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153)Sm-氨基膦酸(羧酸)配合物骨摄取机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作者: 蒋树斌
导师: 罗顺忠
关键词: 稳定常数,化学平衡,吸附,生物分布,骨摄取机理,构效关系
文献来源: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153Sm-氨基瞵酸(羧酸)配合物作新型骨肿瘤治疗剂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有的配体量对骨摄取有影响,有的则无;有些配合物的骨摄取与配合物稳定常数有关,有的则无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药物的临床应用,而且直接影响新药的设计和合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揭示配合物放射性的骨摄取机理。本文首次通过整体考虑放射性标记物从制备到人体靶组织的全过程,研究影响放射性在靶组织摄取的各种因素,揭示了放射性核素的摄取机理并初步建立了构效关系。 首次系统测定了配体EDTMP、NTMP、HEDTMP、HEDP、MDP的质子化常数,计算了上述配体各质子化组分含量随pH值变化的关系,分析了这些配体Sm配合物的制备条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Sm-EDTMP和Sm-NTMP的稳定常数,并首次测定HEDTMP的Sm、Ca、Mg、Ni、Zn配合物稳定常数;首次通过LFER计算了Sm-HEDP、Sm-MDP、Lu-EDTMP和Ho-EDTMP的稳定常数。 首创建立了血液小分子化学平衡模型,通过在该模型中添加研究配体和金属离子的相关常数研究了放射性金属离子和配体及其配合物在该模型中的平衡组分,从平衡的角度探讨了造成药物生物代谢现象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a)对于153Sm-EDTMP在体内外的组分分布及含量有较大差异,体内153Sm仍主要以EDTMP配合物的形式存在;b)153Sm-HEDTMP的组分分布及含量与153Sm-EDTMP相似,但有少量的153Sm-柠檬酸成分存在;c)153Sm-NTMP体内外组分变化较大,体内有大量的153Sm以柠檬酸配合物形式存在,但将NTMP与Sm的摩尔比提高到40倍后,柠檬酸配合物组分含量可降低到可以忽略的水平;d)177Lu-EDTMP、166Ho-EDTMP的体内外组分与153Sm-EDTMP相似,金属离子在体内外均主要以EDTMP配合物形式存在,保持EDTMP与Lu摩尔比不变,降低Lu浓度100倍时,牛理pH下体内177Lu-柠檬酸组分含量会提高,当EDTMP与Lu摩尔比升高到1000倍时,177Lu-柠檬酸组分又再次消失。生理pH值下,上述配合物在体内外均带有较多的负电荷,说明配合物主要通过肾进行排泄,并且说明配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很低,配合物与蛋白质、脂肪等非靶组织的非键作用很小;e)153Sm-MDP、153Sm-HEDP体内外组分有根本差别,体内153Sm-柠檬酸配合物占主导地位,仪有少量的153Sm-二膦酸成分存在。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配合物的体内稳定性(或体内各组分含量)是影响配合物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系统研究了Sm3+、Sm-EDTMP、Sm-EDTMP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了多种因素对吸附的影响。通过研究揭示了153Sm-氨基膦酸(羧酸)
论文目录:
摘要
第一章 骨肿瘤放射性药物相关机理研究进展
1.1 骨的修复和改建
1.1.1 骨骼的组分和基本结构
1.1.2 骨的细胞结构
1.2 骨转移癌及疼痛缓解治疗
1.3 放射性药物的摄取机理
1.3.1 未成熟骨胶原造成摄取
1.3.2 磷酸酯酶造成摄取
1.3.3 羟基磷灰石造成摄取
1.4 膦酸(或羧酸)标记物在HA上的吸附行为
1.4.1 骨的化学形成
1.4.2 膦酸(羧酸)化合物在HA上的吸附
1.5 影响药物分布的可能原因
1.5.1 配合物稳定常数
1.5.2 药物对靶组织的亲和力
1.5.3 药物脂水分配系数
1.5.4 药物与体内蛋白的作用力
1.5.5 药物分子体积
1.6 药物构效关系
1.6.1 药物的转运
1.6.2 药物向生物作用部位的分布
1.6.3 药物从体内的清除
1.7 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1.7.1 药物在血液中的复杂成分研究
1.7.2 药物在HA上的吸附
1.7.3 计算机模拟探讨药物在HA上的吸附模式
1.7.4 配合物构效关系
1.8 小结
第二章 配体质子化常数及其Sm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2.1 前言
2.2 基本理论
2.2.1 平衡常数的基本测定方法
2.2.2 电位法测定稳定常数的基本原理
2.2.3 复杂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测定
2.2.3.1 配合物的平均组成
2.2.3.2 作图积分法计算独立组分的游离浓度
2.2.3.3 配合物浓度和S的计算
2.2.3.4 平衡模型及稳定常数的拟合
2.3 实验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3.3.1 电位滴定
2.3.3.2 胺基膦酸配体合成
2.3.3.3 标准滴定液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DTMP的质子化常数
2.4.2 Sm-EDTMP的稳定常数
2.4.3 NTMP质子化常数
2.4.4 Sm-NTMP稳定常数
2.4.5 HEDTMP的质子化常数和Sm-HEDTMP稳定常数
2.4.6 二膦酸MDP和HEDP的质子化常数
2.4.7 Sm-HEDP、Sm-MDP稳定常数
2.5 小结
第三章 放射性金属离子和药物配体在血液小分子平衡模型中的平衡组分
3.1 前言
3.2 基本理论
3.3 计算程序
3.4 计算内容
3.5 结果与讨论
3.5.1 Sm-胺基膦酸体内外平衡
3.5.1.1 Sm-EDTMP体内外平衡
3.5.1.2 Sm-NTMP体内外平衡
3.5.1.3 Sm-HEDTMP体内外平衡
3.5.2 Sm-胺基羧酸体内外平衡
3.5.3 Sm-二膦酸体内外平衡
3.5.4 Lu-EDTMP、Ho-EDTMP体内外平衡
3.5.4.1 Lu-EDTMP稳定常数
