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人类第三次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资源耗竭、能源耗竭、环境恶化与人口激增一道袭来,因之,问题要严重、复杂得多。人类从三次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是,追求绿色效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绿色效应的广义定义是指,人类以生产、生活中的绿色伦理、理念与行为,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形成人类社会生态圈,使人类与自然(生物)界和谐共处,有益于人类自身,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绿色效应的狭义定义则是指,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采用绿色理念、绿色技术、环境管理技术与相应的环境标准,使产品具有节能、节材、减排、回收重用(熔)功能,从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中国大陆乘用车保有量为5330.00(万辆),是1960年的231.74倍;且大陆自主品牌乘用车整备质量的均值较发达国家同类车高8~10%,其年石油消耗量均值是日本同类车的2.5倍,欧洲同类车的2.27倍。因此,2010年中国大陆乘用车保有量消耗的石油占其石油消耗总量的30.46%,占其年石油进口总量的56.26%;该保有量年消耗的铁矿石,分别占中国大陆铁矿石消耗总量和铁矿石进口量48.77%和21.8%;该保有量在其孕育期与运行期内CO2排放量分别占中国大陆同期CO2排放总量的15.33%和4.22%。为了应对乘用车保有量所引发的上述问题,人们主要采取减轻乘用车的整备质量——乘用车轻量化的方式。虽然降低乘用车的整备质量可以减少乘用车在其使用阶段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排放,但从乘用车轻量化的生命周期来看,由于不同的轻量化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够简单地认为乘用车轻量化一定能够产生降低乘用车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排放效果,即乘用车轻量化的绿色效应一定会提高;而需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乘用车轻量化的绿色效应给予综合的评价,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对绿色效应的问题进行了溯源,并提出了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概念及问题。(2)以工业工程(IE)消除无效劳动思想对乘用车整备质量进行分析,将乘用车整备质量分解为有效整备质量、无效整备质量和条件无效整备质量;进而提出乘用车轻量化应最大程度地消除无效整备质量,以使乘用车整备质量逐渐趋于其理论极限。(3)依据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定义,提出以L2R(轻量化,the Lightweight, L;再使用化,Reusing, R;再循环化,Recycling, R)为准则来追求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以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契合;并应用目标分解法及相关文献,构建了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4)提出以4F法(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Environment Factor Flow,Information Flow,)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耦合,计算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影响因子。(5)构造了基于欧氏距离的模糊物元法,用以评价、优化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6)构造了3组共12个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用以对不同的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进行评价和比较。在案例研究中,对H型乘用车12个轻量化方案评价的结果表明,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和采用的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及所建立的4F—LCA系统是有效的。(1)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综合评价的优先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绿色效应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绿色效应;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绿色效应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方案3#-1)绿色效应。(2)由敏感性分析(见本文7.7节)可知,当H型乘用车以铝合金结构白车身和镁合金铸件构造轻量化方案3#-3时,其绿色效应取决于再生铝、镁合金的比例,当再生比例超过60%时,此方案方可成为第3组评价方案中的最优方案。(3)当再生材料比例不足,方案3#-3的绿色效应不足以满足要求时。此时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再生镁合金铸件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为优,其次为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合金铸件的绿色效应。若以单项指标来评价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可得到与上述相似的结论。(1)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矿产资源耗竭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对资源的消耗量低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对资源的消耗量又低于原生普钢结构白车身和铸铁件(方案3#-1)。(2)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能源耗竭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节能效果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而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的节能效果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4)。(3)H型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环境影响潜值排序为:全再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3)的减排效果优于原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2),而原生铝结构白车身和原生镁铸件(方案3#-2)的减排效果又优于先进高强度钢结构白车身和全再生镁铸件(方案3#-5)。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2.2 增长的极限理论
