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莫斌[1](2014)在《崇左市速丰桉资源与产业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林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探讨适合崇左市的森林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本文通过对崇左市速丰桉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该市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潜力,提出崇左市速丰桉森林资源培育及其木材加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崇左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总面积93.0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91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3.63%。在森林总面积中,乔木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54.55%,用材林在乔木林中占主导地位。在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中,速丰桉人工林面积占68.44%,蓄积量占50.53%,速丰桉林在面积和蓄积量上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本地乡土树种马尾松。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崇左市木材加工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崇左市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生物生产潜力巨大,有利于热带树种速丰桉的栽培。作为崇左市的第一大工业原料林树种速丰桉,现有面积9.12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9.80%;市辖7县市的速丰桉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达39.56m3/hm2,超过广西速丰林Ⅰ类地区的生长水平;而分布在崇左市辖区的区直国营林场的速丰桉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达51.23m3/hm2,说明该市的速丰桉产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以速丰桉为主要原料的崇左市木材加工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3)崇左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542家,生产能力234万m3/a,产值20.5亿元;速丰桉木材资源为人造板工业的主要生产原料,产品包括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和其它板等的木材加工产业具一定规模,为崇左市林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崇左市社会经济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自2003年崇左市建市以来,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530.75亿元,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加上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引导、科技的示范,极大地推动着崇左市的林业产业发展。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崇左市发展速丰桉木材加工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5)根据市场预测,“十二五”期间崇左市的木材供应偏紧,速丰桉资源贮备有待提高。同时,崇左市现有的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同质化严重,木材加工产业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如能通过科技进步及科学管理解决这些存在问题,将使崇左市的林业产业得到大幅提升。(6)建议1)工业原料林集约化经营。林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速丰桉木材总量的增长不能只依赖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因此,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林地上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支出,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实施科学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林木的生长量,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的木材产量,这是增加木材总量的有效措施。2)木材加工产业化发展。构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服务体+林农”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木材加工产业合理化布局、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提高经营效益,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
王洋阳[2](2014)在《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资源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效益问题。当前世界林业及森林资源正逐渐向全球投资、全球贸易的方向演进,林业经济效益的评估方法也要与国际接轨。我国作为人工林经营大国和木材资源稀缺国,应积极参与到世界林业经济体系中来,进一步探索我国森林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发展问题。发展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人工林将是缓解我国木材供给压力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新时期国家资源战略调整,天然林采伐逐年调减直至全面禁伐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工业人工林的经营和经济效益问题将是国有森工企业摆脱经济困境、提高国内外竞争力,达到合理经营资源,以及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杨树工业人工林的速生特性,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高投入——高回报的经济特点,使其在国有森工林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等额年金(EAI)等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比较林业经济效益,推算森林经济成熟并判断轮伐期是国际林业研究中的公认做法。林业经济效益受生态、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经营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有所了解,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对我国国有森工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研究以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围绕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总体目标是建立紧贴国际发展趋势又基于我国林业市场发展现实需要的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计算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的动态经济效益,考察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探究在吉林森工林区改培天然商品林为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经济可行性。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充分相结合,以传统林业经济学为出发点,在森林分类经营理论、树木生长理论、生产系统理论、投资分析理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以及经济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并以吉林森工集团杨树工业人工林为实证,将杨树工业人工林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经营措施(整地、造林、施肥、抚育、修枝、管护、采伐)作为项目投入的固定成本,将影响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的主要外生变量:利率、育林基金提取率、通货膨胀率作为项目投入的可变成本,假设轮伐期为动态指标范围,拟对20年内各年一次性收获的杨树工业人工林的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等额年金(EAI)进行模拟计算,利用Mann-Whitney U Test分析利率、通货膨胀率、育林基金提取率各水平之间,两两相互比较的显着性差异(敏感性分析),探讨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接受性(自身可接受性和比较可接受性),最终以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分析各市场环境变化下的最佳轮伐期。