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是人围绕权力展开的活动的集合。什么人掌握权力,采取何种方式统治;什么人被统治又为何认可统治。这一组关系构成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或被称为“统治者”、“统治精英”,构成了这对关系中的一方主体。对这一群体、社会集团或阶级的研究,形成了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议题——“精英主义”理论。传统的精英主义理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更偏向于政治哲学范畴。近世以降,比较政治学者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精英不仅主导了现代化进程,而且深深卷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历史性更替,精英群体的特质发生了改变。对中国而言,由政治精英群体主导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现代化转型过程,转型对利益关系和分层结构的影响,又集中地体现在其后的精英转换过程中,推动精英形成和更替模式的改革。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新产生的政治压力,不仅改变了旧精英的处境、对新精英的要求,也改变了大众的利益诉求;而新政治精英和新大众的互动,又反过来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换句话说,对当前中国精英团其尤其是新精英生产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和未来的重要路径。“大学生”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精英群体的一个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作为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年轻人,他们在科举传统被打破后,成为替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继承人,肩负起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而教育场域正日益成为一个人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途径:其一,教育机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人才储备;其二,教育过程规范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通过授予文凭,赋予个体获取职业的基本素养与能力,由此间接地决定了个体在政权体系中的起点和位置;其三,高等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居于顶点,是现代国家的教育中心;20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大规模增长和国家间竞争的增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在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政治生态。改革开放以来,它历经恢复、扩张、改革,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既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映射了其中的问题。从政治学视角审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和高等教育场域的发展情况,将它与政治精英更替、社会阶层流动等问题联系起来,分析、阐释其政治内涵,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精英主义理论出发,通过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运用教育政治学的工具,对改革开放以后新精英生产与大学场域的关系进行研究。对精英主义理论的综述试图提炼精英群体的基本特征和更替原因,从而提出“准精英生产”和“大学场域”的概念。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两个维度对改革开放前后精英群体及大学场域的变化进行分析,描述了这种变化是如何被融合、反映到准精英生产过程中,并通过哪些制度或机制实施的。教育政治学的理论工具为认识和分析大学场域提供了基本视角。准精英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当始终被置于中国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和制度框架中,并在社会转型的政治语境中,理解这一具有丰厚历史意味和现实影响的现象。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首先,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与结果,对权力(政治)精英的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在此过程中,大学场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次,大学生作为“准精英”群体相应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获取精英资格取决于哪些条件?最后,大学场域是通过何种制度、机制对大学生的权力(政治)精英身份获得发挥影响的,这些机制又在多大程度上分化了大学生群体?那些未能获得权力(政治)精英身份的大学生,是成为了分层结果的接受者,还是构成了一个相对于精英群体存在的底层群体或“影子精英”群体?本文除导言外,共分六章。导言对准精英生产、大学场域及两者关系作了简要的界定和概述,并对精英主义理论和教育政治学进行了文献综述。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本文第一章提出了精英生产模式的变化主要是随合法性变化而变化的。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是以“革命”为基础的。因此,这一时期的精英生产是革命化的,大学场域是政治场域的附属,而不是精英生产的独立场域。第二章指出,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合法性根基从“革命”转向“建设”,精英类型从政治、经济两个维度发生了转型。在有序社会的条件下,大学成为精英代际生产的主要场域,其制度与机制同时受到政治与经济变革的影响。第三章从考试制度切入,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对中国精英生产的影响,认为它在为准精英的“素质”提供合法性证明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种隐性的不平等。第四章从政府、市场与大学关系探讨了大学内、外部治理中的制度、机制对准精英生产的影响,并指出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制度性不平等的存在导致了准精英与准大众的分野。第五章提出了职业获取与准精英身份确认的关系,分析了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体制洞”及人际关系网络等非正式制度在职业获取过程中的作用。这一作用在准精英生产中造成了遗传性不平等。第六章作为结论章,对全文观点作了简要总结,试图在合法性转换、精英生产模式和大学场域的制度与机制之间建立起一种理论联系,及其现实政治影响和理论意义,以期对精英主义的一般理论进行补充。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论体育精英群体的优化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J]. 肇庆学院学报 2016(02)
- [2].近代忻定区域精英群体分析[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3].对“舍己救人”引发争议的思考[J]. 魅力中国 2010(14)
- [4].对中国现代精英群体的解读[J]. 现代商业 2009(33)
- [5].为何非精英群体能在海外成功创业?——基于对佛罗伦萨温商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4(02)
- [6].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中国体育精英群体特征分析[J]. 肇庆学院学报 2015(02)
- [7].近代大连城市转型与新型精英群体的产生[J]. 城市史研究 2014(01)
- [8].社会公正缺失:精英群体的功能缺位与社会退化[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4)
- [9].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救国反应比较研究——以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为中心[J]. 北方论丛 2009(06)
- [10].当代我国精英群体存在问题探究[J]. 现代商业 2013(23)
- [11].中国教授收入编年史[J]. 经营者 2008(Z3)
- [12].论“两弹一星”科技精英群体师承效应[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01)
- [13].论精英群体在建构宗族认同中的作用——以河南中牟校姓宗族精英为例[J]. 晋中学院学报 2016(06)
- [14].学术引领:最具内涵的教师管理[J]. 教书育人 2009(02)
- [15].精英集体早逝的忧虑[J]. 西部大开发 2009(10)
- [16].论回族精英群体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现代化诉求[J]. 回族研究 2015(02)
- [17].“五四”精英群体的教育改造[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9(10)
- [18].精英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他[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02)
- [19].破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精英流动困局[J]. 探索与争鸣 2015(10)
- [20].文明复兴视野中之变革新范式[J]. 开放时代 2012(09)
- [21].戊戌变法与北京地区社会生活[J]. 兰台世界 2019(11)
- [22].画里话外[J]. 中国社会组织 2017(09)
- [23].领导的“存在感”被削弱了吗[J]. 人力资源 2019(13)
- [24].幸福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建[J]. 乡音 2011(06)
- [25].“王者”无冕[J]. 法律与生活 2008(05)
- [26].无趣族——环保、慈善、节俭的亿万富翁[J]. 世界博览 2008(19)
- [27].从《桃李》看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J]. 文学教育(上) 2008(12)
- [28].“歌剧上门”为心灵疗伤[J]. 健康 2012(10)
- [29].无趣族的生活[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09(01)
- [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上)[J]. 文史哲 2008(03)
标签:社会转型论文; 大学场域与准精英生产论文; 隐性不平等论文; 制度性不平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