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貌与第四纪方法的良渚古城研究

基于地貌与第四纪方法的良渚古城研究

论文摘要

位于杭嘉湖平原西南部的良渚—瓶窑一带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代表性遗址集中区,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即位于该区。本文以良渚古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貌学和第四纪方法对古城墙(人工堆积)及周边地貌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初步结论如下:(1)良渚古城四处城墙发掘遗址具有相似的修筑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生土层→垫土层→垫石层→夯土层,反映了古城在整体上的一致性和同时性。其中北城墙遗址保存最为完好,残存墙体高出周边农田近4m;西、南城墙遭受侵蚀,与周围农田齐平。良渚古城地区现代平原面与东苕溪多年平均水位在高程上几乎持平,但比良渚遗址生活面高出1-2m,反映了中全新世以来本区的地貌变化过程。(2)城墙人工堆积主要指城墙土状堆积,包括夯土层和垫土层。以北城墙为例:夯土层各层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粘土、粉砂、砂平均含量分别是33.64%、63.53%和2.84%,磁化率变化范围是10.29-50.43×10-8m3kg-1,平均值为23.35×10-8m3kg-1,有机质含量低,TOC平均值0.29%;垫土层也是粘土质粉砂,粘土、粉砂、砂含量分别是31.3%、66.2%和2.5%,磁化率值为7.46×10-8m3kg-1,有机质含量高,TOC为4.52%。北城墙垫土层颜色深、粘性大,具有较强的粘附性和不透水性,对稳固城墙基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与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可能有很大关系。(3)城墙夯土层样品与馒头山样品在粒度组成、粒度概率曲线、磁化率值、TOC、稳定元素和氧化物含量、粘土矿物组合等指标上非常相似,而与平原区土层的③层土和④层土有明显的差别,这表明城墙人工堆积的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的自然土丘。而西城墙底部生土层顶和WW1孔生土层顶的标高差异则说明“就近取土”也可能是城墙人工堆积的取材方式之一。(4)良渚古城修筑的相对年代介于良渚文化时期和黄粉土层形成之间,主要判断依据如下:1)城墙的基底是该区广泛分布的生土层,在遗址区生土层是各类良渚文化遗址的下伏地层,而其在非遗址区其上则覆盖着黄粉土层;2)馒头山、马金口的堆积特征与平原区土层不同,从标高上判断它们在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而馒头山与城墙人工堆积的物源相近,说明当时还存在同类别的土丘作为城墙人工堆积的直接物源;3)北城墙外侧的堆积物从产状和实验指标上判断是城墙墙体在重力和人工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坡积层,而在其中发现有良渚时期的碎陶片和植物灰烬;4)北城墙坡积层之上覆盖着黄粉土层,再之上则是现代耕作层和历史耕作层,在考古发现在历史耕作层中含有春秋战国时期文物,由此说明良渚古城至少修建于春秋战国之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依托项目
  • 1.2 资料查阅
  • 1.3 野外调查
  • 1.4 问题提出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野外调查与采样
  • 2.1 野外调查
  • 2.1.1 地貌形态和标高测量
  • 2.1.2 地貌剖面测绘和岩性描述
  • 2.1.3 考古发掘报告查阅
  • 2.1.4 城墙剖面图绘制和解读
  • 2.2 野外采样
  • 2.2.1 城墙人工堆积
  • 2.2.2 城墙附近土丘岗地堆积
  • 2.2.3 平原区土层堆积
  • 2.2.4 其他样品
  • 第三章 实验测试分析与结果
  • 3.1 磁化率测试
  • 3.1.1 原理和方法
  • 3.1.2 结果和比较
  • 3.2 粒度分析
  • 3.2.1 原理和方法
  • 3.2.2 结果和比较
  • 3.3 有机质分析
  • 3.3.1 原理和方法
  • 3.3.2 结果和解释
  • 3.4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3.4.1 原理和方法
  • 3.4.2 结果和解释
  • 3.5 粘土矿物分析
  • 3.5.1 原理和方法
  • 3.5.2 结果和解释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4.1 城墙人工堆积的物质组成
  • 4.1.1 粒度组成
  • 4.1.2 磁化率特征和有机质含量
  • 4.1.3 元素和氧化物组成
  • 4.1.4 粘土矿物组成
  • 4.1.5 小结
  • 4.2 城墙人工堆积的物质来源
  • 4.2.1 基于粒度成分和粒度结构的判断
  • 4.2.2 基于磁化率—平均粒径的判断
  • 4.2.3 基于磁化率—有机质的判断
  • 4.2.4 基于元素、氧化物比值的判断
  • 4.2.5 基于稳定元素、氧化物含量的判断
  • 4.2.6 基于粘土矿物含量及组合的判断
  • 4.2.7 小结
  • 4.3 城墙人工堆积的相对年代
  • 4.3.1 基于地层叠置关系的分析
  • 4.3.2 基于城墙人工堆积物源的判断
  • 4.4 问题和展望
  • 第五章 初步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记首届良渚论坛[J]. 国际学术动态 2009(06)
    • [2].“良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动研究[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9(04)
    • [3].良渚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发展前景初探[J]. 区域治理 2019(46)
    • [4].文旅融合趋势下良渚遗产的创新发展[J]. 上海艺术评论 2020(03)
    • [5].良渚文字的书契与考辨[J]. 书画世界 2020(07)
    • [6].『東南文化』2019年第1号主な論文の要旨[J]. 东南文化 2019(01)
    • [7].“良渚文明展”的支撑要素和发展路径探析[J]. 文物天地 2017(08)
    • [8].良渚的国家形态[J]. 中国文化遗产 2017(03)
    • [9].远古的王城——良渚的国家形态[J]. 杭州(周刊) 2017(16)
    • [10].住、食、行——良渚王城之谜[J]. 艺术品鉴 2019(22)
    • [11].良渚[J]. 江南(江南诗) 2020(02)
    • [12].若为良渚,沉吟至今[J]. 西湖 2020(03)
    • [13].春到良渚[J]. 浙江画报 2020(04)
    • [14].走进良渚博物院,对话五千余年的华夏文明[J]. 文化月刊 2020(04)
    • [15].良渚:五千年前的都城[J]. 科学世界 2020(03)
    • [16].玉魄国魂——良渚博物院之旅[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05)
    • [17].首个“杭州良渚日”纪念封[J]. 集邮博览 2020(09)
    • [18].近40年来良渚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东方博物 2019(04)
    • [19].良渚 追寻消失的文明[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0(08)
    • [20].良渚纪行[J]. 高中生之友 2018(10)
    • [21].浮生寄梦在良渚[J]. 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06)
    • [22].良渚的曙光(组诗)[J]. 扬子江诗刊 2020(06)
    • [23].良渚古城的规划及其深远影响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0(01)
    • [24].《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简介[J]. 考古 2019(10)
    • [25].良渚人开创了“江南模式”[J]. 杭州 2019(39)
    • [26].良渚:神王之国[J]. 中国文化遗产 2017(03)
    • [27].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J]. 中国文化遗产 2017(03)
    • [28].良渚符号关系论[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9].良渚:“美丽的水中陆地”[J]. 艺术品鉴 2019(22)
    • [30].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J]. 文化交流 2020(04)

    标签:;  ;  ;  ;  ;  

    基于地貌与第四纪方法的良渚古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