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词多义这种显著的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每一种语言,日常用词中,更是如此。由于多义词具有多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意义,它向来都是语言理解中令人头疼的难题,并且成为语言习得及语言信息处理中的瓶颈。多义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到方法提高学习者对语境中多义词意义的正确理解会有助于他们对多义词的习得。这样学习者不仅能够改进对嵌入话语中的多义词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习得的多义词应用到语言产出中。以往从传统语言学视角对多义词的研究强调语言系统本身,而忽视了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传统的多义词研究方法无法对这一语言现象做出全面的解释。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从认知角度、运用认知手段对多义词进行分析,从而为这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在对多义词习得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母语学习者在多义词的信息处理和心理表征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然而针对外语学习者如何处理外语学习中的多义词以及怎样促进对外语多义词学习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见。鉴于多义词在语言习得以及精确阅读中的重要性,它是外语研究者及学习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前人实证研究对英语常见多义动词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和语义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集中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语句中所给多义动词的理解。根据家族相似性理论,多义词的意义形成一个家族相似范畴,在此范畴里,其他意义可以从其基本或核心意义中延伸出来,并且各种意义之间关系密切。同时基于语境在对多义词意义的理解上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假设实验参与者在知道英语常见多义动词核心意义以及提供丰富语境信息的情况下,他们能够从语境提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从多义动词的核心意义中推导出所测的陌生词义。框架语义学理论认为单词的意义通过共同的语义背景框架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一种语言中词汇的意义,人们首先需要了解词汇的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它提供了词汇在语言中存在和使用的背景和动因。根据这一理论,本研究假设在提供所测单词背景语义框架和同所测单词意义有相同背景概念的提示动词后,实验参与者能够运用提示来理解多义动词的所测陌生意义。因此在本研究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提示:A有详细语境信息的具体阐述的语境和B包含所测单词概念的语义框架,被分别用来帮助学习者理解所测多义动词的陌生意义。通过使用A和B两种提示,本项实验试图检验两种不同的提示对学习者理解多义陌生词义的影响并且回答提示是否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多义陌生词义,以及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会帮助学习者理解陌生的词义。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问卷。山东大学的82名学生参与了此次研究,他们被随意地分到两个实验组及一个对照组中。数据收集后,本文作者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提示都是有帮助的。语义框架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显示出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被测单词的基本概念来理解词义,从而消除多义词或许会产生的歧义。因此这是习得多义词的一种新颖和有效的途径。具体阐述的语境提示也是有效的,表明语境信息在解决词义的歧义方面也是有效的。本项实验的总体发现表明,为了成功地学习外语多义词,学习者既要重视从语境中理解词义,同时也要了解多义词相互联系词义之间的基本概念体系。尽管本项研究中有很多今后研究者应该克服的不足,但它为以后的多义词研究以及教学法提供了一些启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义景观[J]. 城市环境设计 2019(01)
- [2].关于李商隐诗歌多义难解的几点解释[J]. 学周刊 2014(28)
- [3].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 汉语学习 2011(06)
- [4].谈谈复句的多义问题[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5].下落不明[J]. 花城 2018(01)
- [6].论语义引申、多义范畴与词语组合能力——以动词“打”为例[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02)
- [7].多义空间的动态功能及其设计方法[J]. 安徽建筑 2011(04)
- [8].解读文言词语要加强多义意识[J]. 湖北招生考试 2013(05)
- [9].老挝留学生多义副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策略分析——以“又”为例[J]. 品位经典 2020(08)
- [10].基于高速联网数据的多义路径实时精确识别系统[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9(02)
- [11].温庭筠词多义原因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
- [12].一名多义与主体意向[J]. 外语学刊 2015(01)
- [13].语文辞书中多义释词的使用方式及其改进建议[J]. 辞书研究 2012(01)
- [14].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义项使用分布及偏误分析[J]. 现代语文 2020(01)
- [15].从对劳伦斯的评价看劳伦斯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J]. 北方文学 2016(14)
- [16].“来”的多义网络的认知新阐释[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12)
- [17].声符多义成因及声符义关系探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8].认知语言学中的多义研究模式及其评价[J]. 外语研究 2012(04)
- [19].汉语常用词多义义场的历史演变初探——以动词“提”为例[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0].汉语“吃”多义网络的认知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
- [21].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8)
- [22].动词“绕”基于意象图式的多义解析[J]. 龙岩学院学报 2014(01)
- [23].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J]. 语文学刊 2008(12)
- [24].中国人日本语学习者の多义语の习得研究——プロトタイプ理论と言语转移理论の观点から[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4(00)
- [25].中国人日本语学习者の多义语の习得研究——プロトタイプ理论と言语転移理论の观点から[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4(00)
- [26].多义构式“还NP呢”的分化、构式化及构式性演化[J]. 语文研究 2020(02)
- [27].日语「家」的多义扩展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3(05)
- [28].厘清“法治”的基本内涵[J]. 法制资讯 2013(04)
- [29].语言的使用与滥用[J]. 南风窗 2010(03)
- [30].生命的韵致与诗歌的尊严——谭明诗集《光芒与蝶》阅读印象[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