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道勇[1](2021)在《心电图中房颤检测算法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不断地加剧,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近些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房颤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目前已成为人群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本文中,根据医疗需求以及心房颤动在心电图上的表现特征,设计一种自动检测心房颤动的算法。其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型成果如下:(1)MIT-BIH心率失常数据库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数据库,包含几种心率失常。由于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没有对房颤具体类型的分类,无法对房颤的具体类型做进一步分析。因此,课题组采集了南京某医院的房颤临床数据,建立AF-7数据集。该数据集一共有2023组心电数据,其中包含6种房颤类别和1种正常心电类别。(2)传统的滤波方法往往采用一种滤波方式对ECG信号进行滤波,由于ECG信号中的噪声多样且相差较大,一种滤波很难做到兼顾不同噪声的去噪。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ECG信号中不同类型的噪声进行如下两步处理:首先采用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算法实现对基线漂移的纠正。然后采用小波分解重构的方式对ECG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在小波域中实现去除由工频干扰和肌电干扰所引起的噪声。经实验证明,此滤波方法的信噪比和均方误差均有较大提升。(3)在对ECG信号中的R波检测中,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利用ECG信号上R波的特征进行检测,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心电图时,特别容易造成误检和漏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利用ECG信号上R波的特征检测出R波,然后利用心电生理特性设计一种R波的误检和漏检的补偿方式,进一步提高了R波的准确率。在目前的房颤检测方法中,大多用房颤的两大特征作为检测条件,即无规则的f波代替有规则的P波,以及RR间期变得绝对不规则。此两大特征作为检测条件只能检测出是否存在房颤,而不能检测出房颤的具体类型,以及一些特殊的房颤。除了房颤的两大基本特征之外,本文还提取了P波、心室率、QRS波宽度、QRS波幅值和PR间期等这些特征。利用这些特征设计一种能够检测出具体房颤类型的算法。最后,利用数据集AF-7对该算法进行验证,检测算法对各种类型房颤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在95%以上。
张英[2](2021)在《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是指心房激动经正常房室传导通路(房室结)以外的另一条异常的通路(旁道)下传,并先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而预先激动心室一部分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人群发生率为0.1%~0.3%,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无差别。旁路介导的持续性或反复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引起扩张型心肌病。最近,在一系列病例报告中发现有些预激综合征的儿童或成人患者在没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亦可发展为左心室功能障碍。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致心室预激可能会影响心室壁的运动,因此,预先激动心肌的程度和位置可能是决定整体心室功能的重要因素。然而,尚无关于不同位置旁路对心功能的影响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长时间暴露于旁路的成年患者中。对于有症状的WPW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在无症状预激患者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最近有研究表明,无症状WPW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危险因素。但是,导管射频消融在减少或消除无症状WPW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观察WPW患者不同部位旁道(右侧游离壁、右侧间隔、左侧游离壁)对心功能的影响;2、观察RFCA对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3、探讨WPW患者不同部位的旁道对其心脏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接受RFCA的60例WPW综合征患者和接受电生理评估的非预激患者20例,共8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PW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所有患者入院时至少1周内没有心动过速发作,既往心动过速负荷<5h/month。RFCA前所有患者均未曾服用或已经停止抗心律失常药物五个半衰期以上。排除标准:患有任何有可能影响心功能的疾病,包括已知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等;非心脏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急慢性性感染等。剔除标准:在腔内电生理检查中评估具有多旁路(n=1)和间歇性预激(n=2)的患者。分四个组:右间隔旁路(n=20),右游离壁旁路(n=20),左游离壁旁路(n=20),以及接受电生理评估的非预激患者(n=20)。患者临床基本数据是从医疗记录中获得的;实验室数据,包括NT-proBNP水平,均在我院临床实验室采用标准程序进行了分析。2、心电图检查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和RFCA术后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QRS时间和PR间期。3、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PHILIPS IE33型号超声,在术前1天和术后3个月,分别对这80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常规记录心脏基本情况;采用simpson法测定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同步性分析:1.室间隔-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eptal-posterior wall motion delay,SPWMD)用于评估左室内收缩同步性;2.心室间机械延迟指数(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用于评估左、右心室间的收缩同步性。超声心动图均由同一位资深心脏超声专家来完成。4、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采用标准流程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心耳,His束和右室心尖四极电极,冠状静脉窦十极电极。检查以下参数:窦性心律的AH间期、HV间期;分别行心房和心室S1S1分级递增刺激及S1S2程序刺激,测量旁道前传不应期和逆传不应期;诱发心动过速,测量心动过速周期长度,结合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旁道位置。