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扰时延论文-尚玉玲,彭彩军

串扰时延论文-尚玉玲,彭彩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串扰时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号完整性,串扰,可满足性,时延测试

串扰时延论文文献综述

尚玉玲,彭彩军[1](2016)在《基于SAT的串扰时延故障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深亚微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芯片运行速率的不断提高,串扰噪声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串扰时延测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组合电路的基础上,将SAT(布尔可满足性)方法引入到串扰引起的时延测试中,通过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直接提取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源码的形式模型,组合成CNF(合取范式)形式。并在非鲁棒测试条件下,激活串扰时延故障,约简CNF范式表达式,最终输入SAT求解器得到测试矢量。在标准电路ISCAS’85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产生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6年15期)

胡君[2](2016)在《互连线串扰模型与时延自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处理器上的晶体管数目按照摩尔定律呈指数级增长,高速互联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还有现在的车联网、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各种互联网+智能硬件产品得以大速发展。由于消费者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更薄更小更快更低功耗,促使集成电路上同样小的空间里集成越来越多的硅电路。与之对应的是连接电路元器件的互连线的特征尺寸也被设计的越来越小,芯片工作的频率又越来越高,互连线的耦合和时延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电路性能的关键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时序与逻辑错误。因此建立简单有效的串扰模型与时延计算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电路设计,为电路设计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参数,还能为自动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互连线的时延和串扰。本文从互连线的基本电学参数出发,根据互连线的物理结构,得到了互连线上的电阻电容电感的计算式。然后分析了互连时延问题,从传统的Elmore模型开始,到改进的Elmore模型和传输线模型。然后对互连线的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电容耦合和电感耦合串扰的机理,进而对现有的模型进行了分析介绍,Devgan模型和Martin模型只考虑了电容耦合,而矩阵级联模型则考虑了电容和电感耦合。本文考虑到精度和时间的折衷,还对Martin模型提出了改进,通过与HSPICE的仿真数据和Martin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单独分析完了时延和串扰,本文还分析了串扰对时延的影响。对于容性串扰,根据施扰线和受扰线的信号跳变方向,通过开关因子的值来体现串扰对时延的影响。对于感性串扰,在ABCD矩阵法的基础上,建立电学方程,通过Pade降阶,得到时延的解析表达式。最后本文从随机统计原理出发,考虑基于随机行走电容提取的多端线网时延计算,提出保证准确度的多端线网自适应互连时延计算方法。首先推导了互连时延的随机误差与随机行走电容提取结果误差的依赖关系,给出了时延误差的理论上限;然后提出了基于误差上限估计和基于误差微调的2种自适应互连时延计算策略,它们根据用户指定的时延误差阈值自动调整执行随机行走电容提取的精度设置与次数,并通过“断点续算”提取技术缩短整体计算时间。对实际电路版图中互连线网结构进行计算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保证时延结果的准确度,而基于误差微调的自适应策略比基于误差上限估计的策略效率更高,在确保时延误差可控的同时使包含电容提取的总计算时间最短。(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徐闵喃,周桂耀,陈成,侯峙云,夏长明[3](2015)在《具有四模式的低串扰及大群时延多芯微结构光纤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光纤空分复用及模分复用传输系统中大容量和耦合串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四模式特性低串扰及大群时延的大容量多芯微结构光纤,通过有限元法计算该光纤电磁场分布进而对其他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选定光纤结构参数,可使得该光纤在C+L波段内同时实现19芯的LP_(01),LP_(11),LP_(21),LP_(02)四个偏振模式的传输.同时,利用空气孔对电磁场较好的隔离作用来优化芯间串扰并得到较大的模式差分群时延及较为平坦的色散.此外,这种结构的光纤制作简单,在短距离大容量的信息传递系统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23期)

黄海[4](2010)在《组合电路中考虑串扰时延效应的布尔过程波形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和EDA工具的进步,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工作频率不断提高,互连线间的耦合电容越来越大,由耦合电容所引起的串扰效应对电路的逻辑功能和时序信息影响越来越大。在这个背景下,怎样在高频率下用解析途径来表示电路的逻辑行为与定时关系,以及怎样有效地测试复杂度越来越高的电路都是迫切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布尔过程论是一种高速电路设计与测试的分析理论,是布尔代数在时域中的扩充,不仅能够准确描述电路的逻辑功能,还能描述定时特性,适合于IC定时研究与分析。基于现代集成电路受串扰延迟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基于布尔过程的理论,考虑了串扰延时效应,将串扰延迟效应融合于布尔过程中,形成了带串扰的布尔过程。在此理论基础上,实现了组合电路带串扰的布尔过程波形模拟器。此波形模拟器可以同时反映电路的逻辑行为与定时关系,且考虑电路的串扰延迟效应,是一个快速的、适度精确的数字化波形模拟器。采用多种门级延时模型,可以对任意的逻辑门定义时延值,根据耦合电容大小以及信号跳变时差确定串扰效应的延时值,在模拟过程中删除波形传播中产生的实际不存在的窄脉冲。通过SPICE模拟,获得了各种逻辑门的定时参数及串扰延时参数。通过模拟大量的组合电路,发现用此模拟器模拟的结果与用SPICE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准确的反映电路的逻辑功能与定时特性,但是速度却比SPICE工具快了四个数量级,从而能够模拟大型的组合电路,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0-05-01)

