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省,旱坡耕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旱坡耕地的生产、生态问题十分突出。耕地土层变薄,坡薄土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贫乏,这不仅加剧了四川自身的旱、洪灾害,同时也加重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因此,对全省旱坡耕地进行深入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四川省坡耕地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平台,对全省旱坡耕地资源分布、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四川省旱坡耕地的利用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旱坡耕地数量较大,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2.41%。2~6°旱坡耕地336791.90 hm2,占全省耕地的5.6%;6~15°旱坡耕地1270627.11 hm2,占全省耕地的21.13%;15~25°旱坡耕地hm2,占全省耕地的19.14%,;>25°陡坡旱耕地面积386943.01hm2,占全省耕地的6.43%。2、1996-2004年的8年间,共减少旱坡耕地439523.57hm2。成都平原区减少的旱坡耕地主要分布于6~25°;盆周丘陵区减少量集中在6~15°以及25°以上坡度部分;川西南山地区15-25°坡地增加20718.22hm2,基本抵消了其他坡度的减少量;川西高原区旱地减少量集中在15°以上。3、旱坡耕地土壤肥力不高,主要是紫色土和黄壤存在有机质含量低、缺氮、缺磷现象。4、旱坡耕地利用方式多样,复种轮作灵活。旱粮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多分布在盆地内部丘陵及盆周山地区,一般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5、旱坡耕地生产能力不高,小麦、红薯、大豆播面单产与全省粮食生产播面单产有较大差距。旱坡耕地各地貌类型区生产能力不同,成都平原区、盆周丘陵区以及川西高原旱粮作物产量高于川西南山地区。6、采用机制法估算旱粮作物生产潜力,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的土地生产潜力分别是6456.89kg/hm2、8138.89kg/hm2、16871.78kg/hm2、4554.33kg/hm2。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与目前的实际生产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旱坡耕地具有较大的增产空间。根据上述分析,为确保四川省粮食安全,保证旱坡耕地的科学、可持续利用,针对四川省旱坡耕地实际宜耕情况,提出旱坡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