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主体人格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新主体人格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借鉴了系统科学的综合集成法及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初步探讨了“四多”研究法。针对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危机与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的德育低效与就业的人格障碍,自主建构了“高校新主体人格教育教学模式”。其要素之一教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观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论”;中国有机论哲学与西方后现代的哲学方法“整体有机论”;存在—人本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需求层次论及其具有深刻人性根源的存在哲学倾向;蔡元培的健全人格及主体性教育思想。其要素之二教学目标是:通过自然素质教育,即自我意识教育,含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即深层结构教育,含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主体素质教育,即表层结构教育,含审美教育与理想教育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精神成人”教育。上述三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素质教育,含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健康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促进国民与国家现代化。该模式还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上述六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实践途径,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格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 1、科研方法创新:在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引导下,本文归纳出“四多”(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多指标)的人格教育研究新方法。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惟有综合集成的方法才能充分揭示人格教育的性质与规律或意义。本文提出的新命题是:“复杂科学是系统科学的当代形态”,并率先提出将人格教育教学模式列入复杂科学范畴,将系统科学的知识/信息综合集成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同时应用于人格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三论”及“新三论”等系统科学原理是对整个唯物辩证法的补充和深化,本研究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的有机结合,从方法论上提高科研水平。 2、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障碍之一的人格残缺问题出发,由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思维三大关系问题的高起点入手,在以健康人格、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等整合成新主体人格的过程中,以辩证的扬弃态度,深入挖掘并高

论文目录

  • 1 引论:问题与对策
  • 1.1 问题的提出:人类文明危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格障碍的应对思路
  • 1.1.1 人性危机和现代教育危机源于现代工业经济社会的固有顽症凸显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性
  • 1.1.2 现代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造成德育低效和就业的人格障碍彰显人的现代化的紧迫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理念与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的健全人格及主体性教育思想
  • 1.2.2 国内外素质教育的发展——主体性教育与交互主体性教育的推进
  • 1.2.3 人格的多重涵义与人格教育教学模式
  • 1.2.4 近年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格障碍的成因研究
  • 1.3 本文提出的高校新主体人格教育教学模式简介
  • 1.3.1 以道德人格为主旨的新主体人格及新主体人格教育的内涵
  • 1.3.2 高校新主体人格教育教学模式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1.4.1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格力量很重要”
  • 1.4.2 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 1.4.3 当代中国高教的主要症结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精神成人”的重要性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关键——思维方式现代化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理论
  • 2.1.1 马克思关于人格、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理论
  •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 2.2 主体性哲学的现代性: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观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论”
  • 2.2.1 主体性及其内在质的规定性
  • 2.2.2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观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论”的划时代意义
  • 2.3 中国有机论哲学与西方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方法“整体有机论”
  • 2.3.1 近代“主体哲学”及其内部批判与修正
  • 2.3.2 近代“主体哲学”转向现代“新主体哲学”:后现代“整体有机论”
  • 2.3.3 整体有机论的内涵
  • 2.3.4 “整体有机论”视野的主体性的实质: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自主性的有机统一
  • 2.4 存在—人本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及其具有深刻人性根源的存在哲学倾向
  • 2.4.1 存在主义哲学
  • 2.4.2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需求层次论:人性构成学说
  • 2.4.3 存在—人本心理学的中心论点:戈尔德斯坦、罗杰斯、马斯洛的“人格自我实现说”
  • 2.5 “四多”研究法初探:系统科学的知识/信息综合集成方法与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
  • 2.5.1 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2.5.2 系统科学与德育系统观:复杂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的知识/信息综合集成方法
  • 2.5.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德育观
  • 3 本模式六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实施途径
  • 3.1 本模式要素之二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者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主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与健全人格的生成
  • 3.1.1 自然素质的生成
  • 3.1.2 社会素质的生成:回归生活世界,使教育洋溢着生动的“交互主体性”
  • 3.1.3 主体素质的生成
  • 3.2 本模式要素之三、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程序:其教材特色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3.2.2 人文精神的词源与基本特征
  • 3.2.3 在人的发展的人文精神维度上教育的三大价值取向
  • 3.3 本模式要素之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自我教育是人文与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结的关键
  • 3.3.1 自然科学不是科学的惟一模式: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 3.3.2 人文精神三要素——人性、理性与超越性:科学代表了最根本的人文精神
  • 3.3.3 提倡理性,增加现代性,使理性深入人格层面,适度批判理性主义,使国家现代化固本强基
  • 3.3.4 在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引导下,实施人文与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
  • 3.3.5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 3.4 本模式要素之五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行为化——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与主体发展
  • 3.4.1 发展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4.2 发展性教学评价指数体系的结构与类型
  • 3.4.3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 4 结语
  • 4.1 现代阐释的重点转向墨、荀、法有利于中国应用伦理学的发展
  • 4.2 建设和谐社会要不失时机地将江泽民“人格力量很重要”的主体性思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4 篇论文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谭嗣同主体人格思想刍议[J]. 黑龙江史志 2014(23)
    • [2].尊重就在细微处[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12)
    • [3].“主体人格”之于音乐诠释与接受的方法论意义——对《为艺术,为爱情》三个演唱版本的批评性研究[J]. 音乐研究 2012(03)
    • [4].“文人”到“君子”:儒家君子主体人格的复归[J]. 宁夏社会科学 2016(05)
    • [5].在品德课教学中小学生主体人格培养的策略[J]. 中国教师 2011(24)
    • [6].数学课堂中“活”的学习要素[J]. 教育 2015(07)
    • [7].文本叙事中透露出来的作家独立的主体人格意识——作家鬼子小说文本叙事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 2008(03)
    • [8].迷雾三重奏——《你好,疯子》的谜宗追问[J]. 青年文学家 2017(12)
    • [9].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10)
    • [10].自主课堂构建关键问题之思考[J]. 成才之路 2010(04)
    • [11].大学英语教学中归位学生主体人格教育的思考[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9)
    • [12].培养官兵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主体人格[J]. 政工学刊 2012(05)
    • [13].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的立法规制研究——以应对信息主体人格权益保护危机为视角[J]. 征信 2013(12)
    • [14].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点思考[J]. 考试(教研版) 2012(01)
    • [1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J]. 辽宁教育 2013(21)
    • [16].学术主体人格塑造与学术规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3)
    • [17].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主体人格[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11)
    • [18].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J]. 新课程(下) 2011(12)
    • [19].浅议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重要性及艺术性[J]. 成才之路 2008(21)
    • [20].让数学课堂“动”起来[J]. 小学教学研究 2014(26)
    • [21].主体型教学效果好[J]. 考试周刊 2009(27)
    • [22].当学生忠实的倾听者[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03)
    • [23].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格目标诉求[J]. 理论导刊 2016(04)
    • [24].抗战语境中中国作家主体人格新解——由重庆抗战文学的“凋零”论说起[J]. 红岩 2009(02)
    • [25].论生态世界观视域下的和谐人格培育[J]. 前沿 2010(01)
    • [26].漫谈班集体建设中的学生主体人格培养[J]. 才智 2011(06)
    • [27].心育文化创建的探索[J]. 华夏教师 2015(01)
    • [28].唤醒主体意识 塑造主体人格[J]. 地理教学 2008(04)
    • [29].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 2012(17)
    • [30].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语文天地 2016(26)

    标签:;  ;  ;  ;  

    高校新主体人格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