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厌食,21世纪的“瘟疫”(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1](2021)在《非洲马瘟的时空分布及流行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洲马瘟(African Horse Sickness,AHS)是由非洲马瘟病毒(African Horse Sickness Virus,AHSV)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95%。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疫情主要流行于非洲南部,曾传播到北非、中东、阿拉伯半岛、西南亚和地中海区域的国家。2020年3月27日,泰国首次向OIE报告发生非洲马瘟疫情,同年9月,马来西亚发生非洲马瘟疫情。中国是非洲马瘟历史无疫国,并已获得OIE认可,但邻国疫情对中国的威胁进一步加剧。非洲马瘟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气候对库蠓的分布和种群丰度有显着的影响,非洲马瘟疫情发生在有库蠓分布的区域和有利于库蠓活动的季节。中国已在国内检出非洲马瘟传播媒介昆虫,疫情传入中国的风险较高。随着国际间交通、贸易日益频繁,中国对于非洲马瘟的传入应时刻保持警惕。本研究根据国际疫情数据对非洲马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从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入手,对非洲马瘟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进行了建模预测、对中国非洲马瘟的发生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为中国非洲马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2007年至2020年全球非洲马瘟疫情记录,利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疫情的流行趋势,结果显示非洲马瘟疫情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分布方向分别为西北-东南方向、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西南-东北方向,总体上呈现西-东方向分布的特征,由非洲向亚洲扩散的趋势。(2)基于2007年至2020年全球非洲马瘟疫情记录,利用时空扫描方法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四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时空聚集区的中心位置分别位于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非,埃塞俄比亚。(3)基于文献及数据库中的非洲马瘟传播媒介拟蚊库蠓的分布记录,结合World Clim数据库中反映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的生物气候变量,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预测中国拟蚊库蠓环境适宜性分布区。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973,预测结果良好。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拟蚊库蠓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拟蚊库蠓适生区增加,部分地区适生等级提高,更有利于拟蚊库蠓栖息。贡献率较大的前三项环境因素分别是等温性、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冷季节平均气温。(4)基于世界范围内非洲马瘟疫情数据结合当前世界生物气候变量数据、拟蚊库蠓分布和马密度分布信息,生成非洲马瘟中国发生风险地图,预测中国发生非洲马瘟疫情的风险地区。结果显示,非洲马瘟发生风险较高地区分布于云南、海南、台湾、西藏地区。模型贡献率较大的变量是等温性、降水季节性、最湿季节降水量、最冷季节降水量。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1)非洲马瘟每一年发生疫情数量不多,流行强度不大,但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最初仅在非洲北部的塞内加尔,而后扩展到非洲东部、南部多个国家,提示非洲马瘟疫情在非洲有大面积扩散流行的趋势。最后疫情并没有局限于非洲大陆,而是扩散到了亚洲的泰国和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威胁进一步加剧。(2)时空聚集区的气候都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其中三个时空聚集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苏丹草原,一个时空聚集区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3)云南部分地区高度适宜拟蚊库蠓栖息,拟蚊库蠓在此地区分布的可能性极高。海南、台湾、东南沿海地带中度适宜拟蚊库蠓栖息。(4)云南大部分地区都具有非洲马瘟发生风险,云南北部地区是非洲马瘟发生的高风险地区,海南、台湾、西藏西南地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洲马瘟发生风险。
姜煜晨[2](2021)在《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文中指出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一种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 1-20日龄雏鹅或雏番鸭的高度接触性、传播性、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虽然小鹅瘟弱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使用对小鹅瘟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小鹅瘟依然有流行趋势。本研究在对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情况初步了解基础上,对GPV-CZM、CZM-70和CZM-142进行了全基因序列分析,并对细胞适应毒CZM-142进行了动物攻毒保护实验相关的研究。1 2019-2020年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调查为了解江苏地区小鹅瘟的流行情况,于2019年到2020年采集来自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的疑似小鹅瘟病例的肠道和肝脏等样品,共分离到30份GPV分离株。