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吉林森工林区改造低产的天然商品林为杨树工业人工林项目具有极高的经济可行性,最高可获得现有天然商品林5倍的经济效益,供参考的最佳轮伐期为15年,当利率和育林基金提取率较低时,轮伐期可提前到第10年;(2)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利率、通货膨胀率和育林基金提取率的变化对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经济效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净现值和等额年金与利率的变化呈负相关,与通货膨胀率呈微弱的正相关,与育林基金提取率呈负相关;净现值和等额年金对利率的改变反应最敏感;净现值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反应不敏感,但是对育林基金提取率大幅度的改变反应较敏感;等额年金对通货膨胀率在较低水平间的变化反应不敏感,但是对育林基金在较大程度上的变化反应较敏感;(3)通过对杨树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发展工业人工林,需要更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探究提高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需要在经营措施、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资金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马花如[3](2012)在《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木材及其制品耗汇每年均在100亿美元以上,2009年,我国进口商品材及人造板、木浆及纸和纸板耗汇220亿美元,是仅次于石油、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对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实行了商品性禁伐,对国有林区实行了减产限伐,进一步减少了木材供给,加剧了木材供需矛盾。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发展速生丰产林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低下;尽管从2002年以来,我国把发展速生丰产林纳入林业六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速生丰产林的进一步发展,但平均生长量为9-12 m3/hm2,远远低于新西兰、瑞典、巴西等国家的30 m3/hm2左右水平。本文从影响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林业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潜力评价模型,探索出提高其潜力的方法和适合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的规划布局,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对自然资源潜力分析,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以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为尺度,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了我国林地和后备林地质量,再结合不同区域、主要树种的相关气候综合模型定量和系统分析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进而概算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可能的林地供给潜力为1134.42万hm2,每年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为18778.39万m3。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可以挖掘木材供给潜力为6198.08万m3,其中桉树为3099.02万m3,杉木为1850.19万m3,马尾松为1248.87万m3。(2)在对社会经济条件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良种育苗技术、抚育管理技术、林地维护技术、加工利用技术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科技服务体系对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速生丰产用材林促进作用的角度,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并用实证案例,定量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挖掘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登市三倍体毛白杨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种植毛白杨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证明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力的经济上的可能性。(3)在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调查、统计分析、专家问卷和课题组讨论,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把我国31个省区分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Ⅰ类核心区域、II类一般区域和III类不适宜发展区域;并以这13个I类省区为核心,形成了五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以广西、福建、广东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江苏、江西、浙江、湖南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吉林、黑龙江、辽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以四川、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东南沿海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作为核心区域优先发展。以充分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丰产用材林科学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测算出了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供给潜力和木材供给潜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树种可能挖掘的木材供给潜力;二是综合自然资源潜力、科技和社会经济潜力,构建了我国速生丰产林综合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三是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据此划定了发展的核心区域,确定了发展的优先顺序。
张中华[4](2011)在《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评价与保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一个兼具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功能的复杂生态系统,依据森林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实现三大功能是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吉林森工集团作为东北地区大型国有森工集团在保证我国木材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森林资源经营方式对生态林实行严格保护,商品林实行开放经营;“十二五”长期规划表明,我国将于2011-2020年在东北国有林区继续实施二期天保工程,吉林省划拨资金约160亿元,这意味着吉林森工集团采伐限额将继续政策性减少,从而加剧了吉林森工集团木材供需矛盾。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吉林森工集团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森林资源经营道路,凭借现代科技提升林业、提高林地产出率,走出一条以工业原料林建设为产业基础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在整理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工业原料林建设全面认识。首先,国外在经营现状、经营模式探讨、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国内研究现状比较相对成熟;国内工业原料林建设研究虽然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就东北国有林区规模性工业原料林建设效益方面的研究而言尚属空白。其次,本文在分析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反复专家问卷调查方式选定与修正影响因素运用AHP分析法对影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的因素进行比较排序,结果显示国有林区年采伐限额政策是影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最重要因素。