  •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4 循环经济理论
  • 2.5 经典与现代IE 思想
  • 2.5.1 IE 的定义
  • 2.5.2 IE 理论基础
  • 2.5.3 IE 消除无效劳动思想与其可介入的新领域
  • 2.6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绿色效应评价
  • 第三章 乘用车轻量化与其绿色效应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 3.1 绿色效应理念的形成
  • 3.1.1 绿色效应思想溯源
  • 3.1.2 绿色产品与绿色效应
  • 3.2 乘用车轻量化
  • 3.2.1 乘用车轻量化问题的提出
  • 3.2.2 乘用车轻量化的概念
  • 3.2.3 乘用车轻量化的技术理论基础
  • 3.2.4 乘用车轻量化效果的定义
  • 3.2.5 乘用车轻量化的理论极限
  • 3.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
  • 3.4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 4.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目的与评价主体的选择
  • 4.1.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特点
  • 4.1.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目的
  • 4.1.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主体的选择
  • 4.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定义、类别与评价模型
  • 4.2.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定义与绿色效应评价的类别
  • 4.2.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模型的类别
  • 4.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乘用车轻量化与其绿色效应的本质及内涵
  • 4.3.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 4.3.3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4.3.4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 4.3.5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 4.3.6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基准问题
  • 4.4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评价流程
  • 4.4.1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的信息准备
  • 4.4.2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的初评
  • 4.4.3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绿色效应的改善性评价
  • 4.4.4 乘用车轻量化方案的绿色效应评价报告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因子的计算方法
  • 5.1 三次能源革命与4F 法的提出
  • 5.1.1 三次能源革命
  • 5.1.2 4F 法的提出
  • 5.1.3 4F 法与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
  • 5.1.4 4F 系统的框架
  • 5.2 物流系统的构建
  • 5.2.1 构建物流系统的准则
  • 5.2.2 物流边界的确定
  • 5.2.3 物料输入──输出系统的设计
  • 5.2.4 矿产资源耗竭的计算
  • 5.3 能流系统的构建
  • 5.3.1 构建能流系统的准则
  • 5.3.2 能流系统的设计
  • 5.3.3 能源消耗的计算
  • 5.4 环境因子流的设计
  • 5.4.1 环境因子流的形成
  • 5.4.2 环境影响因子的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综合评价方法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选择绿色效应评价方法的准则与常见的评价方法
  • 6.2.1 选择绿色效应评价方法的准则
  • 6.2.2 常见评价方法的简述
  • 6.3 基于欧氏距离的模糊物元评价的基本原理
  • 6.3.1 物元与模糊物元
  • 6.4 权重的确定
  • 6.4.1 赋权的方法
  • 6.4.2 主、客观复合赋权法
  • 6.4.3 应用AHP 及IAHP 法确定权重
  • 6.4.4 应用目标距离法确定权重
  • 6.4.5 遴选权重方法
  • 6.5 构造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
  • 6.5.1 建立各类物元
  • 6.5.2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的综合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7.1 评价方案及系统边界的确定
  • 7.1.1 评价对象
  • 7.1.2 评价方案的构建
  • 7.1.3 评价方案的范围界定
  • 7.2 评价方案清单分析
  • # -1 清单分析'>7.2.1 评价方案1# -1 清单分析
  • # -2 清单分析'>7.2.2 评价方案1# -2 清单分析
  • # -3 清单分析'>7.2.3 评价方案1# -3 清单分析
  • #-4 清单分析'>7.2.4 评价方案1#-4 清单分析
  • # -1 清单分析'>7.2.5 评价方案2# -1 清单分析
  • # -2 清单分析'>7.2.6 评价方案2# -2 清单分析
  • #-3 清单分析'>7.2.7 评价方案2#-3 清单分析
  • #-1 清单分析'>7.2.8 评价方案3#-1 清单分析
  • #-2 清单分析'>7.2.9 评价方案3#-2 清单分析
  • #-3 清单分析'>7.2.10 评价方案3#-3 清单分析
  • #- 4 清单分析'>7.2.11 评价方案3#- 4 清单分析
  • #-5 清单分析'>7.2.12 评价方案3#-5 清单分析