从流行季节来看,以春夏两季所得到的分离株较多;从临床脏器病变情况来看,主要以肠道症状为主。对所有GPV分离株的主要结构基因VP3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进化、糖基化位点和基因重组测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株GPV分离株的VP3全长均为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经典GPV-VP3序列同源性为95.2%-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100%,分离株集中分布在同一亚群中,与经典GPV株亲缘关系较近,说明遗传进化相对保守。所有分离株均有5个糖基化位点,比标准B株少505-508位NRTS糖基化位点。重组事件分析发现,现有分离株病毒没有重组情况的发生。2不同代次CZM株病毒全基因分析本研究选取GPV-CZM、CZM-70和CZM-142三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和致病性试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代次毒株相比,CZM-142株在雏鹅的发病、致死率、体重等方面的影响是最小的,可以作为潜在的细胞弱毒疫苗候选株。全基因测序结果发现,三株病毒的全长均为5106bp。与GPV-CZM相比,CZM-142株基因存在79个核苷酸差异位点,其中,非编码区有32个核苷酸差异位点;编码区中有16个核苷酸差异位点位于NS片段,31个位于VP片段,不存在碱基的插入与缺失。氨基酸方面有8个位于NS蛋白,25个位于VP蛋白,其中部分氨基酸位点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可能与细胞致弱机制有关。3细胞适应毒CZM-142动物攻毒保护实验为了解小鹅瘟细胞适应毒CZM-142对野毒攻毒保护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CZM-142适应毒分别以625、1250、2500和5000TCID50免疫剂量免疫1日龄雏鹅,并在免疫后第6天进行强毒100LD50的攻毒试验。结果发现,2500和5000TCID50剂量CZM-142适应毒免疫后不仅能产生较高抗体水平,而且均能有效保护雏鹅不发病,强毒对照组雏鹅全部发病死亡,说明2500个TCID50剂量的CZM-142适应毒就能有效保护100LD50的强毒感染,提示小鹅瘟细胞适应毒CZM-142株有望成为小鹅瘟病毒细胞弱毒疫苗候选株并应用于小鹅瘟的防控。
马枫[3](2021)在《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哲学批判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21世纪20年代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危机,更使生态批判的创新和生态哲学的重构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理论任务。在这次疫情危机的冲击下,西方主流生态哲学褪下自由与民主的华丽外衣,其固有的理论缺陷暴露无遗。在理论上,西方主流生态哲学将“生态环境”变成了一个本质化、中心化的理论内核,而将人的生命置于这个核心之外,对生命健康与生态问题之间的深层关联缺乏思考,很少关注到病毒、瘟疫与人类健康之类问题。这次突发的疫情危机警醒了人类,也推动生态哲学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思考生态问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在这个方面,法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以马克思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论为基点建立起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提供了有益的哲学启示。德勒兹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立场,注重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哲学分析,由此出发,将资本主义制度归结为人类生态问题的最终根源,并进一步发展为对以资本同一性逻辑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和对西方哲学的超验本质主义传统的哲学批判。德勒兹从马克思经典理论出发,广泛吸收卢克莱修、斯宾诺莎、康德、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哲学史资源,以差异性、内在性和容贯性为前提批判原则,入手于自然、社会和精神的三重生态维度,创建了以生成论、生机论、机器论与地理哲学四大主题为其内容,以重建“新大地和新民众”为其归宿的丰富而完整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本论文从马克思的基本哲学立场出发,试图批判性地全面考察德勒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内容和当代意义,期待以此为拓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野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哲学史背景。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德勒兹,以马克思的自然观念为首要的理论来源,首先确定了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核心母题,由此建立起反现代性的新自然主义,重构出表现性、多元性、生成性的现实自然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在当下互渗的现实状况与内在机制,并把马克思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统一”命题确立为自身生态理论的实践旨向。德勒兹由资本主义现代性回溯到柏拉图本质主义与理念论的哲学传统,以及由此产生的同一性、超验性的传统,认为理念论的四重幻相蒙蔽了本真的差异、流溢因之上建立的分有的原则泯灭了内在性,他重建了反同一性、超验性的差异性与内在性,并以差异性和内在性为基础再生了容贯性原则,将三者共同作为生态思想的理论前提,也预设了其理论的生命内核。以上述思想为基础,德勒兹构建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的三重批判框架,不仅将自然生态定性为社会问题,而且提出了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本身是生态问题的一部分,并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交互同构的关系。