RFCA术后观察至少30分钟,如果旁路传导消失,则认为射频消融成功。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EM)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分析。计数资料以数值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使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测试非参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各组基本临床情况本次研究共收集80例患者,各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和包括BUN,Cr,eGFR,Hs-CRP和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实验室数据均无显着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没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和心房颤动等可能导致左室功能降低的心律不齐。2、心电图检查射频消融术前,WPW各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R间期缩短;射频消融术后,△波消失,QRS时间恢复正常;此外,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获得了RFCA的长期成功,无心动过速发作和△波恢复。3、心脏超声检查射频消融术前各组间LVEF有显着差异,其中右侧游离壁和间隔旁路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分别有2例患者(间隔组的10%)和1例患者(右游离壁组的5%)LVEF<50%;左侧游离壁旁路组和对照组中没有LVEF<50%的病例;射频消融术后各组间LVEF无明显差异;RFCA前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患者SPWMD显着增加,提示的左室收缩同步性降低;RFCA后间隔旁路和右游离壁旁路组,SPWMD明显缩短,左室收缩同步化改善;RFCA前后四组间LVEDd及室间同步性(IVMD)均无显着差异。4、腔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WPW患者的HV间期比对照组短。四组之间的逆传有效不应期和心动过速周长无差异。所有RFCA手术均无主要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RFCA前各组间NT-proBNP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右侧游离壁和间隔旁路组NT-proBNP的血浆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射频消融术后各组间NT-proBNP的血浆浓度无明显差异。6、相关性分析RFCA前,SPWMD与LVEF呈强的负相关,与QRS时间呈弱的负相关;提示同步化障碍参与心功能的降低。[研究结论]1、间隔和右侧游离壁旁路前向传导可导致左室收缩不同步和左心功能受损。2、射频消融术后左室收缩同步化恢复,心功能改善,证实心室预激致左室收缩不同步是造成左室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3、临床意义:即使没有心动过速发作,超声心动图提示LV收缩不同步和/或左心功能受损的右侧旁路患者应该行RFCA。
罗恋梅,徐宁,孙莉萍,许丹,杨冬,张军[3](2020)在《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住院分娩孕妇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有妊娠期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分为:SVT发作组(妊娠期有SVT发作),16例;未发作组(妊娠期无SVT发作),46例,予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比较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而分析妊娠结局。结果 (1)研究期间本院分娩总量为21 786例,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62例,占0.28%(62/21 786)。(2)本组62例中,有44例(71%,44/62)妊娠前诊断预激综合征,18例(29%,18/62)为妊娠期首次诊断。44例妊娠前诊断预激综合征的孕妇中,有16例(36%,16/44)妊娠前有发作,28例(64%,28/44)妊娠前无症状,妊娠前无症状者中有4例在妊娠期发作SVT。(3)SVT发作组的16例孕妇中,孕早期有SVT发作者有2例(2/16),孕中期有SVT发作者有5例(5/16),孕晚期有SVT发作者有9例(9/16)。SVT发作组有8例(8/16)妊娠前有SVT发作,8例(8/16)妊娠前无SVT发作。未发作组的46例孕妇中,妊娠前有SVT发作者9例,妊娠前无SVT发作者37例。(4)SVT发作组与未发作组孕妇相比,年龄、孕期体重增加、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无差异(P均>0.05),但SVT发作组孕妇的孕前体重较轻、总产程时间较短,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VT发作组孕妇的剖宫产率为12/16,未发作组的剖宫产率为50%(2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无孕妇于分娩过程中发作心律失常。结论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妊娠期SVT发作多发生在孕晚期,妊娠前无症状者妊娠期也有发生SVT的可能性。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的妊娠期SVT发作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可有效对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进行管理,有效减少孕期严重心律失常风险事件的发生,大多数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4](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5](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董旭情[6](2020)在《儿童预激性心肌病临床分析、随访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3例预激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随访,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019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新诊断3例预激性心肌病患儿,收集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同时与单纯性无症状性预激综合征患儿做对照试验,并复习文献,了解该病影响因素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3例患儿心电图均为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syndrome),无快速型心律失常发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心力衰竭,心脏超声示左心室舒张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扩大,左室功能(Ejection fraction,LVEF)不同程度减低,病例2患儿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不同步,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室扩大及心功能不全,均诊断为预激性心肌病。