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式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的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式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的研究

论文摘要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超家族。GPCR的细胞内信号主要由G蛋白介导。激动剂反复刺激能启动受体负反馈调控机制,使受体对激动剂的反应性下降,即发生受体的脱敏。激动剂诱导的GPCR的磷酸化和内吞是GPCR介导信号的负调控的主要机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是催化激动剂诱导的GPCR磷酸化以及启动受体脱敏的关键激酶,GRK的亚细胞分布和功能的改变显著影响了GPCR的功能。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另一类跨膜受体家族,参与了很多细胞功能的调节。最近的研究发现GRK2也参与了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的调节。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的一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可以诱导GRK2和EGFR形成复合物。本研究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以EGFR和阿片受体为模型探索了受体酪氨酸激酶对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1)EGF(100ng/ml)预处理20分钟促进了6阿片受体(DOR)的特异性激动剂DPDPE诱导的DOR的内吞,DOR羧基末端三个主要的GRK2磷酸化位点突变为丙氨酸的突变体(M4/5/6)也可以进行DPDPE依赖的内吞,但是EGF预处理不能促进DPDPE诱导的M4/5/6的内吞。这一结果提示GRK2催化的DOR的磷酸化在EGF预处理导致的DPDPE依赖的DOR的内吞增加中是必需的。2)EGF刺激诱导了GRK2的膜转位并且和EGFR形成复合物。我们构建了GRK2的缺失突变体,发现GRK2主要通过它的催化域和EGFR结合。3)进一步的实验发现EGF刺激诱导了GRK2的酪氨酸磷酸化,我们通过点突变GRK2上的酪氨酸位点发现EGF诱导的GRK2的酪氨酸磷酸化主要发生在GRK2氨基端的13,86,92酪氨酸上。并且这一过程不需要EGFR下游的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Src的参与,提示GRK2的磷酸化是EGFR直接催化的结果。4)体外结合实验和体外激酶实验证明GRK2可以和EGFR直接相互作用,在体外EGFR可以催化磷酸化GRK2。同时在细胞内过表达GRK2的催化域肽段(GRK2-CD)竞争GRK2和EGFR的结合,显著抑制了EGF诱导的GRK2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一结果提示在体内激活的EGFR催化磷酸化GRK2氨基端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EGFR和GRK2催化域的结合对于EGFR介导的GRK2的酪氨酸磷酸化是必需的。5)EGFR介导的GRK2的酪氨酸磷酸化增强了GRK2的激酶活性:在过表达EGFR、DOR和GRK2的HEK293细胞内,EGF刺激增强了DOR的基础磷酸化水平;而在过表达酪氨酸位点突变的GRK2的细胞内,EGF诱导的DOR的磷酸化则被明显削弱了。6)我们进一步研究了EGF刺激对其它G蛋白偶联受体的影响,我们检测了μ阿片受体(MOR)在EGF刺激后的内吞情况,我们发现EGF刺激诱导了野生型MOR的内吞,而MOR磷酸化位点缺失的突变体MOR363/370/375A不能被EGF诱导发生内吞,干扰GRK2的蛋白水平明显抑制了EGF诱导的MOR的内吞。这一结果提示GRK2也介导了EGF诱导的MOR的内吞。我们首次发现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吞。EGF预处理增加了DPDPE诱导的6阿片受体的内吞,我们通过体外和体内的实验证明这一过程是通过EGFR介导的GRK2的酪氨酸磷酸化和激活而实现的,并且首次发现并证明GRK2是EGFR的底物。我们进一步证明EGFR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作用不仅仅局限于6阿片受体,EGFR也可以调节μ阿片受体的内吞,并且这一过程是GRK2介导的。提示EGFR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同时GRK2可能是受体酪氨酸激酶调节GPCR信号通路的关键中介分子。阿片受体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阿片类药物与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阿片受体在很多肿瘤细胞内都有表达,并且肿瘤细胞膜表面阿片受体的表达量和肿瘤的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很多肿瘤细胞都伴有EGFR的过表达或持续激活。EGFR对阿片受体的反式调节可能在肿瘤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文目录

  • 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和图注
  • 综述
  • 发表文章
  • 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意识设计中的偶联性研究与解析[J]. 大众文艺 2013(22)
    • [2].影响磁珠共价偶联效率的因素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07)
    • [3].抗癌药研发的新策略:纳米靶向的高分子偶联抗癌症干细胞药物[J]. 山东化工 2015(01)
    • [4].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致病作用[J]. 中国循环杂志 2014(04)
    • [5].简述量子点与抗体的偶联方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05)
    • [6].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及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12(04)
    • [7].不同偶联方式的水溶性多糖高分子前药的应用[J]. 齐鲁药事 2010(12)
    • [8].不同偶联率绿原酸全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20)
    • [9].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与癌症的关系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11)
    • [10].偶联时间对玄武岩纤维树脂混凝土强度的影响[J]. 非金属矿 2016(03)
    • [11].量子点抗体偶联研究进展[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2].脂筏在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中的调控作用[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18)
    • [13].有机硅金属试剂在碳硅交叉偶联应用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19(11)
    • [14].抗体偶联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前评价专家共识[J]. 中国药事 2018(07)
    • [15].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在雌激素相关肿瘤发生中的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4(08)
    • [16].亲和层析介质上蛋白质偶联位点的控制方法[J]. 过程工程学报 2012(02)
    • [17].抗体偶联药物的有关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1(04)
    • [18].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脱偶联与氧化应激[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2)
    • [19].G蛋白偶联受体5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6(07)
    • [20].多肽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14(09)
    • [21].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活性调控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03)
    • [22].铜(Ⅰ)催化丙炔酸、仲胺、醛和甲醛一锅法交叉偶联构建非对称1,4-二氨基丁炔[J]. 有机化学 2020(05)
    • [23].S—H键和N—H键交叉偶联放氢制备亚磺酰胺[J]. 化学学报 2019(09)
    • [24].骨形成与血管生成偶联机制[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04)
    • [25].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G蛋白偶联受体40激动剂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15(01)
    • [26].大肠杆菌Ⅱ型丙酮酸激酶的纯化分析及其作为偶联酶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05)
    • [27].果蝇来源的GPCR Methuselah 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通路研究[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1(08)
    • [28].基于点击化学的琼脂糖微球上溶菌酶定点偶联方法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16(01)
    • [29].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J]. 中国基础科学 2015(03)
    • [30].身体哨兵就是你的G蛋白偶联受体[J].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12(12)

    标签:;  ;  ;  ;  ;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式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