他与加塔利为学界所熟知的两卷本“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着作,就是以精神生态为切入点的批判理论。第二部分努力呈现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学术贡献和理论构成,这就是其在生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生命批判、技术批判和历史批判的具体展开。首先,德勒兹以生成论批判资本主义存在论,认为存在实为生成之在,自然具有多样性、多元体、共生性、关联性、断裂性与开放性的生成法则,整个自然既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世界,也不是按照树状模式建立起来的等级世界,而是一个由个体化的多元体所构成的多元体,是“反对其自身”的生成自然,由此批判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认知的误导,揭示了此次疫情危机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其次,在生机论的起落沉浮的学术背景中凸显德勒兹对资本主义压制生命的批判,通过探析生命力量与自然、物质、心灵、精神、感知、艺术等事物的内在机理,德勒兹在生态哲学与生命哲学之间进行了一个有机的嫁接,发掘了新的社会场域下的生态创造力量。第三,着眼于机器改变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普遍现象,经剖析机器的文明面及反生态的文明悖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抽象机器控制自然、社会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运行机制,同时以机器论视角考察有机体与有机的、无机的环境之间的共生规律,探析了超越技术理性的桎梏、重建人类生态文明的另一种可能。第四,德勒兹把马克思以土地为基础的资本批判作为其地理哲学的源头,并受尼采地理学隐喻的启发,赋予大地概念地球的、自然的、文化的与空间的等多重内涵,通过揭露其编码、结域、层化的内在机制,批判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大地是被总体化、统一化了的同质空间,进而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破解问题推进为由“纹理空间”向“平滑空间”的转化。地理哲学也是对现代性尊崇历史观念的一种反拨。第三部分探讨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在哲学上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未来出路的构想与规划。一方面,德勒兹主张重塑主体性,把生态拯救之道植根于人的日常生活领域,通过“内在的生存方式”,生成人类敬畏自然、呵护自然的生态伦理精神,以期达到以人性解放追求生态自由,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目的。另一方面,德勒兹既期待现代社会增强系统化、微观式的治理能力来应对生态危机,又希望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化解矛盾,其以消极逃逸的方式摆脱资本的平面、摆脱资本主义的一整套公理体系、摆脱以同一性为逻辑的现代哲学的设想,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另外,德勒兹生态批判理论包含着“生态共同体”意蕴,但以习近平生态思想来衡量,其思想只表达了对人类生态文明的向往,缺乏有价值的行动纲领。以“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聚全球共识,坚持异质同构、求同存异的原则来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共同体,才能引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形态的美好明天。
毛利霞[4](2021)在《1865年英格兰牛瘟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65年,英格兰的牛瘟疫情引起广泛关注。兽医社会地位低,不被社会各界信任,提出的正确方案被置之不理;医学界被寄予厚望,但没有提出有效的治愈牛瘟之策。枢密院的种种努力也因"自由放任"观念盛行而难以落实到位。牛瘟的蔓延促使社会各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1866年议会通过《牛病预防法》,采取禁止运输牛、宰杀病牛、补偿牛主人等措施成功遏制了牛瘟。
滕俊[5](2021)在《基于明清古籍挖掘肺系疫病的辨治规律》文中提出背景: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传播能力强、影响范围波及全球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医范畴内可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肺系疫病。中医药防治肺系疫病的疗效得到过历史的验证,在明清时期,由于大头瘟、水痘、烂喉丹痧等多种肺系疫病频繁发生,医家的诊疗活动积累了大量疗效确切的医案。这些医案的现代化研究,将有助于今后同类型疾病的诊疗。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分为两篇,综述一对疫病的源流以及认识脉络加以梳理,着重对明清时期疫病发生的时空情况、肺系疫病病种、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着作加以阐述;综述二以冠状病毒为切入点,以COVID-19为主要论述对象,介绍了引起此病的病原体、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以及相关疫苗的研发进程。2.方症规律的数据挖掘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对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症-药”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寻其一般性规律。方法:本研究以中医古籍电子数据库《中华医典》5.0版为资料来源,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明清时期的防治肺系疫病的医案,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录入研究所需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分别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IBM SPSS Statistics 25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中的频数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的证治规律。