普遍认为当前的采伐限额政策已经不能适应东北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经营发展,特别是林业分类经营实施以来,国有商品林区落后的管理模式束缚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吉林森工集团开展木材生产经营活动;再次,本文运用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法在详细分析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单位公顷在单位轮伐期内投入产出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模型对工业原料林建设这一经济活动进行了静态经济效益、动态经济效益分析、单因素敏感性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表明: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顺利开展需要多方政策支撑才能完成。文章最后从政府扶持、资金融通、经营策略方面对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提出保障政策。期望吉林森工集团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把握工业原料林建设发展契机、积极建设工业原料林,提升集团木材加工水平、延长木材产业链,加快集团工业化道路进程。
高扞东,蔡伟建,王章荣,喻正发,罗斯汉[5](2010)在《我国纸浆林树种选择与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对我国主要纸浆林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研究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回顾,指出适地适树、制浆性能优良、速生性和抗逆性原则在纸浆林树种选择中的必要性,同时综述了经营纸浆林中科学整地种植、合理密度调控等关键技术措施的研究进展,为纸浆林培育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吴林森[6](2010)在《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丽水市,以森林资源为依托木(竹)材加工和食用菌两大资源型产业是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这两个产业的发展,阔叶林资源利用量巨大,现有资源不堪重负,大力发展速生高产、短轮伐期的原料林,已成为当地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和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鉴于此,本文开展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研究观察分析了从10个地区采集的23个速生树种的种子出苗率,建立了各个树种的苗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23个种源的地径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苗高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也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对营造的木荷、枫香、马褂木、南酸枣、恺木等速生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主要营林技术措施的效应分析为依据,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工业原料林优化栽培模式调查分析表明:在立地条件优越的龙泉、遂昌等地,各个树种都表现速生、丰产;加强抚育是提高林分生长量与生物量的重要措施,密度对增加早期产量的具有显着的影响。枫香以龙泉兰巨乡的蜜蜂岭点的林分生长最快;马褂木以遂昌新路湾小马埠村点的林分生长最快;南酸枣以遂昌三仁排前村上晃点林分生长最快;木荷以在兰巨乡蜜蜂岭点的林分生长表现最好;桤木在各立地均速生丰产,但以龙泉兰巨乡的蜜蜂岭点林分生长最快。根据树种生长特性,将各试验地的工业原料用材树种的栽培与管理等技术进行总结优化,提出相应的优化栽培模式。以枫香为例,采用优化模式栽培,选择南或东向,海拔200~300m,坡度为20~25°的中、下坡,土壤红壤,厚>80cm,肥力好的山地,采用2×2m的株行距壮苗造林,经抚育管理,2-9年可作为原料林采伐,胸径可达到3.4~15.3cm,树高可达3~3.5m,林分树干鲜质量2698-12141kg/亩,木材粗收入为1618.8~7284.6元/亩,木材年平均收益809.4元/亩/年。3.研究在丽水莲都区的碧湖镇的河滩地上开展了杨树、复叶槭、南酸枣等15个树种的造林试验,判断适生的工业原料林树种,总结造林管理技术,优化栽培模式并构建适合在河滩地生长的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杨树8个不同无性系的2年生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除102/74杨生长表现比对照35/66杨差,其余的杨无性系表现均好于对照;其它阔叶树种比较适宜在滩地生长的树种主要有苦楝、复叶槭,香椿在河滩地生长的适应性较差,而桤木、毛红椿等,因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应,生长不良而全部死亡。种植河滩地立地条件下生长适应性强的杨树无性系,进行施肥量、造林密度等栽培关键技术试验,依试验结果构建集约栽培经营模式是造林初要施用基肥、造林密度为167株/亩,施肥量200g/株,配合各种抚育管理措施。2008年末将调查结果进行计算,杨树平均胸径为11.4cm,平均树高为12.4m,按167株/亩林木计,其蓄积达9.98m3,年均蓄积为2.0m3/亩。
唐万鹏[7](2009)在《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汉平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长期以来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栽植密度不合理,定向培育目标不明确,杨树生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加之大面积纯林化经营和长期连栽,导致林木生长减缓、林分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病虫害频发等生态经济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经营现状、问题及需求,为充分发挥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栽培潜力,实现地力维持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及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高密度(>1000株.hm-2)、中密度(1000~500株.hm-2)、低密度(<500株.hm-2)三种密度状况下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主伐年龄、培育年限以及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并首次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化学养分、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林木与各组份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组份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各类密度林分中的变动幅度大小排序为“树叶(7.48%)>树皮(3.53%)>树干(2.51%)>树根(0.97%)>树枝(0.55%)”。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分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在林分各组份中,树干的净生产量最大,高、中、低3组密度林分分别为5.78~15.73t.hm-2.a-1、5.03~5.69 t.hm-2.a-1和2.58~3.74 t.hm-2.a-1。2.对于同龄林分,最适经营密度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立地条件好,初植株行距宜大,保留株数少;立地条件差,初植株行距宜小,保留株数多,结合江汉平原立地条件,大部分地区杨树人工林的造林株行距以大于3.0m×5.0m为宜。3.不同密度类型杨树人工林的主伐年龄与数量成熟龄表现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而逐渐变大的总趋势,而主伐年龄时的最大年均净收益则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高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5~7年,以培育纸浆材、刨花板等工业用材为主;中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8~10年,以培育木芯板、家具等工业用材为主;低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11~12年,以培育胶合板等工业用材为主。4.各种立地密度组合类型下,高密度林分均不适合培育大径材,Ⅰ类和Ⅱ类立地栽培中密度和低密度林分较好,培育大、中、小径材均较理想;Ⅲ类立地各种密度类型培育不同用途林分总体差别不大。小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5~7a,中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7~10a,大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10~13a以上。5.连栽导致林地土壤变紧实,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变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差。灰色评价表明第二代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关联度值比第一代降低14.80%,土壤物理状况呈恶化趋势。连栽导致N、P、K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且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微量元素下降3.52%~53.37%,且对Zn影响最大,其次为Cu、Fe和Mn;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50.00%,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6.连栽条件下,前4年连栽对杨树生长影响并不明显,但从第5年到第9林,第二代林较第一代林胸径减少0.70%~12.05%%,树高减少7.28%~20.41%,材积减少17.78%~27.83%,单株生物量减少7.26%~32.4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连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代人工林生产力高于第二代人工林。