3.5.4.2 Lu-EDTMP的体外组分
3.5.4.3 Lu-EDTMP在血液小分子模型中的平衡组分
3.5.4.4 Lu和EDTMP浓度对分布的影响
3.5.4.5 Ho-EDTMP稳定常数
3.5.4.6 Ho-EDTMP的体外组分
3.5.4.7 Ho-EDTMP在血液小分子模型中的平衡组分
3.6 小结
第四章 Sm-胺基膦酸(胺基羧酸)配合物在HA上的吸附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1.1 实验仪器
4.2.1.2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2.1 Sm-配合物的制备
4.2.2.2 Sm-配合物在HA上的吸附
4.2.2.3 Ca~(2+)对Sm-配合物在HA上吸附的影响
4.2.2.4 PO_4~(3-)对Sm-配合物在HA上吸附的影响
4.2.2.5 配体量对Sm-配合物在HA上吸附的影响
4.2.2.6 Sm~(3+)在HA上的吸附
4.1.2.7 Ca~2+对sm-EDTA和sm-EDTMP键长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平衡时间
4.3.2 游离Sm~(3+)在HA表面的吸附
4.3.3 Sm-胺基膦酸配合物在HA表面的吸附
4.3.3.1 吸附体系pH值对Sm-EDTMP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3.2 吸附溶液Ca~(2+)对Sm-EDTMP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3.3 配体EDTMP量对Sm-EDTMP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3.4 吸附溶液Cl对Sm-EDTMP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3.5 几种Sm-胺基膦酸配合物在HA表面的吸附比较
4.3.4 Sm-胺基羧酸配合物在HA表面的吸附
4.3.4.1 吸附体系pH值对Sm-EDTA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4.2 吸附体系Ca~(2+)浓度对Sm-EDTA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4.3 吸附体系PO_4~(3-)浓度对Sm-EDTA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4.4 吸附溶液Cl~-对Sm-EDTA在HA表面吸附的影响
4.3.4.5 EDTA浓度对Sm-EDTA在HA上的吸附影响
4.3.4.6 几种Sm-胺基羧酸配合物在HA上吸附率比较
4.3.5 Ca~(2+)影响~(153)Sm-EDTA,~(153)Sm-EDTMP放射性在HA上吸附的原因
4.4 小结
第五章 ~(153)Sm-胺基膦酸配合物小鼠分布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材料、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153)Sm-配合物的制备
5.2.2.2 ~(153)Sm-配合物小鼠体内分布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量对配合物生物分布的影响
5.3.1.1 EDTMP量对~(153)Sm-EDTMP小鼠分布的影响
5.3.1.2 NTMP量对~(153)Sm-NTMP小鼠分布的影响
5.3.2 ~(153)Sm-HEDTMP小鼠分布
5.3.3 ~(153)Sm-DTPMP小鼠分布
5.3.4 ~(153)Sm-TTHMP小鼠分布
5.3.5 ~(153)Sm-二膦酸的小鼠分布
5.4 小结
第六章 Sm-配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6.1 前言
6.2 计算方法
6.3 计算内容
6.4 结果与讨论
6.4.1 Sm-胺基羧酸配合物的构效关系
6.4.2 Sm-胺基膦酸配合物的构效关系
6.4.2.1 Sm-胺基膦酸配合物在HA上的作用模式
6.4.2.2 胺基膦酸或其Sm-配合物在HA上的吸附能
6.4.2.3 胺基膦酸或其Sm-配合物在HA上的吸附构效关系
6.4.2.4 影响Sm-胺基膦酸生物分布的因素
6.4.2.5 Sm-胺基膦酸生物分布的数据
6.4.2.6 Sm-胺基膦酸配合物构效关系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7.1 结论
7.1.1 配体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稳定常数
7.1.2 ~(153)Sm-配合物体内外组分
7.1.3 ~(153)Sm-配合物在HA上的吸附
7.1.4 影响放射性体内分布的原因
7.1.5 构效关系
7.2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发布时间: 2005-10-21
相关论文
- [1].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表征[D]. 尹明彩.武汉大学2004
- [2].6-羟甲基-7,8-二氢喋呤磷酸化酶的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赵文娜.浙江大学2005
- [3].若干有机化合物定量结构-性质/活性相关以及联合毒性研究[D]. 刘新会.南京大学2002
- [4].Kriging方法在定量的分子结构与分子化学属性之间关系的建模研究[D]. 殷弘.武汉大学2005
- [5].连续蚁群优化算法的研究及其化工应用[D]. 程志刚.浙江大学2005
- [6].PLSR用于化学化工建模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 成忠.浙江大学2005
- [7].基于抗真菌药物新靶点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D]. 朱杰.第二军医大学2006
- [8].部分有机物定量结构一性质/活性相关研究[D]. 戴家银.南京大学1999
- [9].4f及d~(10)元素羧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发光性质[D]. 宋益善.同济大学2007
- [10].从单金属到混金属碱土芳香羧酸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D]. 帅琪.西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