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教育作为社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领域,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是人的事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是人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也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理念,认真考察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深刻反思当代哲学对“以人为本”的内在呼吁,深入理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积极思考“以人为本”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地位及其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展开对“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论文首先从相关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中提出了研究的缘起,把“人本主义哲学和人学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阐明本研究的意义、设计与方法。论从史出。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首先就应该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进行历史考察,寻找其理论渊源。在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者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进行了历史追溯。在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演变过程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考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解读中,研究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界定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其实质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作为核心,关心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发展需要等。主要体现在: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追求人的不断完善,凸显人的主体性,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价值取向。当代哲学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个性的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对人的精神建构的呼唤、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对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因此可以说,“以人为本”理念有着深刻的教育学意蕴。在这一部分,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在对教育本质、人的存在结构及文化本质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了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2)教育是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人是文化的存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教育“以人为本”是文化的人本规定性的应然追求,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实现人接受教育的原初起点和深层动因,人的生存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教育是实现人的生命不断完善的活动;(3)人的可塑性和可能性的教育学旨趣。人“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寓于人的天赋潜能,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天赋潜能发展的可能性的实现,人的未特定化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假设依据;(4)“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功能是为了“成人”、“成材”。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在教育中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是教育本质规定性的基本宗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阐释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然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国家选拔人才的需求代替了学习者个人发展的需求,致使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使教育中的“人”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研究者在自己对基础教育现实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了“以人为本”理念在现实教育中失却的五个表征:(1)主体的存在方式受到了限制;(2)学业的负担消解了生命的意义;(3)人文教育地位的丧失;(4)生活的意蕴在教育中被遮蔽;(5)教育过程的规训化。这些表征反映了学生在教育中的生存状况。教育发展所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已经使教育失去了本真。这需要我们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反思,寻找并分析造成“以人为本”理念在现实教育中失却的原因。在归因分析中,论文从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详细周密的论证:(1)科学主义文化对人文教育的冲击;(2)功利主义对教育的驱动;(3)教育远离生活世界的现实与趋势未能根本改善;(4)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制约;(5)社会目标的突出削弱了个体的发展。对这些原因的分析,可以为教育“以人为本”策略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论文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是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1)“以人为本”是构建教育理念的根本旨归;(2)“以人为本”是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3)“以人为本”是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本准则;(4)“以人为本”是指向教育回归生活的正确方向;(5)“以人为本”是评判教育优劣得失的重要尺度。这些应有之义的提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在论文的结语部分,研究者在对本研究的总结中表达了对教育的诗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