姜岳忠[8](2006)在《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优良乡土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为对象,以实现人工林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为目标,以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学、树木生理学和现代育林学原理为指导,针对毛白杨用材林在造林和栽培中存在的理论和主要技术问题,在毛白杨主要分布区山东省地域范围内,开展定位试验和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生物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对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毛白杨人工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2)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3)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4)毛白杨丰产栽培造林技术研究;(5)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及经济效果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在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形的影响最大,土壤质地次之,其后为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在鲁中南、胶东山麓河谷平原区:土壤质地影响最大,地形次之,其后为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2、山东省毛白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2个,立地指数级在919之间。立地指数级在16以上,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9.0 m3以上的立地类型,为最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为1415,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5.0 m37.5 m3的立地类型,为较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小于13的立地类型,为栽培毛白杨用材林不够适宜的立地类型。3、毛白杨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8月、10点和14点;蒸腾速率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分别呈双峰曲线和单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6月、9月和14点,光合和蒸腾速率均与光照和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且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幼林在一年内的生长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生长量的70%以上;叶片的N、P、K含量以5月份最高;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均在5~6月较高,表明5~6月是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4、在集约经营条件下,毛白杨丰产林的蓄积年均生长量在18 m3/hm2,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和丰产性。胸径、树高在造林后第2年就进入速生期,到第6~8年结束,
徐大平,杨曾奖,张宁南[9](2006)在《桉树速生丰产林——我国林浆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文中提出在发展桉树人工林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性经营的思想,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对我国华南地区来说,我们急需发展高产的热带树种人工林,用较少的面积生产足够的木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该地区其它林分改造为生态公益林,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减少自然灾害(洪水和台风),改善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以前桉树人工林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立地衰退等现象主要是机耕全垦导致土壤和养分流失十分严重、全树(含凋落物)利用和种植的桉属树种凋落物少、不合理施肥。现在种植的桉树林分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由气候条件、立地状况和树木生长特性共同决定。华南地区桉树水分蒸腾量只相当于降雨量的1/3左右,不会影响区域水分平衡。通过与固氮树种混交或轮作、适当延长轮伐期、整地时尽量避免破坏植被、缩短林地裸露时间、保护林下枯落物、保留采伐剩余物等营林措施,可以提高桉树人工林在减少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部分学者在实验室高度浓缩的情况下,发现桉树同其它植物一样,有化感物质的存在。但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而广东雨量丰富,桉树能同绝大部分林下植物共生,能否在自然条件下抑制部分植物的生长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只要合理地经营桉树人工林,就能做到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柳新红,王章荣[10](2006)在《浙西南速生工业原料林阔叶树种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浙西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基础上,针对营造工业原料林的需求,制订阔叶造林树种选择标准。以生长量、适应性、造林特性和经济特性为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确定了11个评价指标,采用5分制提出了每一个指标的分级标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各指标分值和权重,对实地调查和资料检索确定的20个参选树种(无性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毛红椿(Toona ciliatevar.pubescens)、杨树(Populus del-toides)、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香椿(Toona sinensis)、苦楝(M elia azedarach)、翅荚木(Zenia insignis)、桤木(Alnus cremastogyne)等综合评价表现较好。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结合树种特性和浙西南立地实际,建议选择毛红椿、南酸枣、香椿、桤木、杨树作为当前浙西南速生工业原料林主要阔叶造林树种,因地制宜进行推广,翅荚木可选耐寒种源进行试验发展。
二、杨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崇左市速丰桉资源与产业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林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1.1.1 澳大利亚桉树资源产业化利用概况 |
1.1.2 巴西桉树资源产业化利用概况 |
1.2 国内林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1.2.1 我国林业及速丰桉发展概况 |
1.2.2 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崇左市自然概况 |
2.1.1.1 地理位置 |
2.1.1.2 地形地貌 |
2.1.1.3 土壤 |
2.1.1.4 气候 |
2.1.2 崇左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1.1 选题指导思想 |
2.2.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2 研究内容 |
2.2.3 研究方法及材料采集 |
2.2.3.1 文献资料调研 |
2.2.3.2 实地调查 |