行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发现存在旁道,给予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病例1和病例2预激综合征消失,病例3仍有预激综合征;复查心脏超声示左心室均逐渐回缩,左室功能均逐渐较前明显好转;此病预后良好。预激的类型(旁道数量)、预激的负荷(持续性或间歇性)、诊断时年龄可能是该病的影响因素及影响预后因素。QRS波时限可能为高危影响因素之一。结论:在没有持续性或反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预激综合征可能会出现显着的左心室功能障碍,其电生理特征为存在旁道。过早激活旁道可导致室间隔运动异常和心室收缩不同步,随着时间推迟积累加重,继而引起心室重塑,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该病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婴幼儿,给予胺碘酮、氟卡尼等药物治疗可以抑制旁道传导,改善心功能,预后良好。结合本研究及文献报道:诊断时年龄、预激的类型(旁道位置及数量)、预激的负荷(持续性或间歇性)是预激性心肌病致病因素及影响预后因素。QRS波时限可能为致病或影响预后的一种高危因素。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7](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商紫薇[8](2019)在《基于SMOTE+ENN与随机森林的心电辅助诊疗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如今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已经深入,本文建立在基于人工智能的专病临床辅助决策研发背景下,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健康临床辅助诊疗决策中。在本文所研究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领域,用于检测心率失常等心脏疾病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已经有很多,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等多种算法。目前也已有许多基于公开数据集的心电数据分类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他们缺乏相应的医学可解释性,并且在面临真实世界数据集时,往往会存在数据分布不均衡,数据标注格式杂乱,用词不统一,数据标签稀缺,使用传统的分类器准确率低下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用SMOTE+ENN的集成算法改善了真实世界下数据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针对数据标注杂乱与标签稀缺的问题,本文主要参照了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MITDB)中的专家标注与临床心电和相关医学领域的背景与专业知识,建立了面向上海某着名医院的数据标签库;针对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真实世界数据准确率低下的问题,本文以随机森林算法为基础,并对其进行了调参和优化。因为随机森林给出的预测率并不是准确率,故本文采用袋外数据(Out of Bag:OOB)准确度作为评价指标。本文将上海某着名医院的心电数据应用于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ARF),并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医院的二分类数据集OOB准确率达96.45%,多分类数据集OOB准确率达96.62%,其均在96%以上,验证了ARF模型在真实世界数据上分类的可用性。另外本文注重计算机与研究领域的应用和结合。其中与心电相关的医学领域背景与专业知识始终贯穿本研究,具体体现在:1.心电医疗领域知识对该医院心电特征提取的指导,提取出了对疾病诊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特征;2.心电医疗领域知识对该医院标签库构建的指导,构建出了17种针对该医院的心电类型;3.将心电医疗领域知识与计算机辅助诊疗分类模型相结合,增强了医学可解释性。本研究不光注重于数据的预处理以及分类算法准确率与性能的提升,也注重相应的医学可解释性,使得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辅助诊疗更好的与医学专业领域结合。
李娟[9](2019)在《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 景: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房室正常传导通路(房室结)之外,房室间还存有异常的传导组织(旁道)连接心房与心室,因旁道不应期较房室结快径路短,使心房冲动直接越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系统,通过旁道肌束的传导提早到达心室,使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基于这一解剖学特点,目前采用射频消融术(RFCA)消融旁道已成为预激综合征的根治手段,手术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前准确定位旁道有助于指导术中导管和方法的选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可减少介入医生与患者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不同部位显性房室旁道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体表心电图可确定房室旁道在瓣环上的部位,指导旁道射频消融。自1945年开始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旁道以来,大量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对于术前旁道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制订了一系列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标准,但大多定位流程繁琐、复杂,不利于临床操作。其中Arruda等人开发的旁道定位标准简单而又准确度高,灵敏度90%,特异度99%,阳性率93%,阴性率9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首先根据体表心电图利用Arruda标准初步定位旁道,然后与RFCA术中成功消融部位比较,从而研究该标准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 的:了解预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并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特征,探讨Arruda标准定位预激综合征旁道的准确性,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旁道的射频消融,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医患接触X射线辐射的时间。方 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导管室行RFCA术的单旁道预激综合征患者共116人(男性66人,女性50人,平均年龄43±16岁)。射频消融术前记录窦性心律期间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6-10个清晰平稳的心动周期,走纸速度为25mm/s,增益为10mm/mv。依据年龄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年龄<30岁,B组患者年龄≥30岁;依据旁道位置分为右游离壁、左游离壁、右间隔及左间隔四组,分析临床特征。根据Arruda旁道定位标准,分析心电图Ⅰ、Ⅱ、aVF、V1导联预激波初始20ms极性,V1、Ⅲ导联QRS波R/S比值,再结合射频消融术中成功消融靶点位置,研究体表心电图定位显性旁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率。