梁晓琳[5](2010)在《基于FAN算法的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串扰噪声已成为在深亚米工艺下造成电路功能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串扰时延测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利用FAN算法完成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生成,并且利用其多路回退和回溯等主要特色,来提高测试生成算法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颜学龙,梁晓琳,尚玉玲[6](2009)在《基于MAF模型的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深亚微米技术,串扰噪声问题越来越严重。利用MAF模型的基本思想,探讨了一种串扰时延最大化算法,并且利用被修改的FAN算法,生成测试矢量。对于一条敏化通路,利用被修改的FAN算法适当地激活相应的攻击线和受害线,使电路在最恶劣情况下引起最大通路时延,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时延测试。在标准电路ISCAS’85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多攻击线的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产生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9年19期)

颜学龙,梁晓琳,尚玉玲[7](2008)在《多攻击线引起的串扰时延故障的TPG》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一种串扰时延最大化算法,并且利用被修改的FAN算法,生成测试矢量.对于一条敏化通路,利用被修改的FAN算法适当地激活相应的攻击线和受害线,使电路在最恶劣情况下引起最大通路时延,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时延测试.利用了FAN算法的多路回退和回溯等主要特色,提高了测试生成算法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沿着任何临界通路传播的受害线相耦合的攻击线被适当地激活,并且可以对一定规模的电路的串扰时延故障进行测试矢量生成.(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08年11期)

黄世杰[8](2008)在《考虑串扰效应与时延的多级布线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VLSI深亚微米工艺的不断进步,集成电路中的芯片的互连延时,以及互连线之间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已经成为决定电路性能的关键因素。相比于优化传统的自动化布线指标(比如布通率,拥挤)所采用的策略,考虑更精确时延估计,串扰优化等信号完整性指标的布线策略往往要用到电路的高阶矩。而传统布线框架所采用的Elmore时延模型其本质是电路的一阶矩,实验已证明它对快速变化的信号具有较低的精确度,且从电路的一阶矩也无法反映出电路上传输信号的波形质量。所以最近基于电路高阶矩的性能驱动布线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目前流行的多级布线框架基础上,结合最近提出的高效的符号化矩计算方法(SMART算法),设计了基于SMART算法的多级布线器。我们通过SMART算法,快速地得到线网结点的高阶矩信息,从而能采用更精确的基于高阶矩的时延模型进行时延驱动布线。同时我们也利用高阶矩信息进行全局布线阶段的串扰评估与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关键线网的时延与串扰。(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11-01)

张旻晋,李华伟,李晓维[9](2007)在《面向串扰时延效应的时序分析方法及在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特征尺寸进入纳米尺度,相邻连线之间的电容耦合对电路时序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可能使得电路在运行时失效.准确和快速地估计电路中的串扰效应影响,找到电路中潜在的串扰时延故障目标,并针对这些故障进行测试是非常必要的.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通路的考虑多串扰引起的时延效应的静态时序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同时考虑临界通路及为其所有相关侵略线传播信号的子通路来分析多串扰耦合效应.该方法引入了新的数据结构"跳变图"来记录所有可能的信号跳变时间,能够精确地找到潜在的串扰噪声源,并在考虑串扰时延的情况下有效找到临界通路及引起其最大串扰减速效应的侵略子通路集.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控制跳变图中时间槽的大小来平衡计算精度和运行时间.最后,文中介绍了在基于精确源串扰通路时延故障模型的测试技术中,该静态时序分析方法在耦合线对选择和故障敏化中的应用.针对ISCAS89电路的实验结果显示,文中提出的技术能够适应于大电路的串扰效应分析和测试,并且具有可接受的运行时间.(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黄惠斌[10](2007)在《光分组交换网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快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及高锟博士及其同事首次指出光纤损耗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之后,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业务从话音向数据的转移,人们对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波分复用技术(WDM)和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长距离传输系统的容量;光交叉连接(OXC)和光分插复用器(OADM)的出现则将点到点的WDM链路组成透明的波长交换全光网络。但是,波长交换本质上属于一种电路交换,不太适合承载数据业务。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灵活高效地承载各种数据业务,人们提出光分组交换技术(OPS),它具有高效、高度灵活性、透明性、可升级性、可重构性和控制管理简单等诸多优点,适于承载高速发展的数据业务。从历史来看,SDH光传送网经过了点到点、自愈环和基于DXC网状网的几个发展阶段。与此相类似,WDM光网络的发展也要经过点到点线性系统、WDM自愈环、基于OXC网状网这几个发展阶段,而最终发展到全光分组交换网络(OPS)。本文围绕OPS的关键技术做了一些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光分组交换矩阵及光分组交换网络的性能分析。以下是本文的创新性工作:1.建立了排队模型,首次分析了一种基于WD/SD结构的光分组交换矩阵的时延性能。2.首次分析了一种基于1×2声光可调滤波器的BANYAN型光交换矩阵的串扰性能,得出了其BER劣化性能和相应BER下的功率代价。3.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星型光分组交换网络时延性能的近似方法,并通过理论和数值分析分析了光缓存容量对全网时延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07-05-12)