结果:(1)共纳入531则医案,出自59名医家的67本医籍,其中清代504则,占比94.92%,纳入医案数量从高到低的前3本古籍依次为:何炳元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71则)、曹元恒的《曹沧洲医案》(57则)和吴瑭的《吴鞠通医案》(30则),共占比29.76%。(2)数据涉及症状、体征203种,累计频次3030次,频次≥20的症状和体征,共计38种,累计频率75.02%,频次前10的分别是:咽喉痛、脉数、口干渴、咳嗽、丹痧(仅指具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的症状)、壮热、咽肿、恶寒发热、但热不寒和咽喉白腐。(3)对频次≥20次的症状、体征进行聚类分析,得出9组聚类(Cluster,C):C1:咽喉痛、咽肿、咽喉白腐、声音嘶哑、舌苔黄;C2:发斑、不寐;C3:头痛、身痛、无汗、恶心、舌苔白腻;C4:丹痧、烦躁、咳嗽、咳痰、气喘;C5:壮热、神昏、口干渴、心烦、胸闷、脉浮、脉洪;C6: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舌红绛、脉弦、脉数、脉滑;C7:水痘;C8:舌苔白、舌干、大便溏、脉细;C9:恶寒发热、颜面红肿、但热不寒。(4)对所有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5%、置信度≥60%和提升度>1的条件下,一共涉及14种症状、体征间的关联规则,发现“咽肿、咽喉痛、咽喉白腐、脉数、舌红绛”、“口干渴、心烦、不寐”、“咳嗽、气喘”、“丹痧、咽喉痛”、“脉弦、脉滑、脉数”间关系密切。(5)数据涉及中药213种,累计频次5340次,频次≥40的中药,共计45种,累计频率75.75%,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连翘、甘草、牛蒡子、薄荷、桔梗、苦杏仁、金银花、玄参、桑叶和芦根。(6)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清热药,占总频次的33.13%,中药种类达41种,其次是解表药和止咳化痰平喘药。药性方面,寒性药物使用频次达3325次,频率为61.23%;药味方面,苦、甘、辛味应用最多,累计占比90.20%。归经频数前5的依次是肺、胃、心、肝、脾经,累计占比82.23%。(7)对频次≥40次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9组聚类:C1:黄连、黄芩、大黄;C2:连翘、金银花、芦根、栀子、石斛;C3: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玄参、麦冬、生石膏、知母、淡竹叶、天花粉;C4:羚羊角;C5:荆芥穗、防风、甘草、葛根;C6:马勃、僵蚕、射干、牛蒡子、桔梗、薄荷、前胡、蝉蜕;C7:郁金、瓜蒌、川贝母;C8:陈皮、茯苓、枳壳;C9:淡豆豉、滑石、苦杏仁、浙贝母、枇杷叶、竹茹、桑叶、通草、赤芍。(8)对所有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6%、置信度≥70%和提升度>1的条件下,一共涉及55种中药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后可得出4组较强关联性的药物组:①黄连=>黄芩、黄芩-牛蒡子=>连翘、玄参-桔梗-牛蒡子=>连翘;②金银花=>连翘、金银花-桔梗=>连翘、荆芥穗-桔梗-连翘=>牛蒡子;③水牛角-牡丹皮=>地黄;④浙贝母-桑叶=>苦杏仁。(9)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的“中药=>症状”联系:恶寒发热与防风、荆芥穗、桔梗关联密切;口干渴与生石膏、栀子、连翘、(生)地黄、玄参、水牛角、牡丹皮、赤芍关联密切;脉数与石斛、枇杷叶、川贝母、桑叶、芦根、赤芍、玄参关联密切;咽喉痛、咽肿与桑叶、牛蒡子、薄荷、僵蚕、生石膏、淡竹叶、栀子、连翘、金银花、马勃、玄参、牡丹皮、(生)地黄、竹茹、浙贝母、桔梗、石斛关联密切。(10)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的“症状=>中药”联系:(生)地黄与咽喉白腐、口干渴等症状关联密切;黄芩、玄参与发斑、口干渴关联密切;桔梗与水痘关联密切;牛蒡子与丹痧、咽喉痛、气喘、水痘等症状关联密切;甘草与恶寒发热、发斑、口干渴、身痛、颜面红肿等症状关联密切;连翘与发斑、口干渴、但热不寒、咽喉痛等症状关联密切。结论:(1)明清时期肺系疫病具有相关病种多、发生频次繁、波及范围广的特点,以清末最为突出,其原因至少包括: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发、战乱频繁等。(2)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的证候表现以热象为主,病性以火(热)为主,兼杂毒、湿、风、血热、气逆、气闭、气虚、津(液)伤、寒等,病位涉及肺、脾、胃、心,其中全身表现以壮热、丹痧为主,肺系表现以咽喉部的肿痛白腐、咳嗽咳痰、气喘为着,舌脉以数脉和红绛舌为多。(3)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的用药以清热类、解表类和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为多,药性多为寒、凉,苦、甘、辛,归经涉及十二经,以肺、心、肝、胃、脾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其药组有: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牡丹皮-(生)地黄、生石膏-知母、荆芥穗-防风、马勃-僵蚕、牛蒡子-桔梗、郁金-瓜蒌、前胡-僵蚕、陈皮-茯苓、淡豆豉-滑石、苦杏仁-浙贝母、枇杷叶-竹茹等。(4)明清时期治疗肺系疫病的主要方剂涉及: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三黄泻心汤、荆防败毒散、贝母瓜蒌散、犀角地黄汤、二陈汤、桑杏汤等。(5)明清时期肺系疫病的“药-症”联系存在普适性和特异性。如连翘、甘草的清热、解毒作用被广泛使用;局部症状则与特定中药关系密切,如咽喉肿痛多使用桑叶、枇杷叶、竹茹,口干渴则多用生石膏,牡丹皮。
索穷,次仁卓嘎[6](2020)在《藏医药的“疫”方妙策》文中认为尼玛次仁:藏医药具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这样的宝贵特点西藏藏医药大学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热路10号,迈进藏式风格的大门,是一个宽阔整洁的广场,广场左手是逸夫楼,右手是图书网络信息中心楼,靠北正前方立着一尊用白色花岗岩雕刻的藏医药学祖师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塑像,塑像后面是简朴的办公楼。西藏藏医药大学校长尼玛次仁,出生在拉萨市尼木县普松乡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二十多岁开始,他师从着名藏医药大师措如·才朗潜心钻研藏医药学。从那时到
