组。 (2) 首次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详细研究了古近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主要进展为:①识别出超长期(SLSC旋回)、长期(LSC旋回)、中期(MSC旋回)和短期(SSC旋回)4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确定了中、长期和超长期旋回层序界面、湖泛面在盆地内的等时对比关系、意义和标志;②将百色盆地古近系划分为与地层组相当的4个超长期旋回层序,建立了超长期旋回层序与各期构造活动的关系,认为由构造应力场转换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界面,是控制超长期旋回层序发育的关键,因而超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可代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转换面,层序是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③将六忸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3),洞均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层序(LSC4),那读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层序(LSC5-LSC7),百岗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层序(LSC8-LSC10)。确定了长期旋回层序与较大规模湖进—湖退旋回的关系,认为长期旋回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与同一构造应力场周期性构造沉降活动的强弱变化有关,因而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可代表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中周期性出现的构造变动面;④进一步在六忸组中划分出3个中期旋回层序(MSC1-MSC3),洞均组中划分出2个中期旋回层序(MSC4-MSC5),那读组中划分出12个中期旋回层序(MSC6-MSS17),百岗组中最多划分出7个中期旋回层序(MSC18-MSC24)。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发育与次一级的湖进—湖退作用和物源供给量、气候变化有关:⑤在收集众多年龄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沉积演化特征,对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的时限进行了界定,认为超长期旋回层序的时限为10~13Ma。长期旋回层序的时限为3~5Ma。中期旋回层序的时限为0.8~2.5Ma。短期旋回层序相当于准层序或最小成因地层单元,时限为数万年级。上述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时限界定,为提高等时地层单元的时间对比精度和分辨率奠定了基础。 (3) 剖析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C)3种主要结构类型,以及分别发育于低可容纳空间和高可容纳空间中的7种亚类型: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非

论文目录:

中英文摘要

1 序言

1.1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1.2 百色盆地古近系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3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3.1 沉积体系类型

3.2 沉积体系特征

3.3 沉积相模式

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4.1 界面标识及成因类型

4.1.1 层序界面

4.1.2 洪泛面

4.2 古近系层序地层划分

4.3 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特征

4.3.1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4.3.2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4.3.3 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4.3.4 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4.4 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4.5 次级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5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5.1 SLSC1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5.2 SLSC2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5.3 SLSC3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5.4 SLSC4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

6 长期旋回层序沉积动力学分析

6.1 各构造单元与层序发育的关系

6.1.1 Ⅰ级构造单元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6.1.2 Ⅱ级构造单元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6.2 层序叠加样式与构造沉降的关系

6.2.1 西部莲塘次级盆地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6.2.2 东部田阳-田东次级盆地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

6.3 长期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分析

7 百色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7.1 构造应力场简介

7.2 盆地构造样式及构造带模式

7.3 盆地演化阶段

8 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09-09

相关论文

  • [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濮城油田开发中的应用[D]. 尹太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2].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惠民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D]. 张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建模[D]. 张尚锋.成都理工大学2003
  • [4].长堤地区下第三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与隐蔽油藏预测[D]. 田波.成都理工大学2004
  • [5].羌塘盆地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远景[D]. 时志强.成都理工大学2004
  • [6].安塞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储层研究[D]. 赵虹.西北大学2004
  • [7].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开发早期储层描述与建模中的应用[D]. 古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8].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新近系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D]. 闫伟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9].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与隐蔽圈闭识别[D]. 吴金才.成都理工大学2005
  • [10].博兴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预测[D]. 宋建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标签:;  ;  ;  ;  ;  ;  ;  

百色盆地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