结 果:A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15:17);B组男性要多于女性,男女比例(51:33)。左后间隔旁道平均发病年龄较其他旁道晚(平均年龄47.3±17.8岁,P=0.047),左侧游离壁旁道PR间期更长、QRS波间期更窄(P<0.05)。116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术确诊为右侧旁道共48例,占比41%,其中右前壁9例,右侧壁9例,右后壁11例,右前间隔3例,右中间隔1例,右后间隔15例。确诊为左侧旁道共68例,占比59%,分别为左前侧壁46例,左后壁8例,左后间隔14例。116例患者中未见心外膜旁道。本研究中,右侧游离壁灵敏度82.8%,特异度95.4%,正确率92.2%;右间隔灵敏度94.4%,特异度91.8%,正确率92.2%;左侧游离壁灵敏度98.1%,特异度91.9%,正确率94.8%;左后间隔灵敏度21.4%,特异度100.0%,正确率90.5%。本研究116例患者正确定位97例,全组敏感性85.5%,特异性98.8%,阳性预测值81.1%,阴性预测值98.1%,正确率97.1%。排除左后间隔旁道14例患者,全组其灵敏度升高至92.4%%,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3.5%,阴性预测值99.0%,正确率98.4%。结 论:Arruda显性旁道定位标准对右、左侧游离壁旁道及右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高,对左后间隔旁道定位准确性相对较差。
杨慧贤[10](2019)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左心室心肌功能及同步性变化情况。方法:收集51例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预激综合征(WPW)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射频消融治疗前为观察组A、治疗后2天为观察组B,同期经本院健康体检门诊筛选51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年龄与性别配对。采用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EchoPAC(V.113.O.X)分析软件进行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参数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指数(BMI)、年龄、血压、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左心室容积比较:观察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平均值分别为98.6±23.7ml、90.5±15.3 ml、83.4±17.6 ml;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平均值分别为45.5±14.9ml、38.6±11.2 ml、32.7±13.4 ml;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相比:E峰小于对照组、A峰大于对照组、EDT延长,E/A比值较对照组减低、E/e’比值较对照组增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左心室扭转参数比较:观察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TTPA)与左心室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TPLV平均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A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RotA)、心底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TTPB)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观察组B与对照组RotA、TTPB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A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TwistLV显着低于观察组B与对照组,左心室心底-心尖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差(RDA-B)显着高于观察组B与对照组(P<0.05)。(5)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比较:观察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S)分别为-17.2±1.0、-18.1±1.8与-21.1±1.5,观察组A显着低于观察组B(P<0.05)。(6)左心室心肌运动同步性比较:观察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差(IVMD)平均值分别为51.6±23.3 ms、16.5±16.8 ms与7.1±4.5 ms,三组LV-SDt平均值分别为57.8±16.3 ms、39.2±9.8 ms与32.8±13.6 ms。观察组A IVMD与LV-SDt均显着低于观察组B与对照组,且观察组B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相关性分析:TwistLV与LVEDV、LVESV及LVEF均呈负相关,RDA-B与LVEDV及LVESV均呈正相关。GLS与LVEDV、LVESV及LVEF均呈负相关,上述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PW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增加,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部、心底部旋转角度峰值均显着降低,心底-心尖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延迟;心室内、心室间运动不同步。(2)WPW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室扭转及心肌纵向应变参数以及左心室同步性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但术后短期内无法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2D-STI可较好实现WPW心肌运动参数评估,监测疾病治疗效果及进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心电图中房颤检测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f波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RR间期规则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房颤检测的相关理论 |
2.1 心电图介绍 |
2.1.1 心电图的原理 |
2.1.2 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
2.2 房颤相关原理介绍 |
2.2.1 房颤的产生机理 |
2.2.2 房颤的分类 |
2.2.3 房颤在心电图上的特征 |
2.3 常用的ECG信号去噪技术 |
2.3.1 平滑滤波器 |
2.3.2 自适应滤波器 |
2.3.3 小波变换滤波 |
2.4 常用的ECG信号波形检测技术 |
2.4.1 峰值检测法 |
2.4.2 滤波器法 |
2.4.3 小波变换法 |
2.4.4 差分阈值法 |
2.5 ECG信号常规诊断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CG信号的预处理 |
3.1 数据集的选取与建立 |
3.2 ECG信号混合噪声滤除 |
3.2.1 心电噪声特点 |
3.2.2 基线矫正 |
3.2.3 高频噪声消除 |
3.2.4 去噪效果评估及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CG信号的波形检测 |
4.1 QRS波检测 |
4.1.1 R波检测算法 |
4.1.2 算法结果验证 |