李小兰[7](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慧鸿[8](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指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张超瑞[9](2020)在《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治疗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福建名老中医李健颐生平资料的回顾及《临证医案笔记》中一百四十余则医案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李健颐的临床治疗特色,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好地继承发扬李健颐临床治疗特色,提高医生的临床技能。方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面梳理《临证医案笔记》中收录的一百四十余则医案,并结合书籍、论文相关的资料,分析书中的医案,总结李健颐临床治疗特色。通过个案的分析及医案之间的对比,研究书中记载医案的临床诊断、辨证施治、选方用药、愈后治疗等特色,总结李健颐辨证诊断、用药特点的治疗特点。结论:通过对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中一百四十余则医案的系统学习与分析,从中归纳出李健颐临床治疗的特色。李健颐擅长痘疹、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治疗,提倡分期治疗痘疹,在治疗的各个时期重视气血,强调重视中焦脾胃。在治疗鼠疫患者过程中,通过对罗芝园的“加减解毒活血汤”进行二十余次加减化裁,最终形成“二一解毒汤”并创新中医制剂,研制出“二一解毒注射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另外他针对霍乱提倡寒热并重的治疗原则。李健颐对于药物的药性理解颇有心得,对鲜芦根的用法、杜仲炮制的优劣等有深入研究。李健颐擅长重用石膏、大黄治疗因传染病引起的高热或因阳明热证引起的神昏等。在临床治疗中擅长中西结合、药食同用、内外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李健颐十分重视妇科,强调患者心理疏导并加减化裁出多个验方。除此之外,李健颐认为信任是维护医患关系的纽带,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前提保证。
童武[10](2020)在《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及其载体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所引起的以妊娠母猪流产、仔猪表现神经症状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主要还是靠接种基因缺失疫苗并配合相应的血清学检测来完成。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从匈牙利引进PRV弱毒活疫苗Bartha K61株,并在猪场中推广应用后,猪伪狂犬病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2011年以来,很多伪狂犬病疫苗免疫过的猪场,大面积爆发了伪狂犬病,原来已经净化的猪场也在短时间内变成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研究发现,引发免疫猪场伪狂犬病疫情的是一种变异的PRV毒株,该变异株的毒力较经典强毒株有明显增强,且现有的疫苗不能为免疫猪群提供完全保护。因此,研制新一代针对变异株的疫苗对于控制新发伪狂犬病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1、猪伪狂犬病病毒g E/g I双基因缺失疫苗候选株的研制(1)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JS-2012株)g E/g I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以实验室前期分离的PRV变异株(JS-2012株)为基础,将其经过两次同源重组,将主要毒力基因g E/g I进行缺失,成功构建g E和g I基因双缺失的重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株,命名为JS-2012-△g E/g I。(2)JS-2012-△g E/g I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JS-2012-△g E/g I株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20代,未出现任何突变,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进行g E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该疫苗候选株的g E蛋白成功失活。病毒生长曲线和蚀斑形态检查结果显示,JS-2012-△g E/g I与JS-2012在细胞上生长动力学相似,但JS-2012-△g E/g I形成的蚀斑要明显小于JS-2012。(3)JS-2012-△g E/g I病毒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候选株对哺乳仔猪和妊娠母猪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不能在猪群中水平传播,也不能通过母猪垂直传播;返祖试验证明该疫苗候选株不能在仔猪体内发生毒力返强。(4)JS-2012-△g E/g I病毒的免疫效力试验: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候选株免疫仔猪后针对PRV变异株和经典PRV强毒株攻击均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被动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候选株免疫母猪后所产仔猪通过哺乳也能获得完全的免疫保护。2、含猪瘟病毒E2基因的重组PRV活载体疫苗株的研制(1)表达猪瘟病毒E2基因的重组PRV活载体疫苗株的构建:以本研究所构建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JS-2012-△g E/g I株)为骨架,经过两次同源重组,成功获得一株含猪瘟病毒E2基因的重组PRV活载体疫苗株,命名为JS-2012-△g E/g I-E2。(2)JS-2012-△g E/g I-E2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JS-2012-△g E/g I-E2株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20代,E2基因均能在载体病毒JS-2012-△g E/g I中稳定存在,且未出现任何突变;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进行E2蛋白表达检测,结果证明该重组疫苗候选株中的E2蛋白在传代过程中均能稳定表达。