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F基因修饰色素上皮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作用的体外研究

PEDF基因修饰色素上皮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作用的体外研究

论文题目: PEDF基因修饰色素上皮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作用的体外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眼科学

作者: 汪枫桦

导师: 张皙,孙晓东,王方,许迅

关键词: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因治疗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原代视网膜(RPE)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PE),比较RPE与IPE的生物学特性。分离和培养原代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EC),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研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及PEDF基因修饰的色素上皮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采用酶辅助显微分离牛眼RPE和IPE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鉴定。观察比较RPE、IPE细胞的超微结构、生长状况,RT-PCR方法检测与RPE功能密切相关的几种蛋白质mRNA的表达。采用磁分选技术分离培养原代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用Ⅳ型胶原铺板,诱导细胞分化、连接形成血管样结构。用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法将人PEDF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利用质粒包含的抗稻瘟菌素的耐药性基因筛选稳定表达PEDF的色素上皮细胞株。RT-PCR鉴定PEDF在细胞内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分泌PEDF的水平。采用CulLure Insert共培养PEDF基因修饰的色素上皮细胞和CEC细胞,观察PEDF对有或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刺激条件下CEC的增生、移行和血管样结构的形成的影响效应;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VEGF浓度。 结果:纯化后体外培养牛RPE细胞和IPE细胞的角蛋白表达强阳性。原代培养的牛RPE、IPE细胞外形类似,为多角形,具有相似的生长曲线。电镜显示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极性,顶端有大量微绒毛,原代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色素颗粒、内质网,RPE细胞还含有许多与其吞噬功能相适应的溶酶体。RT-PCR显示RPE和IPE细胞均有视黄醛结合蛋白(CRALBP)、维生素A结合蛋白(RBP)、11-顺视黄醛脱氢酶(11-cis RDH)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的mRNA表达。采用CD31抗体包被的磁珠分离培养的细胞在特殊培养基下生长良好,V-W因子表达阳性,证实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在Ⅳ型胶原的诱导下,细胞生长逐渐形成血管样结构。浓度100ng/mL~1000ng/mL PEDF对20ng/mL的VEGF刺激下CEC细胞的增生、移行有抑制作用(P<0.05),加入PEDF抗体后,能够阻断其抑制作用。PEDF基因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比较研究

(一) 原代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二)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 脉络膜新生血管体外模型建立

第三部分 转基因色素上皮细胞对CNV作用的体外研究

(一) 脂质体介导PEDF基因转染色素上皮细胞

(二) PEDF和PEDF修饰的色素上皮细胞对CNV作用的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试剂和设备

文献综述: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研究进展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与VEGF、PEDF的相关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D]. 童剑萍.浙江大学2006
  • [2].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PEDF表达与神经细胞及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研究[D]. 李艳.天津医科大学2006
  • [3].高糖及其联合缺氧对HIF-1α表达的影响和shRNA抑制人RPE细胞HIF-1α表达的研究[D]. 吕明良.华中科技大学2006
  • [4].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建立及应用Ad-PEDF治疗的实验研究[D]. 颜华.天津医科大学2008
  • [5].重组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 戴仪.复旦大学2010
  • [6].PEDF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EDF及VEGF表达的影响[D]. 段红涛.天津医科大学2015
  • [7].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联合巨噬细胞条件培养液或晶状体损伤对视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D]. 马丽娜.第四军医大学2010
  • [8].Hox基因在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研究[D]. 童平.中南大学2010
  • [9].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 张成锋.复旦大学2008
  • [10].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Bevacizumab(Avastin)抑制CNV的试验研究[D]. 陈彤.华中科技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D]. 赵世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
  • [2].PEDF、TGF-β1在BN大鼠CNV中的表达及rhPEDF对CNV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 史雪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
  • [3].视网膜色素上皮形态学改变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转归的影响[D]. 姜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
  • [4].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 尚庆丽.河北医科大学2004
  • [5].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新技术诊断与治疗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D]. 王玉.山东大学2004
  • [6].实验性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D]. 曲冬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7].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D]. 曲毅.山东大学2005
  • [8].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与VEGF、PEDF的相关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D]. 童剑萍.浙江大学2006
  • [9].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PEDF表达与神经细胞及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研究[D]. 李艳.天津医科大学2006
  • [10].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染抑制激光光凝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 张新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

标签:;  ;  ;  ;  

PEDF基因修饰色素上皮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作用的体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