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对内异症盆腔痛的临床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对内异症盆腔痛的临床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治疗45例肾虚血瘀型内异症盆腔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内异症患者盆腔痛、体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A125、B超等的变化情况,评价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治疗盆腔内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TNF-α的影响,并探讨中药结合艾灸法对内异症的作用机制,为内异症的中医治疗开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通过收集我院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45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5例采用中药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治疗,对照组A组15例采用中药扶正化瘀剂加减治疗,对照组B组15例采用艾灸在经前及经期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相关症状、体征及血清TNF-α、血清CA125、B超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NR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为(12.57+2.17)、(5.87±1.6)、(17.07+5.55)、(6.07+2.4)和(6.10+0.28)、(1.77+0.60)、(3.87±2.33)、(3.27±1.35);对照组A治疗前后疼痛评分、NR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为(11.77+1.27)、(5.53±1.06)、(15.47+2.77)、(5.8+1.15)和(6.90+0.55)、(2.33±0.49)、(7.47±2.56)、(3.53±0.92);对照组B治疗前后疼痛评分、NRS评分、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为(11.60±1.03)、(5.27±0.88)、(14.13+2.67)、(5.13±1.30)和(7.3±0.75)、(2.80±0.68)、(9.47±2.45)、(4.53±0.9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疼痛评分、NR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比较,P值均<0.05。三组体征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B间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间P>0.05,对照组A组与对照组B组之间P<0.05。治疗后三组TNF-α水平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CA,25水平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显效9例,显效率为64%,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A组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1%;对照组B组显效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67%。结论:通过扶正化瘀剂加减结合艾灸法治疗内异症盆腔痛,能够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体征的疗效,其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治疗或单纯艾灸治疗的对照组。三组治疗后CA125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三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下降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三组均可通过降低血清TNF-α水平的表达,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学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与研究
  • 1、中医药治疗内异症的机理研究
  •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 3、艾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痛的影响
  • 二、现代医学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和研究
  •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机制研究
  •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A"机制研究
  • 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状
  • 4、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痛的机制及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研究方法
  • 8. 疗效判定
  • 9.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分析
  • 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3. 治疗前后比较
  • 三、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立论依据
  • 1. 内异症盆腔痛相关机制分析
  • 2. 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用于治疗内异症盆腔痛的立论依据
  • 二、中药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1. 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分析
  • 2. 现代药理研究
  • 三、中药疗效机理探讨
  • 1. 疗效机理探讨
  • 2. 内异症盆腔痛与TNF-α的相关性研究
  • 125相关性研究'>3. 内异症盆腔痛与CA125相关性研究
  • 4. 本临床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扶正化瘀剂结合艾灸法对内异症盆腔痛的临床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