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朝阜大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朝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发展,北京
朝阜大街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伟[1](2013)在《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四组关系——以朝阜大街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阜大街是北京旧城内一条极具城市传统文化特色、横贯东西的景观走廊。与单体的历史遗迹不同,朝阜大街是一个集中了街巷、皇宫、园林、寺庙、名人故居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综合体。作为展示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之地,对朝阜大街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不仅考验着城市主导者的智慧,同时对于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章永俊[2](2013)在《朝阜大街胡同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建国后朝阜大街整体格局与风貌的变化在传统的朝阜大街(朝阳门至阜成门)一线,中部的皇城为宫廷禁地,东西两侧多为四合院民居,在民居中,混杂着庙宇、王府等建筑,沿街道两侧自然形成商铺店面。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朝阜路经历了数次的整修和拓宽,整体风貌有了较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改造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以后。1949—1957年间,根据全市道路建设"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朝阳门(本文来源于《当代北京研究(2013年第3期)》期刊2013-08-25)
鲍金凤[3](2013)在《北京朝阜大街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空间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文化空间概念的出现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研究视角;在分析朝阜路历史文化空间特点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文化空间的构建问题。研究表明,朝阜路的历史重要性及沿线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构建文化空间的重要前提,朝阜路文化空间的构建既考虑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也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即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空间的构建。(本文来源于《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期刊2013-06-14)
周冉[4](2011)在《朝阜大街:串起老北京历史的最美街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历时两年编写的北京"十二五"规划(草案)出台,草案提出要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再现朝阜大街美丽景观。几百年来,朝阜大街与北京的中轴线交叉,形成的一轴一线撑起了北京的历史文化骨架。朝阜大街最早形成于元代,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大巨刘秉忠等人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在审慎地选择了新的水源地之(本文来源于《文史参考》期刊2011年05期)
金磊[5](2006)在《共同走进北京城的“第叁轴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抚今追昔,是人类的重要品德,更是上乘文化之走向。北京城,无论是对远去的历史,还是面对近在咫尺的城市设计的一个个新的变迁,似乎都在向业内外人士征询“传统与现代”词汇的含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06-03-15)
邢国煦[6](2004)在《北京旧城干道改造中的历史风貌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老的北京城干道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丰富的景观,是北京城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与现代城市生活和交通需求存在天然矛盾。北京旧城干道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改造历史,期间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在历史风貌的保护方面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既有成功,也有遗憾。本文以旧城内一些最重要的干道如长安街、朝阜大街、两广路、中轴路等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的回顾为基础,通过对交通、景观、用地等问题的综合探讨,结合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街道改造实例,提出一些对现状的基本评价和改进对策。其中重点针对长安街和朝阜大街两个例子来讨论。本文共分5章,第一章——北京旧城干道的历史沿革和改造历程,是对北京旧城干道的发展、演变和改造历史的回顾,并试图寻找干道演变同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北京旧城干道历史风貌的现状,是对旧城干道改造中风貌问题的调研分析,包括文物建筑、空间尺度、景观风貌、绿地水系、交通体系等不同方面;第叁章——北京旧城干道改造的对策分析,包括旧城干道改造中历史风貌保护的基本目标、原则和具体对策分析。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结合长安街和朝阜大街的个案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4-05-01)
魏成林,夏林茂,张立新,白晨曦[7](2002)在《与历史对话 与未来共生——北京进行朝阜大街城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了近800年的建设,北京旧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完整格局与风貌。众所周知,62平方公里的北京旧城城垣呈品字形,布局对称,格局严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北京的城市面貌在未来(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2年06期)
袁昕[8](2002)在《重拾梦想,完善创新——朝阜大街城市设计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思成先生说:“北京建筑的整个体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活力,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培根说:“北京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创作。”对北京旧城的赞美也无不是从其整体性出发的。纵观50年来的沧桑变迁,今日的北京旧城已不再是50年前的北京旧城,(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2年06期)
Hoheisel[9](2002)在《条理与节奏 制约与自由——我们定义的朝阜大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四合院原型和紧凑的矩形布局,加之《周礼·考工记》等的指导,古代中国城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质。北京作为首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住房需求的加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二环路以外,已经(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2年06期)
朱文庆[10](2002)在《新“景界”:彰显文脉横轴》一文中研究指出12月16日,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设计规划院联合筹备组织的“北京城市中轴线和朝阜大街城市设(本文来源于《中华建筑报》期刊2002-12-24)
朝阜大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建国后朝阜大街整体格局与风貌的变化在传统的朝阜大街(朝阳门至阜成门)一线,中部的皇城为宫廷禁地,东西两侧多为四合院民居,在民居中,混杂着庙宇、王府等建筑,沿街道两侧自然形成商铺店面。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朝阜路经历了数次的整修和拓宽,整体风貌有了较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改造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以后。1949—1957年间,根据全市道路建设"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朝阳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朝阜大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伟.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四组关系——以朝阜大街为视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章永俊.朝阜大街胡同街区的保护和利用[C].当代北京研究(2013年第3期).2013
[3].鲍金凤.北京朝阜大街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空间构建[C].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2013
[4].周冉.朝阜大街:串起老北京历史的最美街道[J].文史参考.2011
[5].金磊.共同走进北京城的“第叁轴线”[N].中国文物报.2006
[6].邢国煦.北京旧城干道改造中的历史风貌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
[7].魏成林,夏林茂,张立新,白晨曦.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共生——北京进行朝阜大街城市设计[J].北京规划建设.2002
[8].袁昕.重拾梦想,完善创新——朝阜大街城市设计随想[J].北京规划建设.2002
[9].Hoheisel.条理与节奏制约与自由——我们定义的朝阜大街[J].北京规划建设.2002
[10].朱文庆.新“景界”:彰显文脉横轴[N].中华建筑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