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生物絮凝剂的改性研究

浓缩生物絮凝剂的改性研究

论文摘要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ompound flocculant,简称CBF)以其无毒、廉价、生物降解性高、水溶性好等显著特点受到广泛关注,但稳定性差是它的一个致命弱点。化学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因其优良的稳定性和絮凝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本文通过将CBF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剂进行接枝共聚,提高了CBF的稳定性。本文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选取两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DMC)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DAC)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别与复合型生物絮凝剂进行了接枝共聚。通过测定共聚后产物的絮凝率、污泥脱水率、浊度去除率对其水处理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倍光学显微镜测定其微观形貌,从而对其絮凝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对偶氮、过硫酸铵、二甲氨基丙腈、四甲基乙二胺等四种引发剂单一引发及复配引发的研究,分别确定了DMC、DAC体系中与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BF接枝共聚所需要的最佳投药量。此外还研究了这两个体系中接枝共聚的最佳温度和最佳pH。研究表明:(1)无论是单一引发剂还是复配引发剂,均存在一最佳投药量,引发剂加入过多容易发生交联,影响水溶性;引发剂加入过少,不易凝胶;(2)在DMC体系中,最佳的引发体系为1g·L-1过硫酸铵+2g·L-1二甲氨基丙腈+1g·L-1偶氮;在DAC体系中,最佳的引发体系为4g·L-1偶氮+1g·L-1过硫酸铵+4g·L-1四甲基乙二胺;(3)在DMC体系中链转移剂甲酸钠的最佳用量为0.2g·L-1;在DAC体系中链转移剂甲酸钠的最佳用量为0.4g·L-1;(4) DMC体系反应的最佳温度为35℃,DAC体系反应的最佳温度均为室温;最佳pH均为68。使用原子力显微镜、高倍光学显微镜对CBF及改性后CBF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同时结合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运用电中和机理、吸附架桥机理简单的探讨了接枝共聚产物的絮凝性能稳定性、污泥脱水率及浊度去除率得到很大提升的原因。但这些效果得到提升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我国的水资源概况与水环境
  • 1.1.2 水处理方法简述
  • 1.1.3 絮凝法
  • 1.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絮凝剂
  • 1.2.1 絮凝剂的定义
  • 1.2.2 絮凝剂的分类
  • 1.2.3 生物絮凝剂
  •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选育
  • 1.3.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和絮凝效果
  • 1.3.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4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和纯化
  • 1.3.5 我国絮凝剂的开发工作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所用药品
  • 2.1.2 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 2.2 实验原理
  • 2.2.1 P(DMC-AM)合成原理
  • 2.2.2 P(DAC-AM)合成原理
  • 2.3 实验方法
  • 2.3.1 CBF的制备
  • 2.3.2 CBF的改性
  • 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2.4.1 混凝实验测定絮凝率
  • 2.4.2 污泥实验测定污泥脱水率
  • 2.4.3 浊度去除率的计算
  • 2.4.4 分子量的计算
  • 2.4.5 产物溶解性的测定
  • 2.4.6 产物热稳定性的测定
  • 2.4.7 红外扫描分析
  • 2.4.8 AFM测定
  • 2.4.9 高倍光学显微镜测定
  • 第3章 P(CBF-DMC-AM)的合成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1.1 CBF的微观形貌
  • 3.1.2 聚丙烯酰胺合成的影响因素
  • 3.2 AM体系中合成的引发剂
  • 3.2.1 偶氮引发剂
  • 3.2.2 过硫酸铵引发剂
  • 3.2.3 二甲氨基丙腈引发剂
  • 3.2.4 四甲基乙二胺引发剂
  • 3.3 DMC+AM合成聚丙烯酰胺
  • 3.3.1 聚合机理
  • 3.3.2 引发剂的确定
  • 3.3.3 温度对P(CBF-DMC-AM)合成的影响
  • 3.3.4 pH对P(CBF-DMC-AM)合成的影响
  • 3.3.5 P(CBF-DMC-AM)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BF-DAC-AM)的合成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聚合机理
  • 4.3 工艺条件的确定
  • 4.3.1 主盐浓度比的确定
  • 4.3.2 引发剂的优选
  • 4.3.3 链转移剂甲酸钠的影响
  • 4.3.4 温度对P(CBF-DAC-AM)合成的影响
  • 4.3.5 pH对P(CBF-DAC-AM)合成的影响
  • 4.4 P(CBF-DAC-AM)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4.4.1 P(CBF-DAC-AM)絮凝率的测定
  • 4.4.2 P(CBF-DAC-AM)污泥脱水率的测定
  • 4.4.3 P(CBF-DAC-AM)浊度去除率的测定
  • 4.4.4 P(CBF-DAC-AM)分子量的计算
  • 4.4.5 P(CBF-DAC-AM)溶解性的测定
  • 4.4.6 P(CBF-DAC-AM)热稳定性的测定
  • 4.4.7 P(CBF-DAC-AM)红外扫描分析
  • 4.4.8 P(CBF-DAC-AM)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形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性CBF絮凝机理的探讨
  • 5.1 引言
  • 5.2 絮凝科学基础理论
  • 5.2.1 DLVO理论
  • 5.2.2 压缩双电层作用机理产生絮凝
  • 5.2.3 吸附架桥作用
  • 5.2.4 卷扫网捕作用
  • 5.3 改性CBF的絮凝机理
  • 5.3.1 吸附架桥理论解释
  • 5.3.2 卷扫网捕理论解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科院制备出生物絮凝剂[J].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8(03)
    • [2].复配生物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06)
    • [3].氯化铝改性复合生物絮凝剂去除饮用水中的氟[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9(10)
    • [4].铁基生物絮凝剂对石英纯化工业废水脱色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6(05)
    • [5].防腐剂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防腐保质性能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3(15)
    • [6].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铁复配处理高藻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08(03)
    • [7].铁基生物絮凝剂去除废水中的氟和铅[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2(08)
    • [8].高分子多糖复合生物絮凝剂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视界 2012(23)
    • [9].以稻草秸秆为底物制取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02)
    • [10].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去除低浊水源水中铝的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1].多糖生物絮凝剂在酸性煤矿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 2013(S1)
    • [12].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培育及其活性组分分析[J]. 功能材料 2012(09)
    • [13].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J].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2(02)
    • [14].味精废水资源化制备复合型生物絮凝剂[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
    • [15].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影响因素[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08)
    • [16].新型生物絮凝剂用于赤泥沉降的性能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16)
    • [17].生物絮凝剂(普鲁兰)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5)
    • [18].生物絮凝剂在环境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低碳世界 2018(11)
    • [19].高效生物絮凝剂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调质处理中的应用[J]. 能源环境保护 2016(04)
    • [20].生物絮凝剂处理煤泥水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S1)
    • [21].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群发酵特性及动力学[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08)
    • [22].生物絮凝剂处理生活污水的应用研究[J]. 化工管理 2019(01)
    • [23].一株酵母生物絮凝剂的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及特性研究[J]. 南方农业 2018(21)
    • [24].两段式发酵工艺产生物絮凝剂的能量转化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08(13)
    • [25].微生物絮凝剂性质及应用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6(11)
    • [26].复合型生物絮凝剂MFHJ4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絮凝性能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0(06)
    • [27].复合生物絮凝剂CBF-1的制备及其絮凝特性[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12)
    • [28].微生物絮凝剂合成和调控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S2)
    • [29].复合生物絮凝剂CBF-1的絮凝作用机理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07)
    • [30].生物絮凝剂在天然碱碱泥分离中的应用[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浓缩生物絮凝剂的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