病毒生长曲线和蚀斑形态结果显示,JS-2012-△g E/g I-E2与亲本病毒JS-2012-△g E/g I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3)JS-2012-△g E/g I-E2病毒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疫苗候选株对仔猪和妊娠母猪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该重组疫苗不能在猪群中水平传播,也不能通过母猪垂直传播。(4)JS-2012-△g E/g I-E2病毒的免疫效力试验: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疫苗候选株JS-2012-△g E/g I-E2免疫阴性仔猪,能有效的抵抗PRV强毒株和猪瘟病毒强毒株的攻击,临床保护效率达100%。重组疫苗候选株免疫PRV母源抗体阳性仔猪,然后再攻猪瘟强毒,临床保护效率仍能达到80%,这表明该载体疫苗能够较好地抵抗母源抗体干扰。综上所述,本试验构建的两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株(JS-2012-△g E/g I株和JS-2012-△g E/g I-E2株),对仔猪和妊娠母猪均安全、有效,且不具备水平和垂直传播能力。同时,这两种疫苗都具有标记疫苗的特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利用其相应的分子标记来区分野毒感染动物与疫苗免疫动物,从而有利于净化猪群中的PRV和猪瘟病毒。如此,这两种疫苗将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厌食,21世纪的“瘟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厌食,21世纪的“瘟疫”(论文提纲范文)
(1)非洲马瘟的时空分布及流行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非洲马瘟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临床症状 |
1.1.3 传播媒介 |
1.1.4 预防与控制 |
1.1.5 流行历史 |
1.2 空间流行病学 |
1.2.1 地理信息系统 |
1.2.2 生态位模型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处理 |
3.2.1 数据格式转换 |
3.2.2 相关性分析 |
3.3 疫情的空间分布分析 |
3.3.1 方向分布 |
3.3.2 时空聚集性分析 |
3.4 媒介地理分布分析 |
3.5 疫情发生风险分析 |
4 结果 |
4.1 相关性分析结果 |
4.2 方向分析结果 |
4.3 时空分布结果 |
4.4 媒介分布预测 |
4.5 媒介库蠓未来适生区 |
4.6 非洲马瘟发生风险分析 |
5 讨论 |
5.1 方向分析 |
5.2 时空聚集性分析 |
5.3 媒介分布预测 |
5.4 发生风险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鹅细小病毒基本特征 |
1.1 病原学特征 |
1.2 宿主范围和培养特性 |
2 基因分子特征 |
2.1 GPV基因组结构 |
2.2 非结构蛋白 |
2.3 结构蛋白 |
3 临床特点 |
3.1 流行病学 |
3.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 诊断 |
4.1 病毒分离与鉴定 |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4.3 血清学诊断 |
5 防治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研究内容一 2019-2020年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调查 |
1 材料 |
1.1 病料与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分离 |
2.2 病毒鉴定 |
2.3 PCR产物的纯化 |
2.4 与pGEM-T Easy载体的连接 |
2.5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6 质粒DNA的提取 |
2.7 酶切鉴定 |
2.8 重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接种鹅胚结果 |
3.2 HA试验结果 |
3.3 PCR鉴定结果 |
3.4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3.5 流行情况分析 |
3.6 GPV-VP3序列分析 |
3.7 氨基酸序列分析 |
3.8 VP3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 |
3.9 重组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研究内容二 不同代次CZM株病毒全基因分析 |
1 材料 |
1.1 病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原代GEF细胞制备 |
2.2 病毒传代 |
2.3 不同代次CZM株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的测定 |
2.4 不同代次CZM株鹅胚半数感染量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2.5 不同代次CZM株雏鹅致病性实验 |
2.6 全基因PCR扩增 |
2.7 构建重组质粒 |
2.8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2.9 重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3 结果 |
3.1 GPV-CZM、CZM-70和CZM-142的TCID_(50)试验结果 |
3.2 GPV-CZM、CZM-70和CZM-142的EID_(50)和ELD_(50)试验结果 |
3.3 不同代次CZM株对雏鹅致病性实验结果 |
3.4 GPV全基因PCR扩增结果 |
3.5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3.6 GPV全基因序列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研究内容三 细胞适应毒CZM-142动物攻毒保护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GPV强毒株的筛选 |
2.2 强毒对雏鹅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2.3 母源抗体检测 |
2.4 CZM-142免疫剂量选择试验 |
2.5 攻毒保护试验 |
2.6 攻毒保护重复性试验 |
2.7 泄殖腔排毒检测和体重称量 |
2.8 血清的分离 |
2.9 不同剂量免疫水平检测 |
2.10 组织器官病变情况 |
3 结果 |
3.1 GPV强毒株筛选结果 |
3.2 强毒对雏鹅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 |
3.3 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
