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

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

论文摘要

旅游圈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产物,受到了行业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旅游供给角度,将旅游圈视为旅游区的一种空间组织和产品形式,并立足于“旅游圈的产品属性”,对旅游圈的形成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地理计算研究。 在第1章引论中,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和归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旅游圈具有3个基本的产品属性:旅游圈是一种产品;旅游圈是一种组合的产品:旅游圈是一种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溢出的组合产品。作为一种产品,需要探讨影响产品供求的基本力量;作为一种组合的产品,需要探讨组合的规模大小;作为内部要素之间有溢出的组合产品,需要探讨它的有效组织问题,在这种认识下,我们设计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地理计算研究的兴起,我们确立了文章的研究风格:针对理论问题,进行模型构建,展开地理计算研究。 第2章从旅游圈形成的基本动力出发建立了一个威尔逊形式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Tjk=KOkPj1-βGjβexp(-λrjk)或,其中,Tjk表示客源地j与目的地k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Ok表示目的地k吸引力的大小(或规模等级),Pj为客源地j的人口规模,Gj为j地人口的总收入水平,rjk表示客源地j和目的地k之间的广义距离,β为收入水平参数,λ为空间阻尼参数,K为归一化因子。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对模型参数的计算和确定,研究表明,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水平下,当使用GDP(元)来衡量j地人口的收入水平时,β的值约为0.38;当使用物理距离(公里)来衡量客源地j和目的地k之间的距离,并讨论全国范围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时,λ的值取为0.00322;而当探讨的是国内某一“旅游地域网络”内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时,λ的值取为0.00446。 第3章运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分别从“供”与“求”两方面来认识旅游圈形成的力量。从供给方面,主要计算了旅游区(旅游圈的母体)的吸引力(或规模等级),从需求方面,主要计算了旅游区的市场域和市场份额,以及客源集中指数和空间吸引半径。这一章主要在旅游圈的省级域元尺度上展开地理计算和实证分析。 第4章从时间尺度上来认识旅游圈组织的合理规模。从供求均衡的角度看,游时需求的大小决定着旅游圈供给的时间尺度规模。游时及其相关计算用的数据,主要从旅行社经营的旅游线路中提取。研究发现,游客对旅游圈的游时需求随出行距离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长,

论文目录

  •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1.1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旅游圈
  • 1.2 旅游圈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 旅游研究的定量化问题
  • 1.4 地理计算的兴起:分析模型计算化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旅游圈形成的基本动力建模
  • 2.1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2.2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2.3 人口规模参数α与收入水平参数β的确定
  • 2.4 空间阻尼参数λ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应用:旅游圈形成的“供-需”力量分析实例
  • 3.1 应用(一):旅游区吸引力分析
  • 3.2 应用(二):旅游区市场份额分析
  • 3.3 应用(三):旅游区市场域分析
  • 3.4 应用(四):客源地空间集中指数分析
  • 3.5 应用(五):旅游区空间吸引半径分析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游时需求的空间演变模型:旅游圈时间尺度规模的地理计算
  • 4.1 游时:旅游供需平衡的标尺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 游时需求的空间演变规律
  • 4.4 几个其他相关要素的空间演变
  • 4.5 一个应用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旅径大小的空间演变模式:旅游圈空间尺度规模的地理计算
  • 5.1 两个典型化事实
  • 5.2 一个重要的出游距离尺度:300公里
  • 5.3 旅径需求的“Y”型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旅游区空间溢出模型:旅游圈有效组织的地理计算
  • 6.1 旅游区空间竞争与溢出
  • 6.2 溢出模型
  • 6.3 模型参数
  • 6.4 模型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长江三角洲旅游圈空间溢出分析
  • 7.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2 旅游溢出的总体分析
  • 7.3 旅游溢出的个案研究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总结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武夷旅游圈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及其优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高质量构建“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1)
    • [3].浅谈大滇西旅游圈吸引省内跟团游客的问题与建议[J]. 农家参谋 2020(16)
    • [4].融合发展共同打造粤桂黔黄金旅游圈[J]. 中国政协 2019(16)
    • [5].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圈构建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5)
    • [6].“中印缅孟旅游圈”的区域互动及发展战略分析[J]. 南亚研究季刊 2016(04)
    • [7].中原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8].大武夷旅游圈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突破策略[J]. 闽江学院学报 2017(04)
    • [9].四川国际旅游圈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以东南亚旅游圈建设为借鉴[J]. 今日财富 2020(01)
    • [10].“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省跨境旅游合作研究——以中缅旅游圈为例[J]. 今日财富 2018(18)
    • [11].建立“南太行”旅游圈的对策思考[J]. 河南科学 2013(12)
    • [12].论永州在“大湘粤桂旅游圈”中的地位与作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6)
    • [13].长江经济带中的滁州区域多核文化旅游圈构建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2)
    • [14].高铁时代“大上饶旅游圈”构建合作路径研究[J]. 旅游研究 2017(02)
    • [15].滁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文化旅游圈构建[J]. 商 2016(28)
    • [16].构建武陵山区大文化旅游圈的几点思考[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17].关于建立中越老泰缅跨境旅游圈的构想[J]. 东南亚纵横 2015(01)
    • [18].单核型旅游圈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昆明—滇西北旅游圈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12)
    • [19].武汉旅游圈旅游合作发展条件分析[J]. 大众商务 2009(24)
    • [20].论桂滇黔民族旅游圈的构建[J]. 社会科学家 2014(03)
    • [21].旅游圈理论与海南琼北地区旅游开发应用[J]. 中外企业家 2014(22)
    • [22].高铁时代下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小旅行社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04)
    • [23].中原旅游圈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07)
    • [24].构建大郑州都市体育旅游圈的可行性研究[J]. 天中学刊 2011(02)
    • [25].城市旅游圈竞争力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5)
    • [26].黔东南旅游圈实施一体化进程的战略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03)
    • [27].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7)
    • [28].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12)
    • [29].试析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02)
    • [30].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J]. 中国软科学 2009(03)

    标签:;  ;  ;  ;  ;  ;  ;  ;  

    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