2.2.3.3 案例分析 |
2.2.3.4 资料分析 |
2.2.4 研究的技术线路 |
2.2.5 预期成果 |
第三章 崇左市速丰桉资源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潜力分析 |
3.1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3.1.1 森林面积及蓄积量 |
3.1.2 森林林种结构 |
3.1.3 森林林分起源结构 |
3.1.4 优势树种面积及蓄积 |
3.1.5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面积及蓄积 |
3.2 速丰桉资源现状分析 |
3.2.1 速丰桉面积及蓄积 |
3.2.2 速丰桉龄组结构 |
3.2.3 速丰桉生物生长优势 |
3.2.4 速丰桉发展的优势条件及有利因素 |
3.2.4.1 良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是发展速丰桉的保证 |
3.2.4.2 成熟先进的栽培技术是速丰桉发展的支撑 |
3.2.4.3 速丰桉是工业原料林造林的龙头树种 |
3.2.4.4 发展速丰桉是用材林基地建设的战略布局 |
第四章 崇左市木材加工产业发展与速丰桉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4.1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4.1.1 木材加工产业产能及产值 |
4.1.2 木材加工企业种类及产能 |
4.1.3 木材加工产品及品牌 |
4.1.4 林产工业园区的建设 |
4.2 以速丰桉木材为主要原料的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 |
4.2.1 胶合板工业发展现状 |
4.2.2 纤维板工业发展现状 |
4.2.3 刨花板工业发展现状 |
4.3 木材加工产业所用树种、材种结构以及来源分析 |
4.4 速丰桉与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前景 |
4.4.1 速丰桉发展规划及可行性 |
4.4.2 木材加工业发展与木材需求预测 |
4.5 木材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企业规模偏小,未形成规模经营 |
4.5.2 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
4.5.3 林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
第五章 崇左市速丰桉资源产业化利用的措施及建议 |
5.1 森林分类经营 |
5.1.1 加快公益林自然生态体系建设 |
5.1.2 工业原料林集约经营 |
5.2 木材加工产业化发展 |
5.2.1 优化产业资源,加快产业升级 |
5.2.1.1 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准入门槛 |
5.2.1.2 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 |
5.2.1.3 培育强优企业,推进品牌建设 |
5.2.1.4 加快林产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 |
5.2.2 构建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木材加工产业化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与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调查法 |
1.4.2 概念、理论分析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4.4 模型分析法 |
1.4.5 实证分析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研究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业人工林 |
2.1.2 森林成熟 |
2.1.3 经济效益 |
2.2 模型构建的相关理论 |
2.2.1 研究的边界界定 |
2.2.2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
2.2.3 树木生长理论 |
2.2.4 生产系统理论 |
2.2.5 经济成熟理论 |
2.3 模型构建的林业经济学评价指标 |
2.3.1 林业投资分析评价指标-净现值 |
2.3.2 林业投资分析评价指标-内部收益率 |
2.3.3 林业投资分析评价指标-等额年金 |
2.4 敏感性分析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世界杨树人工林现状、政策与发展 |
3.1 国外杨树人工林发展现状 |
3.1.1 世界杨树概览 |
3.1.2 国外杨树人工林培育 |
3.1.3 国外杨树采伐 |
3.1.4 国外杨树利用 |
3.1.5 世界杨树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
3.2 国外杨树人工林发展促进政策与法律框架 |
3.2.1 南美洲 |
3.2.2 亚洲 |
3.2.3 欧洲 |
3.3 世界主要国家杨树发展前景 |
3.4 本章小结 |
4 吉林森工林区杨树人工林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分析 |
4.1 中国杨树人工林发展现状 |
4.1.1 中国杨树概览 |
4.1.2 中国杨树人工林生长潜力 |
4.2 吉林森工林区总体概况 |
4.2.1 自然条件 |
4.2.2 自然资源概况 |
4.2.3 吉林森工林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4.3 吉林森工林区杨树人工林发展历程分析 |
4.3.1 森林资源培育及种苗基地建设 |
4.3.2 杨树人工林研究历史进程 |
4.3.3 吉林省杨树无性系及生产潜力 |
4.4 杨树人工林发展相关政策与法律框架及其存在问题 |
4.4.1 天然林保护政策 |
4.4.2 林木采伐政策 |
4.4.3 林业投融资政策 |
4.4.4 林业税费政策 |
4.5 本章小结 |
5 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经济学推导及模型构建 |
5.1 模型构建的原则 |
5.1.1 适时性原则 |
5.1.2 系统性原则 |
5.1.3 真实性原则 |
5.1.4 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 |
5.2 模型构建的动态评价指标 |
5.2.1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税后实际利率 |
5.2.2 通货膨胀率及税费 |
5.3 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模型符号说明 |
5.3.3 模型建立 |
5.3.4 项目的可接受轮伐期 |
5.4 本章小结 |
6 吉林森工杨树工业人工林建设规划及投资回报实证分析 |
6.1 吉林森工杨树工业人工林的营建条件 |
6.1.1 建设用地的选取 |
6.1.2 良种选择 |
6.1.3 资金来源 |
6.2 吉林森工集团杨树工业人工林建设的经营措施及成本 |
6.3 吉林森工杨树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动态指标选取 |
6.3.1 利率 |
6.3.2 通货膨胀率 |
6.3.3 育林基金 |
6.4 吉林森工集团杨树工业人工林生长模型建立及生长量预测 |
6.4.1 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生长模型建立 |
6.4.2 杨树工业人工林的生长量预测 |
6.4.3 新植杨树工业人工林的木材产量 |
6.5 采伐现有林和新植杨树工业人工林的成本-收益分析 |
6.5.1 采伐现有林的木材产量 |
6.5.2 采伐现有林的木材价格和销售收入 |
6.5.3 考虑通货膨胀率的杨树人工林经营、采伐成本 |
6.5.4 杨树产品价格及收益 |
6.5.5 杨树工业人工林育林基金提取 |
6.6 杨树工业人工林各轮伐期净利润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吉林森工集团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及其敏感性分析 |
7.1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的净现值及其敏感性分析 |
7.1.1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的净现值分析 |
7.1.2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净现值的敏感性分析 |
7.2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的等额年金及其敏感性分析 |
7.2.1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的等额年金分析 |
7.2.2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等额年金的敏感性分析 |
7.3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的内部收益率及其敏感性分析 |
7.3.1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的内部收益率分析 |
7.3.2 杨树工业人工林投资回报内部收益率的敏感性分析 |
7.4 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
7.5 对杨树工业人工林最佳轮伐期的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提高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
8.1 稳定高产的良种培育和适宜的经营措施 |
8.2 完备详细的杨树工业人工林定向发展规划 |
8.3 积极稳定的政策支持 |
8.4 灵活充足的资金保障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
1.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研究 |
