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磨溪构造须家河组气藏地质评价及目标选择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质工程
作者: 翟中华
导师: 蒋裕强,罗玉宏
关键词: 磨溪,须家河组,地质评价,目标选择
文献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从岩性、岩相分析;构造特征描述;储层及裂缝基本特征研究;气、水层分布及测井响应特征描述;储层储集类型及圈闭特征研究等方面,综合利用地质、测井、物探研究手段开展综合研究和评价,提出了磨溪构造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块及具体的井位目标,为磨溪构造须家河组气藏的下步勘探、开发部署等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的成果及认识有: ① 磨溪构造须四段、须二段储层普遍发育,为油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储层类型以裂缝—孔隙型为主,次为孔隙型储层,储层储集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预测较为困难。 ② 双侧向电阻率差异法和深侧向电阻率绝对值法是须家河组气藏气、水层测井识别较有效的技术方法,研究并首次建立的气、水层综合判识标准为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低电阻气藏气、水层测井识别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必将指导着须家河组气藏的气、水层识别和试油等工作。 ③ 须四段和须二段气藏均为高含水气藏,气水分布异常复杂。须四段气、水层纵向上具有“上气下水”的宏观特点,须二段则没有明显的宏观规律;平面上,须四段气层分布在构造的较高部位,须二段气层和水层分别分布在构造西北翼平缓斜坡带和东南翼陡带上,此认识对磨溪构造须家河组气藏的井位目标论证和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 磨溪构造须四段、须二段气藏存在以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多种气藏圈闭类型,圈闭类型复杂,预测困难是阻碍有效勘探开发须家河组气藏的根本原因。 ⑤ 结合古构造的演化过程及现今构造特点分析认为,新桥坡和玉溪潜伏高是须四段的有利勘探部位,对须二段而言,整个磨溪构造均较有利。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须四段新桥坡潜高及北东、南西一带和须二段新桥坡潜高及西侧一带有利勘探目标区,为油气矿下步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加快磨溪构造须家河组、雷口坡组雷一段雷一~1亚段和嘉陵江组嘉二段气藏的立体勘探开发进程有较重要的意义。 ⑥ 该研究开展期间和结束后共提出旧井回采建议目标28个,已被油气矿采纳实施6个,取得了较好效果,磨73井须二段获工业气流。 因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报告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谬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论文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与成果
2. 概况
2.1 研究区勘探开发简况
2.1.1 地理及构造位置
2.1.2 地震勘探
2.1.3 钻井及试油
2.1.4 开采情况
2.2 先期研究成果及认识
3. 构造特征
3.1 构造宏观特征
3.2 须四段顶界古构造演化
4. 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规律
4.1 地层及岩性简介
4.2 有效储层确定
4.3 储层基本特征
4.3.1 岩石类型
4.3.2 电性特征
4.3.3 物性特征
4.3.4 储集空间类型及微观孔喉特征
4.3.5 裂缝
4.3.6 储集类型探讨
4.4 储层发育分布规律
4.4.1 储层测井识别
4.4.2 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4.4.3 储层横向分布特点
4.4.4 储层与构造的匹配关系
5. 气水分布规律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5.1 气水生产现状
5.1.1 气藏生产情况
5.1.2 测试井生产情况
5.2 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
5.3 气、水层测井识别技术方法
5.3.1 深浅侧向电阻率差异识别法
5.3.2 深侧向电阻率绝对值法
5.3.3 中子-声波交汇法
5.3.4 P~(1/2)法
5.3.5 含水饱和度分析法
5.3.6 综合判识法
5.4 气水层纵横分布规律
5.4.1 气、水层纵向分布规律
5.4.2 气水平面分布特征
5.5 气水层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5.5.1 油气显示与构造的关系
5.5.2 测试井分布位置、产量与构造的关系
5.5.3 测井解释气水层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6. 综合评价及目标选择
6.1 气藏圈闭类型分析
6.2 区块目标评选
6.2.1 评选原则
6.2.2 评选结果
6.3 综合评价
6.4 井位目标建议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表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低孔低渗低压气藏开发模式研究[D]. 易小燕.成都理工大学2010
- [2].中坝气田雷三气藏水体活动规律研究[D]. 文士豪.西南石油学院2005
- [3].异常高压整装气藏水浸动态分析方法改进与应用研究[D]. 百宗虎.西南石油大学2012
- [4].Y气藏降压开采采收率研究[D]. 胡科.西南石油大学2014
- [5].M气田主力气藏出水分析及治水对策研究[D]. 姚园.西南石油大学2015
- [6].多层疏松砂岩气藏出水机理及治水策略研究[D]. 陈啸博.西南石油大学2015
- [7].致密低压气藏单井合采接替物理模拟及地质影响因素分析[D]. 杨鹏.成都理工大学2011
- [8].四川盆地典型碳酸盐岩气藏储量评价方法研究[D]. 李大凯.西南石油大学2016
- [9].二区复合气藏不稳定渗流特征及其应用[D]. 姚长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10].裂缝孔洞型底水气藏合理开发技术研究[D]. 陈小刚.重庆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川中西北部香溪群地质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选择[D]. 李俊良.西南石油大学2005
- [2].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埋藏史恢复及重点构造气水分布控制因素探讨[D]. 尹晓贺.西南石油大学2006
- [3].川中充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D]. 李知维.西南石油大学2006
- [4].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四段砂岩储层研究[D]. 陈辉.西南石油大学2006
- [5].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气藏地质特征及动态分析[D]. 龚宁.西南石油大学2006
- [6].磨溪气田雷-1气藏水平井地质目标研究及效果评价[D]. 陈学忠.西南石油大学2006
- [7].荷包场区块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储层研究[D]. 卢正东.西南石油大学2006
- [8].川东南梁董庙构造带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D]. 陈昌.西南石油大学2006
- [9].川中地区磨溪构造嘉陵江组嘉二段储层特征研究[D]. 邓刚.西南石油大学2006
- [10].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段储层特征研究[D]. 孙红杰.成都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