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永州为例

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永州为例

论文摘要

在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梯度转移现象非常引人注目,先是日本积极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使其战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以至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然后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之后又有东盟四国经济的起飞,可以说正是产业转移这条传动链创造了“东亚奇迹”。产业转移规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优越地位、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用水、用地、用工等生产成本开始上升,同时其产业结构也面临调整、升级,于是产业处于我国高梯度地位的东部沿海地区需要向低梯度区转移其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特别是珠三角提出“腾笼换鸟”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以后,永州作为紧邻珠三角的产业低梯度区,应该紧紧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策应产业转移,促进跨越式发展。本文前部分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内涵界定着手,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再以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例具体分析了产业梯度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结合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导出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珠三角产业转移将对永州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后部分结合永州的产业承接现状,具体分析了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初步提出了永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模式设计,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点产业的确定,提出了永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目标、空间布局和承接重点,最后部分提出了策应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本文试图体现的理论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模式选择和重点产业的选择。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产业承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经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理论
  • 1.2.2 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
  • 2.1 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涵义
  • 2.1.1 产业转移
  • 2.1.2 产业承接
  • 2.2 产业转移的基本类型和内在机理
  • 2.3 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趋向
  • 2.4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 第三章 国内外产业承接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 3.1 日本的产业承接模式及经验借鉴
  • 3.2 东亚“四小龙”的产业承接模式
  • 3.2.1 台湾模式
  • 3.2.2 韩国模式
  • 3.2.3 香港模式
  • 3.2.4 新加坡模式
  • 3.3 国内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承接模式
  • 第四章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永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分析
  •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 4.1.2 产业梯度产生的必然结果
  • 4.1.3 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
  • 4.1.4 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 4.2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因素分析
  • 4.2.1 资源优势
  • 4.2.2 区位优势
  • 4.2.3 成本优势
  • 4.2.4 生态优势
  • 4.2.5 旅游资源优势
  • 4.2.6 产业发展平台优势
  • 4.2.7 梯度落差优势
  • 4.3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不利因素分析
  • 4.3.1 产业升级的推动力不足
  • 4.3.2 产业聚集度不高
  • 4.3.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4.3.4 市场发育处于较低阶段
  • 第五章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和政策支持
  • 5.1 永州产业发展的现状
  • 5.1.1 产业引资迅速跟进
  • 5.2 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的产业承接模式
  • 5.2.1 整体移入模式
  • 5.2.2 内部化模式
  • 5.2.3 逆梯度模式
  • 5.2.4 集群转移模式
  • 5.3 永州产业承接过程中产业定位的理论依据
  • 5.3.1 按照区域互补理论定位产业
  • 5.3.2 顺应梯度转移趋势定位产业
  • 5.3.3 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定位特色产业
  • 5.4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空间布局及重点
  • 5.4.1 承接目标
  • 5.4.2 空间布局
  • 5.4.3 产业重点
  • 5.5 永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体系
  • 5.5.1 打造承接平台
  • 5.5.2 创新招商方式
  • 5.5.3 改进发展环境
  • 5.5.4 实施品牌和人才战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五省产业承接力演变特征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03)
    • [2].广西蛇产业承接企业与产品消化药用企业对接会在南宁召开[J]. 蛇志 2020(03)
    • [3].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综合测评与空间格局分析——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2)
    • [4].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及问题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01)
    • [5].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5)
    • [6].河北省协调推进产业承接与生态文明建设[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7].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8].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评价[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4)
    • [9].陕西省中等城市产业承接力评价与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评价研究[J]. 河北企业 2016(04)
    • [11].广西产业承接能力的比较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5(01)
    • [12].利益相关视角下的产业承接地经济风险分析[J]. 财经科学 2015(09)
    • [13].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比较[J]. 智富时代 2017(09)
    • [14].财产保险服务于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7)
    • [15].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J]. 前沿 2013(21)
    • [16].中西部应在强化自身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J]. 党政干部论坛 2011(04)
    • [17].郑新一体化背景下,新乡产业承接方向探析[J]. 企业观察家 2019(12)
    • [1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各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特区经济 2019(10)
    • [19].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J]. 时代金融 2017(11)
    • [20].产业承接转移背景下的安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式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1].国际产业承接区体育产业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4)
    • [22].京津冀健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推进机制相关建议[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14)
    • [23].吉林省中小城镇产业承接的SWOT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4].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 甘肃金融 2013(02)
    • [25].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5)
    • [26].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6)
    • [27].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11(05)
    • [28].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08)
    • [29].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承接探析——基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10(01)
    • [30].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6)

    标签:;  ;  ;  ;  

    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及模式选择研究 ——以永州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