1.3.4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2.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相关概念辨析 |
2.1.2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概念与内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林业分工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论 |
2.2.4 林业区划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6 绿色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历程 |
3.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
3.3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状况 |
3.4 现阶段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分析 |
4.1 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发展的内在需求 |
4.1.1 我国木材供需现状 |
4.1.2 我国木材需求预测分析 |
4.2 天然林保护与沉重的木材进口压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
4.3 现实的客观自然条件:发展的前提基础 |
4.3.1 适宜的气候条件 |
4.3.2 合格的林地质量 |
4.4 工程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发展的空间前景 |
4.5 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弥补供需缺口的主要途径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自然资源潜力分析 |
5.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资源潜力分析 |
5.1.1 我国林地资源总量评价 |
5.1.2 我国林地资源质量评价 |
5.1.3 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供给潜力分析 |
5.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生产潜力分析 |
5.2.1 分地区林木的可能生产潜力分析 |
5.2.2 分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生产潜力分析 |
5.2.3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速生树种的木材现实生产力和供给潜力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社会经济潜力分析 |
6.1 科技潜力分析 |
6.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科学技术分析及评价 |
6.1.2 提高科学技术利用率的途径 |
6.2 林业制度创新潜力分析 |
6.2.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激发挖掘潜力的积极性 |
6.2.2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解放发展潜力的桎梏 |
6.2.3 林业税费制度改革降低资本进入门槛,有利于扩展发展能力 |
6.3 投资潜力分析 |
6.3.1 投资现状 |
6.3.2 投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3 投资潜力实现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发展思路 |
7.1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影响因素分析 |
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及分析 |
7.2.1 评价步骤 |
7.2.2 评价结果分析 |
7.2.3 基于评价结果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的划分 |
7.2.4 速生丰产用材林区域发展优先序 |
7.3 本章小结 |
8 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对策建议 |
8.1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支撑 |
8.1.1 培育良种壮苗,奠定更加适合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生物基础 |
8.1.2 应用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集约经营 |
8.1.3 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产出效率 |
8.2 建立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
8.2.1 林地政策 |
8.2.2 投资政策 |
8.2.3 保险政策 |
8.2.4 贷款政策 |
8.2.5 税费政策 |
8.2.6 资源管理政策 |
8.2.7 森林资产流转市场政策 |
8.3 科学选择生产经营方式和模式 |
8.3.1 坚持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 |
8.3.2 创新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运作模式 |
8.4 实施分区域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策略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评价与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业原料林含义 |
2.1.2 相似概念解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2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吉林森工集团总体概况 |
3.2 吉林森工集团林地资源利用现状 |
3.3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 |
3.3.1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试点沿革 |
3.3.2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自然状况 |
3.3.3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经营状况 |
3.4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3.4.1 商品林管理政策落后 |
3.4.2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3.4.3 商品林经营技术落后 |
3.4.4 木材加工产业链滞后 |
3.5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3.5.1 AHP原理概述 |
3.5.2 理论假设 |
3.5.3 影响因素选择与界定 |
3.5.4 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评价 |
4.1 投入产出法简介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
4.2.2 经济效益模型构建 |
4.3 数据来源 |
4.4 经济效益分析 |
4.4.1 静态经济效益分析 |
4.4.2 动态经济效益分析 |
4.4.3 敏感性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保障政策建议 |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5.1.1 转变商品林经营观念 |
5.1.2 适度调整现行采伐制度 |
5.1.3 扩大森工集团职权范围 |
5.2 提高资金融通能力 |
5.2.1 国家资金方面 |
5.2.2 社会资金方面 |
5.2.3 国际资金方面 |
5.3 优化经营技术水平 |
5.3.1 提升培育技术水平 |
5.3.2 提高网络化管理水平 |
5.3.3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我国纸浆林树种选择与培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纸浆林树种选择 |
1.1 适地适树原则 |
1.2 制浆性能优良原则 |
1.3 速生性原则 |
1.4 抗逆性原则 |
(1) 耐寒性: |
(2) 耐旱性: |
(3) 耐盐碱: |
2 纸浆林培育技术 |
2.1 造林整地技术 |
2.2 造林方法 |
2.3 密度控制技术 |
2.4 水肥控制技术 |
2.5 病虫害防治技术 |
3 纸浆林培育的发展方向 |
3.1 适地适树, 扩大优良树 (品) 种利用, 发展无性系林业 |
3.2 革新技术, 加强环境因子调控, 经营集约型林业 |
3.3 维持地力, 注重生态平衡, 实现可持续林业 |
(6)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工业原料林的发展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意义 |
2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树种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来源和试验设计 |
2.1.2 生长节律观察方法 |
2.1.3 数据处理与模型建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苗木生长基本情况 |
2.2.2 苗期生长进程 |
2.2.3 苗木生长模型的建立和拟合 |
2.2.4 苗期物候和生长参数的差异 |