串扰时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微处理器上的晶体管数目按照摩尔定律呈指数级增长,高速互联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还有现在的车联网、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各种互联网+智能硬件产品得以大速发展。由于消费者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更薄更小更快更低功耗,促使集成电路上同样小的空间里集成越来越多的硅电路。与之对应的是连接电路元器件的互连线的特征尺寸也被设计的越来越小,芯片工作的频率又越来越高,互连线的耦合和时延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电路性能的关键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时序与逻辑错误。因此建立简单有效的串扰模型与时延计算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电路设计,为电路设计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参数,还能为自动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互连线的时延和串扰。本文从互连线的基本电学参数出发,根据互连线的物理结构,得到了互连线上的电阻电容电感的计算式。然后分析了互连时延问题,从传统的Elmore模型开始,到改进的Elmore模型和传输线模型。然后对互连线的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电容耦合和电感耦合串扰的机理,进而对现有的模型进行了分析介绍,Devgan模型和Martin模型只考虑了电容耦合,而矩阵级联模型则考虑了电容和电感耦合。本文考虑到精度和时间的折衷,还对Martin模型提出了改进,通过与HSPICE的仿真数据和Martin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单独分析完了时延和串扰,本文还分析了串扰对时延的影响。对于容性串扰,根据施扰线和受扰线的信号跳变方向,通过开关因子的值来体现串扰对时延的影响。对于感性串扰,在ABCD矩阵法的基础上,建立电学方程,通过Pade降阶,得到时延的解析表达式。最后本文从随机统计原理出发,考虑基于随机行走电容提取的多端线网时延计算,提出保证准确度的多端线网自适应互连时延计算方法。首先推导了互连时延的随机误差与随机行走电容提取结果误差的依赖关系,给出了时延误差的理论上限;然后提出了基于误差上限估计和基于误差微调的2种自适应互连时延计算策略,它们根据用户指定的时延误差阈值自动调整执行随机行走电容提取的精度设置与次数,并通过“断点续算”提取技术缩短整体计算时间。对实际电路版图中互连线网结构进行计算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保证时延结果的准确度,而基于误差微调的自适应策略比基于误差上限估计的策略效率更高,在确保时延误差可控的同时使包含电容提取的总计算时间最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扰时延论文参考文献

[1].尚玉玲,彭彩军.基于SAT的串扰时延故障测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

[2].胡君.互连线串扰模型与时延自适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3].徐闵喃,周桂耀,陈成,侯峙云,夏长明.具有四模式的低串扰及大群时延多芯微结构光纤的设计[J].物理学报.2015

[4].黄海.组合电路中考虑串扰时延效应的布尔过程波形模拟[D].湘潭大学.2010

[5].梁晓琳.基于FAN算法的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生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6].颜学龙,梁晓琳,尚玉玲.基于MAF模型的串扰时延故障的测试矢量生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

[7].颜学龙,梁晓琳,尚玉玲.多攻击线引起的串扰时延故障的TPG[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

[8].黄世杰.考虑串扰效应与时延的多级布线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张旻晋,李华伟,李晓维.面向串扰时延效应的时序分析方法及在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应用[J].计算机学报.2007

[10].黄惠斌.光分组交换网络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标签:;  ;  ;  ;  

串扰时延论文-尚玉玲,彭彩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