3.4 CZM-142免疫剂量选择结果 |
3.5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3.6 攻毒保护重复性试验结果 |
3.7 PCR检测泄殖腔排毒情况 |
3.8 免疫后鹅体重变化 |
3.9 不同免疫剂量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10 组织器官病变情况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德勒兹是生态哲学家吗? |
1.西方主流生态哲学的困境 |
2.德勒兹生态批判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本论文的基本结构与论证思路 |
第1章 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哲学基础 |
1.1 重思马克思的自然观 |
1.1.1 马克思批判理论中的自然概念 |
1.1.2 基于现代性批判的新自然主义 |
1.1.3 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如何可能? |
1.2 反思生态问题的“前提批判”诸原则 |
1.2.1 差异性原则 |
1.2.2 内在性原则 |
1.2.3 容贯性原则 |
1.3 加塔利的启示:进入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三个维度 |
1.3.1 自然生态维度 |
1.3.2 社会生态维度 |
1.3.3 精神生态维度 |
第2章 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构成 |
2.1 生成论 |
2.1.1 生成之在 |
2.1.2 自然的生成法则 |
2.1.3 “反自然”的真实自然 |
2.2 生机论 |
2.2.1 生机论的起落沉浮 |
2.2.2 物质、生命与自然力量 |
2.2.3 生命力量的另一来源:精神、感知与艺术 |
2.3 .机器论 |
2.3.1 机器变革及其两面性 |
2.3.2 资本主义机器的反生态本性 |
2.3.3 机器的文明面与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
2.4 地理哲学 |
2.4.1 大地概念的多重内涵 |
2.4.2 尼采的地理学隐喻 |
2.4.3 马克思以土地为基础的资本批判 |
2.4.4 从纹理空间到平滑空间 |
第3章 德勒兹对走出人类生态危机之可能路径的哲学构想与规划 |
3.1 重塑新主体:重新反思人性与人的生存方式 |
3.1.1 “内在的生存方式”的生态涵义 |
3.1.2 生态伦理精神的生成 |
3.1.3 回到马克思:从自由个性到人类解放 |
3.2 重建新大地:走向人类生态共同体 |
3.2.1 生态治理与疫情治理 |
3.2.2 激活反资本主义的生态力量 |
3.2.3 基于根茎模型的“生态共同体” |
结语: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当代意义与面向未来的生态哲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1865年英格兰牛瘟及其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1865年牛瘟的暴发 |
二、兽医界及医学界的应对观点 |
三、政府及议会的应对举措 |
四、民间和地方的摸索 |
五、影 响 |
(5)基于明清古籍挖掘肺系疫病的辨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疫病源流及明清时期辨治特点的历史回顾 |
1. 明清前的疫病观 |
2. 明清时期疫灾情况及疫病概览 |
3. 明清时期代表医家及其着作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回顾 |
1. 病毒概述 |
2. COVID-19 |
3. 疫苗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方症规律的数据挖掘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数据统计 |
2. 症状数据分析与挖掘 |
3. 中药数据分析与挖掘 |
4. 中药与症状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四诊信息分析 |
3. 中药信息分析 |
4. “中药-症状”关联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明清古籍表 |
附录2 部分症状标准化表 |
附录3 未纳入丸散复方表 |
附录4 部分中药标准化表 |
附录5 药典未收录中药表 |
附录6 中药功效分类表 |
附录7 症状频次统计表 |
附录8 中药频次统计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治疗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李健颐生平简介 |
第二章 《临证医案笔记》概况 |
1 《临证医案笔记》简介 |
2 医案书写体例 |
3 医案优点不足 |
第三章 《临证医案笔记》治疗特色 |
1 临证用药胆大心细 |
1.1 精药理善配伍 |
1.2 重用石膏大黄 |
2 自创验方善治疫病 |
2.1 分期治痘重视气血 |
2.2 治疗鼠疫创立验方 |
2.3 治疗霍乱寒热并施 |
3 排忧解病信者为医 |
3.1 心理疏导情志调畅 |
3.2 医患信任疗效保障 |
4 疗法多样中西结合 |
4.1 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
4.2 内外结合疗效显着 |
4.3 药食结合因地制宜 |
4.4 饮食调养顾护脾胃 |
第四章 《临证医案笔记》的贡献 |
1 继承与创新疫病治法 |
2 促进中西医结合 |
3 拓展药物的临床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及其载体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伪狂犬病概述 |
1.2 伪狂犬病病毒研究概况 |
1.2.1 伪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 |
1.2.2 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1.2.3 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功能 |
1.2.4 伪狂犬病病毒的理化特性 |
1.2.5 伪狂犬病病毒的复制与传播 |
1.3 伪狂犬病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1.3.1 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 |
1.3.2 猪伪狂犬病常规活疫苗 |
1.3.3 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 |
1.3.4 猪伪狂犬病核酸疫苗 |
1.3.5 猪伪狂犬病病毒活载体疫苗 |
1.4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 |