3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分生长调查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调查林分基本情况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计算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林分生长情况调查结果 |
3.2.2 不同调查点同一树种的林分生长比较分析 |
3.3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栽培模式构建 |
3.3.1 立地条件的选择 |
3.3.2 造林密度的合理确定 |
3.3.3 营造林与更新技术 |
3.3.4 优化栽培模式产材、产值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4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栽培试验与模式优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地概况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数据的调查与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杨树8个无性系在河滩地的生长比较分析 |
4.2.2 不同树种在河滩地造林的比较分析 |
4.2.3 河滩地工业原料林树种集约栽培试验分析 |
4.2.4 河滩地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栽培模式优化 |
4.3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7)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人工林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
1.2.2 杨树人工林培育研究进展 |
1.2.3 人工林密度调控研究进展 |
1.2.4 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气候 |
2.2 土壤 |
2.3 林业概况 |
2.4 经济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方法 |
3.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3.1.2 密度划分 |
3.1.3 生物量测定方法 |
3.1.4 适宜经营密度模型的建立 |
3.1.5 主伐年龄的确定 |
3.2 杨树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方法 |
3.2.1 样地设置与土样采集 |
3.2.2 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重量直径计算 |
3.2.3 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灰色评价 |
3.2.4 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计算 |
3.2.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测定 |
3.3 统计分析 |
4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
4.1 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
4.1.1 单木生物量的预估模型 |
4.1.2 林木生物量及分布规律 |
4.1.3 林分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
4.1.4 杨树人工林林分生产力 |
4.1.5 小结 |
4.2 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 |
4.2.1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 |
4.2.2 最适经营密度的确定 |
4.2.3 初植株行距确定 |
4.2.4 小结 |
4.3 不同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4.3.1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标准材积表 |
4.3.2 不同密度林分蓄积量变化 |
4.3.3 小结 |
4.4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主伐年龄 |
4.4.1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
4.4.2 不同密度林分主伐年龄的确定 |
4.4.3 小结 |
4.5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培育目标与培育年限 |
4.5.1 立地条件分级 |
4.5.2 林分类型的分级组合及模型拟合 |
4.5.3 杨树人工林不同培育目标与培育年限 |
4.5.4 小结 |
5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连栽效应研究 |
5.1 连栽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
5.1.1 土壤容重 |
5.1.2 土壤总孔隙度 |
5.1.3 土壤毛管持水量 |
5.1.4 土壤团聚体 |
5.1.5 土壤物理性质连栽效应灰色评价 |
5.1.6 小结 |
5.2 连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5.2.1 pH 值和有机质 |
5.2.2 氮磷钾养分库 |
5.2.3 有效微量元素 |
5.2.4 小结 |
5.3 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5.3.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 |
5.3.2 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
5.3.3 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4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
5.3.5 小结 |
5.4 连栽对杨树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 |
5.4.1 连栽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5.4.2 连栽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5.4.3 连栽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
5.4.4 连栽对单木生物量及分配的影响 |
5.4.5 连栽生长量的主导土壤影响因子 |
5.4.6 小结 |
5.5 连栽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综合评价 |
5.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5.2 评价方法 |
5.5.3 评价结果 |
5.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适地适树,丰富栽培品种 |
6.2.2 密度控制,实行定向培育 |
6.2.3 维持地力,实现养分合理循环 |
6.2.4 系统管理,保持杨树人工林稳定性 |
6.3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
1.2 人工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
1.2.1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
1.2.2 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原理 |
1.2.3 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
1.2.4 林分结构与密度控制 |
1.2.5 人工混交林营造理论 |
1.3 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1.3.1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
1.3.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
1.4 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
1.4.1 优良无性系选育 |
1.4.2 适地适无性系 |
1.4.3 造林密度和轮伐期 |
1.4.4 种苗类型、整地与除草 |
1.4.5 施肥 |
1.4.6 灌溉 |
1.4.7 幼林间作 |
1.5 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
1.5.1 杨树人工林短轮伐期栽培的经济效益 |
1.5.2 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
1.6 毛白杨人工林培育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1 毛白杨良种选育研究概况 |
1.6.2 毛白杨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目标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范围及自然概况 |
3.1.1 调查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3.1.2 定位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
3.2 试验设计 |
3.2.1 品种对比试验 |
3.2.2 苗木截梢造林试验 |
3.2.3 整地规格试验 |
3.2.4 植苗规格试验 |
3.2.5 栽植深度试验 |
3.2.6 灌溉试验 |
3.2.7 施肥试验 |
3.2.8 幼林间作试验 |
3.2.9 幼林整形修枝试验 |
3.3 观测指标与测试方法 |
3.3.1 林木生长指标 |
3.3.2 林木形质指标 |
3.3.3 林木生理指标 |
3.3.4 木材材性指标 |
3.3.5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