4.1.3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检测算法 |
4.2 其它波形的检测 |
4.2.1 P波和T波的检测 |
4.2.2 f波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颤检测算法设计与实现 |
5.1 房颤检测算法设计 |
5.2 ECG信号特征提取 |
5.2.1 特征的选取 |
5.2.2 RR间期香农熵 |
5.3 房颤检测算法实现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论文Ⅱ 无症状预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1.2 病因和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
1.6.1 药物治疗 |
1.6.2 导管消融治疗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2.2 病因和机制 |
2.2.1 病因 |
2.2.2 发生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
2.4.1 NSVT的诊断 |
2.4.2 预后评估 |
2.4.3 危险分层 |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
5.2 病因和机制 |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
(1)冠状动脉异常: |
(2)心力衰竭: |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
(5)药物等外界因素: |
5.2.2 机制 |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
(1)12导联心电图: |
(2)运动试验: |
(3)动态心电图: |
(4)ICM: |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
(6)生物标志物: |
(7)基因检测: |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
(2)电生理检查: |
5.3.4 风险预测 |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
5.4.1 SCA患者的治疗 |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2)β受体阻滞剂: |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
5.4.4 ICD预防SCD |
5.4.5 导管消融 |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
6.2.4 多形性室速 |
(1)急诊处理原则: |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
6.2.6 室速/室颤风暴 |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2.1 推荐证据等级 |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7.2.3 诊治流程图 |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4.1 概述 |
(1)流行病学: |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
7.5.1 先天性LQTS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 |
(5)LQTS患者管理: |
7.5.2 Brugada综合征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症状: |
(4)诊断: |
(5)临床管理: |
7.5.3 CPVT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 |
(5)临床管理: |
7.5.4 ERS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建议: |
(5)临床管理: |
7.5.5 SQTS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 |
(5)临床管理: |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3)诊治流程: |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
(3)特发性室颤: |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
(6)儿童预激性心肌病临床分析、随访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预激性心肌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8)基于SMOTE+ENN与随机森林的心电辅助诊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挑战与解决方法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贡献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问题及研究方法 |
2.1 心电图相关背景与知识 |
2.2 数据不均衡问题 |
2.3 数据处理 |
2.4 常用的分类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真实世界数据的标签生成 |
3.1 数据集 |
3.2 建立面向上海某着名医院的标签生成 |
3.3 本章小结 |
4 面向真实世界数据分布不均衡问题研究 |
4.1 医疗数据分布不均衡问题 |
4.2 真实世界数据分布不均衡问题解决方法 |
4.3 基于SMOTE+ENN集成算法的均衡数据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优化的随机森林的心电图分类诊断方法 |
5.1 随机森林算法评估-袋外数据 |
5.2 随机森林算法的优化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附录 |
致谢 |
(9)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
研究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 |
研究资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一)前言 |
(二)材料及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电图中房颤检测算法设计[D]. 陈道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成人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位置对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英. 山东大学, 2021(12)
- [3]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罗恋梅,徐宁,孙莉萍,许丹,杨冬,张军.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10)
- [4]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5]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6]儿童预激性心肌病临床分析、随访及文献复习[D]. 董旭情.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8]基于SMOTE+ENN与随机森林的心电辅助诊疗应用研究[D]. 商紫薇. 东华大学, 2019(03)
- [9]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的指导作用[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变化的研究[D]. 杨慧贤.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