1.5 猪瘟病毒的流行现状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1.2 主要试剂耗材 |
2.1.3 试验动物 |
2.2 试验方法 |
2.2.1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JS-2012 株)gE/gI双基因缺失毒株的构建 |
2.2.2 JS-2012-△gE/gI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2.2.3 JS-2012-△gE/gI病毒的安全性试验 |
2.2.4 JS-2012-△gE/gI病毒的免疫效力试验 |
2.2.5 表达猪瘟病毒E2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
2.2.6 JS-2012-△gE/gI-E2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2.2.7 JS-2012-△gE/gI-E2病毒的安全性试验 |
2.2.8 JS-2012-△gE/gI-E2病毒的免疫效力试验 |
2.3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同源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 |
3.1.1 p EGFP-C3 质粒改造后的鉴定 |
3.1.2 同源重组臂的获得 |
3.1.3 同源重组转移载体的鉴定 |
3.2 同源重组转移载体转染条件的优化 |
3.3 JS-2012-△gE/gI-egfp病毒的构建 |
3.3.1 JS-2012-△gE/gI-egfp病毒的筛选及纯化 |
3.3.2 JS-2012-△gE/gI-egfp病毒的PCR鉴定 |
3.4 JS-2012-△gE/gI病毒的构建 |
3.4.1 JS-2012-△gE/gI病毒的筛选及纯化 |
3.4.2 JS-2012-△gE/gI病毒的PCR鉴定 |
3.5 JS-2012-△gE/gI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3.5.1 JS-2012-△gE/gI病毒滴度及生长动力学 |
3.5.2 JS-2012-△gE/gI病毒的蚀斑形态学 |
3.5.3 JS-2012-△gE/gI病毒gE蛋白的表达情况 |
3.5.4 JS-2012-△gE/gI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3.6 JS-2012-△gE/gI病毒的安全性 |
3.6.1 JS-2012-△gE/gI病毒对哺乳仔猪的致病性 |
3.6.2 JS-2012-△gE/gI病毒对妊娠母猪的致病性 |
3.6.3 JS-2012-△gE/gI病毒的水平传播能力 |
3.6.4 JS-2012-△gE/gI病毒的垂直传播能力 |
3.6.5 JS-2012-△gE/gI病毒在仔猪体内毒力返强能力 |
3.7 JS-2012-△gE/gI病毒的免疫效力 |
3.7.1 JS-2012-△gE/gI病毒对仔猪的主动免疫效力 |
3.7.2 JS-2012-△gE/gI病毒对仔猪的被动免疫效力 |
3.8 表达猪瘟病毒E2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
3.8.1 表达猪瘟病毒E2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获得 |
3.8.2 表达猪瘟病毒E2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PCR鉴定 |
3.9 JS-2012-△gE/gI-E2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3.9.1 JS-2012-△gE/gI-E2病毒滴度及生长动力学 |
3.9.2 JS-2012-△gE/gI-E2病毒的蚀斑形态学 |
3.9.3 JS-2012-△gE/gI-E2病毒E2 蛋白的表达情况 |
3.9.4 JS-2012-△gE/gI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3.10 JS-2012-△gE/gI-E2病毒的安全性 |
3.10.1 JS-2012-△gE/gI-E2病毒对哺乳仔猪的致病性分析 |
3.10.2 JS-2012-△gE/gI-E2病毒对妊娠母猪的致病性分析 |
3.10.3 JS-2012-△gE/gI-E2病毒的水平传播能力 |
3.10.4 JS-2012-△gE/gI-E2病毒的垂直传播能力 |
3.11 JS-2012-△gE/gI-E2 病毒的免疫效力 |
3.11.1 JS-2012-△gE/gI-E2病毒对母源抗体阴性仔猪的免疫效力 |
3.11.2 JS-2012-△gE/gI-E2病毒对PRV母源抗体阳性猪的免疫效力 |
4 讨论 |
4.1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抗原差异性与Bartha K61 免疫不完全保护的关系 |
4.2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的安全性与缺失基因的关系 |
4.3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
4.4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的鉴别诊断 |
4.5 猪瘟病毒的防控与净化 |
4.6 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置与重组病毒特性的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厌食,21世纪的“瘟疫”(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洲马瘟的时空分布及流行风险研究[D]. 王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D]. 姜煜晨. 扬州大学, 2021(02)
- [3]德勒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D]. 马枫. 吉林大学, 2021(01)
- [4]1865年英格兰牛瘟及其应对研究[J]. 毛利霞.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7)
- [5]基于明清古籍挖掘肺系疫病的辨治规律[D]. 滕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藏医药的“疫”方妙策[J]. 索穷,次仁卓嘎. 中国西藏, 2020(04)
- [7]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8]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李健颐《临证医案笔记》治疗特色研究[D]. 张超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疫苗及其载体疫苗的研制[D]. 童武.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