3.3.6 间种作物投入产出指标 |
3.3.7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
3.4 典型调查与资料收集 |
3.4.1 典型调查 |
3.4.2 资料收集 |
3.4.3 数据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
4.1.1 立地指数的曲线拟合及编制 |
4.1.1.1 树高曲线的拟合 |
4.1.1.2 样本标准差曲线的拟合 |
4.1.1.3 基准年龄的确定 |
4.1.1.4 立地指数的展开 |
4.1.2 立地分类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
4.1.2.1 主导因子筛选与等级划分 |
4.1.2.2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直观分析 |
4.1.2.3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分析 |
4.1.2.4 立地因子等级对毛白杨生长的重要程度 |
4.1.3 立地类型划分 |
4.1.4 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选择 |
4.2 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4.2.1 品种特性 |
4.2.1.1 速生性、丰产性 |
4.2.1.2 林分生物量及其分布 |
4.2.1.3 形质特性 |
4.2.1.4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
4.2.2 生长发育规律 |
4.2.2.1 年生长节律 |
4.2.2.2 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拟合 |
4.2.2.3 林木生长时期划分及生长特点 |
4.2.2.4 林木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 |
4.3 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 |
4.3.1 不同毛白杨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
4.3.2 不同毛白杨品种蒸腾特性的比较 |
4.3.3 苗木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
4.4 毛白杨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 |
4.4.1 优良无性系筛选和评价 |
4.4.1.1 生长量 |
4.4.1.2 干形及分枝 |
4.4.1.3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
4.4.1.4 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 |
4.4.2 苗木不同强度截梢造林效果 |
4.4.2.1 抽梢发枝特点及干形变化 |
4.4.2.2 对胸径、树高旬生长量的影响 |
4.4.2.3 对林分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
4.4.3 适宜苗龄及苗木规格 |
4.4.3.1 不同苗龄及规格对林分胸径的影响 |
4.4.3.2 不同苗龄及规格林分树高的影响 |
4.4.4 不同整地规格造林效果 |
4.4.4.1 不同整地规格的林木生长量 |
4.4.4.2 不同整地规格的土壤容重、含水率 |
4.4.5 合理造林密度 |
4.4.5.1 不同栽植密度林分生长发育规律 |
4.4.5.2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
4.4.6 适宜栽植深度 |
4.4.6.1 成活率与抗风倒情况 |
4.4.6.2 根系发育 |
4.4.6.3 生长量 |
4.4.7 合理灌溉研究 |
4.4.8 合理施肥研究 |
4.4.8.1 朱庄林场 N、P、K 肥效及配比试验 |
4.4.8.2 长清县西仓村N 肥用量试验 |
4.4.8.3 饮马泉苗圃 N、P、K 正交试验 |
4.4.8.4 平度何家店村 N、P、K 正交试验 |
4.4.9 幼林间作效应分析 |
4.4.9.1 不同间作处理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
4.4.9.2 不同间作处理对树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
4.4.9.3 不同间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4.9.4 不同间种作物对树木叶面积及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
4.4.9.5 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与与林木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
4.4.10 幼林整形修枝技术 |
4.4.10.1 整形修枝的最佳时期 |
4.4.10.2 整形修枝的方法 |
4.4.10.3 幼树修枝量 |
4.5 毛白杨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
4.5.1 单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
4.5.1.1 苗木规格 |
4.5.1.2 整地规格 |
4.5.1.3 施肥 |
4.5.1.4 间作 |
4.5.2 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
4.5.2.1 技术参数 |
4.5.2.2 评价指标 |
4.5.2.3 效果分析 |
4.6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 |
4.6.1 优质丰产基础技术 |
4.6.1.1 选用优良品种 |
4.6.1.2 选择优良立地 |
4.6.2 优化配套造林技术 |
4.6.2.1 细致整地 |
4.6.2.2 选用壮苗 |
4.6.2.3 苗木处理与栽植季节 |
4.6.2.4 合理密度与采伐年龄 |
4.6.2.5 栽植深度与栽植方法 |
4.6.2.6 幼林修枝抚育 |
4.6.3 林地环境调控技术 |
4.6.3.1 合理施肥 |
4.6.3.2 合理灌溉 |
4.6.3.3 松土除草 |
4.6.3.4 农林间作 |
4.6.3.5 有害生物防治 |
5 讨论 |
5.1 毛白杨丰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和生产潜力 |
5.2 毛白杨人工林的发育规律和数量成熟 |
5.3 毛白杨人工林的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 |
5.4 毛白杨幼林间作效果 |
5.5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 |
6 结论 |
6.1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6.2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浙西南速生工业原料林阔叶树种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 |
1.1 浙西南地区自然条件 |
1.2 参选树种及特性调查 |
1.3 综合评价层次结构设计 |
1.4 树种综合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树种生长与特性调查 |
2.2 指标分级与评分标准 |
2.3 指标权重 |
2.4 树种综合评价 |
2.4.1 参选树种各指标得分情况 |
2.4.2 参选树种排序 |
2.5 树种选定 |
2.5.1 毛红椿 |
2.5.2 南酸枣 |
2.5.3 香椿 |
2.5.4 桤木 |
2.5.5 杨树 |
2.5.6 翅荚木 |
3 结语与讨论 |
四、杨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崇左市速丰桉资源与产业化利用研究[D]. 莫斌. 广西大学, 2014(01)
- [2]吉林森工林区杨树工业人工林动态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王洋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3]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D]. 马花如.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7)
- [4]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评价与保障政策研究[D]. 张中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 [5]我国纸浆林树种选择与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高扞东,蔡伟建,王章荣,喻正发,罗斯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6]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研究[D]. 吴林森.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5)
- [7]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D]. 唐万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8]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D]. 姜岳忠.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9]桉树速生丰产林——我国林浆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A]. 徐大平,杨曾奖,张宁南. 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 2006
- [10]浙西南速生工业原料林阔叶树种评价与选择研究[J]. 柳新红,王章荣. 林业科学研究,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