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论述汉韩亲属称谓语的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说明亲属称谓语的概念及系统。亲属称谓语是指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人在特定的家庭或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的身份(包括辈分)、地位、性别等并反映人们的家族关系的称谓名称。本文对亲属称谓的面称、背称和亲属关系的发生方式血缘、姻亲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指出亲属关系包括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外亲和姻亲。本论部分:首先,就汉韩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本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即汉韩亲属称谓系统之血亲与姻亲在面称和背称上的共性和特性进行对比。共性方面:第一,二者都具有体系的严密性与复杂性。第二,二者称谓总量都比较多。第三,格局上的共性:父方亲属关系有多少称谓,母方亲属关系相应地就有多少称谓,整个亲属称谓体系呈现出二元对称的格局。特性方面:第一,韩语更加重视区分性别因素。第二,韩语更加重视区分长幼。第三,韩语重男轻女的倾向更加明显。也就是说韩语语言系统中敬语成分十分发达,而汉语表敬的方式则较少,即使在亲属称谓语上也是如此。其次,论述汉韩亲属称谓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作为友好之邦两国交流密切,而且无论是在伦理道德观念,还是在社会风俗、民族习惯等方面,中国文化对韩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使得两国在文化上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这一特点使两国在亲属称谓语上所具有的共性远多于个性。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局限与困难。亲属称谓语在语言中具有普遍特征,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语言中的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利于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翻译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03)
- [2].亲属称谓语泛化在人际交往中应用的社会心理探索[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1)
- [3].亲属称谓语隐喻研究——以“母”隐喻为例[J]. 海外英语 2017(03)
- [4].《齐东野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5].汉英亲属称谓语比较与翻译策略探讨[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2)
- [6].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J]. 内江科技 2015(03)
- [7].从英韩文化角度探讨英韩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原因[J]. 章回小说 2018(35)
- [8].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研究[J]. 北方文学 2019(11)
- [9].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其文化底蕴的传译[J]. 百科知识 2019(33)
- [10].从文化角度浅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6)
- [11].浅析亲属称谓语泛化和俗文化称谓语中的文化内涵[J]. 学语文 2014(01)
- [12].大荔方言亲属称谓语的演变[J]. 语文学刊 2012(15)
- [13].亲属称谓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深层文化含义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6)
- [14].浑沌学理论分析汉英亲属称谓语[J]. 北方文学 2017(14)
- [15].女性亲属称谓语泛化特点初探[J]. 青年文学家 2016(11)
- [16].汉维语中的拟亲属称谓语[J]. 知识文库 2016(10)
- [1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功能[J]. 唐山文学 2016(04)
- [18].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J]. 校园英语 2016(27)
- [19].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异同与翻译对策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5)
- [20].亲属称谓语在网络上的泛化[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35)
- [21].基于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下日英亲属称谓语对照研究——以礼貌现象与亲疏关系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22].新兴网络拟亲属称谓语“X叔”[J]. 怀化学院学报 2020(02)
- [23].亲属称谓社会化隐含的文化内涵[J]. 品位经典 2020(09)
- [24].从家庭结构的简单化看亲属称谓语的变化[J]. 语文学刊 2009(09)
- [25].东干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透视[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6(05)
- [26].语境顺应理论视角下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翻译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10)
- [27].中韩亲属称谓语对照研究[J]. 内江科技 2014(05)
- [28].浅析汉缅英亲属称谓语构成系统[J]. 保山学院学报 2014(03)
- [29].庆阳方言从他亲属称谓语探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12(01)
- [30].英汉亲属称谓语中语言性别歧视比较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