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动力性能分析

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动力性能分析

论文摘要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近年来地震作用频繁,且具有震级大、频率低、震源浅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土木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岩土工程的抗震防震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本文以汕头软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静、动三轴试验。得出了软土动应变的增长存在突变点,其极限破坏应变标准可由这些突变点来确定;孔压滞后现象是软粘土动力特性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砂土动力性能研究中,常常用孔压来作为判别砂土液化的标准。而软土在动三轴试验中,能够量测到的孔压很小。本文通过相关试验方法捕捉到了震动过程中的累积孔压值,证实了软土孔压滞后现象严重。同时,根据量测到的孔压与周次近似成正比的关系,尝试着建立了考虑孔压滞后现象的孔压增长规律。接着研究了汕头软土场地的地震动反应分析,分析表明,软土对地震波具有放大效应或隔震效应,效应的产生与地震波形、输入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出现的时间、软土层位置有关。同时极值一般出现在软土层的位置。地表加速度的频谱组成具有低频放大,高频过滤的特征。软土震陷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动荷载作用过程中土体的最大动应变小于εtp时,其震后静剪切过程还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应变硬化规律。当最大动应变大于εtp时,震后静剪切过程偏应力—应变关系呈线性变化,应变的增长速率快于强度的增长速率这说明土体已经进入大变形阶段,静剪切强度急剧下降。而常规静三轴剪切过程中,偏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弹性—弹塑性—应变硬化阶段的特点。最后,参考判别砂土液化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软土初始震陷判别方法。基于Desai的扰动状态概念理论,建立了反映软土结构性、非线性、应变滞后的动力本构模型。模型中,引入了两个参考状态,即相对完整(RI)状态和完全调整(FA)状态。本文中相对完整(RI)状态采用了双屈服面的Hardening soil硬化模型,完全调整(FA)状态采用临界状态(Critical state),并通过扰动函数D将RI状态和FA状态联系起来来反映土体的实际观测响应。模型中的扰动函数D考虑了土体扰动引起其微观结构变化而通过宏观响应来间接地考虑其结构性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循环荷载作用软土动力性能分析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扰动状态概念运用于软土动力分析的优点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各章研究内容及工作方法
  • 第二章 软土动三轴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条件及试验参数
  • 2.2.1 试样情况
  • 2.2.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 2.3 试验成果分析
  • 2.3.1 轴向动应变规律
  • 2.3.2 孔压增长规律
  • 2.3.3 软土强度变化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汕头深厚软弱土层地震动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软弱土层地震动反应研究存在的问题
  • 3.3 汕头地区软弱土层地震动反应研究
  • 3.3.1 场地反应分析方法介绍
  • 3.3.2 场地条件
  • 3.3.3 地震动输入波型选取
  • 3.3.4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3.5 以后需开展的工作
  • 第四章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本构模型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扰动状态概念基本原理
  • 4.3 相对完整状态(RELATIVE INTACT STATE)
  • 4.4 相对完整(RI)状态-HARDENING-SOIL模型
  • 4.4.1 Hardening-soil模型简介
  • 4.4.2 Hardening-soil本构模型的建立
  • 4.5 完全调整状态(FULLY ADJUSTED STATE)
  • 4.6 扰动函数(DISTURBED FUNCTION)
  • 4.7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本构模型的建立
  • 4.8 两个参考状态(RI、FA)相关试验参数
  • 4.9 扰动函数的确定
  • 4.9.1 RI状态—Hardening soil硬化模型的确定
  • 4.9.2 观测响应
  • 4.9.3 扰动因子D的确定
  • c的确定'>4.9.4 临界扰动因子Dc的确定
  • 4.10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本构关系式
  • 4.11 本章小结
  • 4.12 以后需开展的工作
  • 第五章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模型的软土震陷判别方法
  • 5.1 引言
  • 5.2 软土震陷研究现状
  • 5.3 软土震陷经验公式
  • 5.4 软土震陷存在的问题
  • 5.5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软土震陷判别方法
  • 5.5.1 引言
  • c的确定'>5.5.2 初始震陷临界值Dc的确定
  • 5.5.3 软土震陷的判别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未来的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考虑温度影响的软黏土长期动孔压模型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11)
    • [2].低围压下埕北海域重塑粉土振动孔压模型试验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4)
    • [3].考虑孔压积累-消散耦合的等效有限元方法[J]. 岩土力学 2015(S1)
    • [4].饱和砂砾土的孔压发展模式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技术 2020(01)
    • [5].不排水升温条件下黏性土孔压试验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02)
    • [6].等向固结饱和黏土卸载孔压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J]. 岩土力学 2018(03)
    • [7].超深孔压静力触探在工程勘察的应用[J]. 南方农机 2017(14)
    • [8].对成孔压浆小直径桩压浆工艺的改进[J]. 四川建筑 2012(05)
    • [9].饱和砂的动孔压演化特性试验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 [10].动载下砂土体孔压的累积和消散及其参数分析[J]. 河南科学 2019(07)
    • [11].天津黏土地基动载模式下的孔压发展规律[J]. 中国港湾建设 2018(02)
    • [12].基于现场液化试验的饱和砂土孔压增量计算模型[J]. 岩土力学 2018(05)
    • [13].基于动三轴试验的层间错动带动孔压特性及能量分析[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7(05)
    • [14].不排水升温条件下黏性土孔压响应[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9)
    • [15].循环荷载下杭州粉砂土动孔压模型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6(01)
    • [16].上游型尾矿坝液化前后渗流场与孔压分布数值模拟[J]. 地震工程学报 2015(02)
    • [17].双面排水非线性固结超静孔压的非对称性解析[J]. 岩土力学 2012(06)
    • [18].真空联合堆载预压中孔压监测研究[J]. 山西建筑 2012(34)
    • [19].尺寸效应对砂砾料孔压规律的影响试验研究[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8(03)
    • [20].黄河口埕岛海域粉土波致孔压现场监测[J]. 海洋学报 2019(07)
    • [21].饱和重塑黄土液化孔压增长模型的试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9)
    • [22].超孔压对海底能源土斜坡稳定性影响的探讨与分析[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7(01)
    • [23].高能量冲击作用下淤泥孔压特征规律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4(02)
    • [24].地铁荷载下不同固结度软黏土的孔压试验模型[J]. 岩土力学 2014(10)
    • [25].考虑孔压消散时黏土的动变形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 2013(03)
    • [26].多运营模式下地铁的超静孔压分布特征与动力累积变形规律[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27].循环荷载下饱和南京细砂的孔压增量模型[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02)
    • [28].碎石桩复合地基中超孔压长消的解析解[J]. 中国港湾建设 2008(01)
    • [2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静力触探问题[J]. 工程勘察 2008(10)
    • [30].基于累积动应力水平的间歇加载下超孔压预测[J]. 岩土力学 2019(04)

    标签:;  ;  ;  ;  ;  

    循环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动力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