  • 7.3 环境影响评价
  • # 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7.3.1 第1#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 #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7.3.2 第2#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 # 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7.3.3 第3#组评价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 7.4 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 #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7.4.1 第1#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 # 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7.4.2 第2#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 # 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7.4.3 第3#组评价方案—能源消耗影响评价
  • 7.5 资源耗竭影响评价
  • # 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7.5.1 第1#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
  • #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7.5.2 第2#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
  • #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7.5.3 第3#组评价方案—资源消耗评价
  • 7.6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综合评价
  • 7.6.1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物元
  • 7.6.2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模糊物元
  • 7.6.3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平方差物元
  • 7.6.4 建立待评价方案影响层权重
  • 7.6.5 构造待评价方案目标层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 7.7 待评价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 7.7.1 建立敏感性分析的影响层物元
  • 7.7.2 建立敏感性分析的影响层模糊物元
  • 7.7.3 建立敏感性分析的影响层平方差物元
  • 7.7.4 建立敏感性分析目标层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车身焊点飞溅解决方法探讨[J]. 现代焊接 2015(10)
    • [2].基于模态贡献率分析的某轻客白车身结构改进[J].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9(06)
    • [3].开闭件与白车身综合匹配规范管理探究[J]. 时代汽车 2019(19)
    • [4].高铁白车身腻子打磨工艺研究[J]. 涂料工业 2020(01)
    • [5].白车身点焊密封胶工艺的研究[J]. 重型汽车 2019(06)
    • [6].虚拟调试技术在白车身生产线中的应用[J].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9(04)
    • [7].基于隐式参数化的白车身扭转刚度提升[J]. 汽车零部件 2020(03)
    • [8].乘用车白车身平台结构设计[J].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0(04)
    • [9].单元化SCADA系统在白车身制造车间的应用探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20(06)
    • [10].白车身焊点外露问题的研究及优化[J]. 时代汽车 2020(14)
    • [11].浅谈白车身密封设计[J]. 汽车与配件 2020(19)
    • [12].平台开发过程中白车身制造策略的思考[J]. 汽车制造业 2020(08)
    • [13].A柱对重型卡车白车身模态影响的研究[J]. 重型汽车 2020(05)
    • [14].白车身门盖生产线质量控制研究[J]. 时代汽车 2020(20)
    • [15].不断探讨白车身新技术[J]. 汽车工艺师 2019(10)
    • [16].我国安全带及儿童座椅固定点强度与美标法规对比研究[J]. 汽车实用技术 2019(21)
    • [17].办好会不易![J]. 世界汽车 2019(11)
    • [18].基于焊点布置的白车身优化设计[J]. 热加工工艺 2018(07)
    • [19].白车身试制过程中的焊接质量控制解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3)
    • [20].基于在线测量的白车身举门冲孔引导算法研究[J]. 机械工程师 2017(03)
    • [21].焊装白车身总成摩擦输送存储线功能设计[J].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6(11)
    • [22].白车身精度提升方案[J]. 汽车工艺师 2017(05)
    • [23].白车身精度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探讨[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24)
    • [24].基于焊点参数识别的白车身动态特性[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05)
    • [25].基于3DCS的白车身偏差分析[J]. 内燃机与配件 2017(16)
    • [26].智能制造的电控在白车身生产中的设计与实现[J]. 电气技术 2017(09)
    • [27].三维白光扫描技术在白车身内间隙检测中的应用[J]. 汽车工艺师 2017(09)
    • [28].某车型白车身静刚度试验方法研究[J]. 时代汽车 2017(20)
    • [29].肯联铝业公司拟建第二条白车身精加工线[J].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16(04)
    • [30].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标签:;  ;  ;  ;  ;  ;  ;  

    乘用车轻量化绿色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