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系统阐述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NBPP)疾病特点、认识状况,进一步探索NBPP的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试图建立NBPP防治系统理论。方法通过苏州大学图书馆库检索2003年1月1日2007年9月30日间中、英文文献,对文献进行系统复习;采集102例NBPP病例资料和2937例新生儿资料,应用SAS 8.1统计软件,两组资料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χ2-test,进一步分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模型,所有分析为双侧检验,置信水平α=0.05;根据102例NBPP病例资料和文献确定新生儿状况监控软件录入项目,编写新生儿状况监控系统编制说明和需求规格说明。结果1.目前对NBPP认识尚有不明和争议,提出统一命名倡议为: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neonatal brachial plexus palsy(NBPP)。2.根据自然恢复现象对NBPP进行分类,分为以下三类:可自然恢复,部分恢复和不可恢复。3.出生体重≧4 000g、难产、新生儿窒息、手术助产(胎吸、产钳、两种以上助产)是NBPP发生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OR=42.4, 95%CI=19.7-91.3;OR=29.0, 95%CI=13.1-64.5;OR=131.8, 95%CI=52.8- 328.9;OR=18.6, 95%CI=7.4-46.9(胎吸助产)、OR=16.9, 95%CI=4.9-58.9(产钳助产)、OR=151.7, 95%CI=73.2-207.2(两种以上助产)。4. NBPP发生机制的假设: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约18周以后至娩出期间,由于在子宫内适应不良(如手臂位置不适等),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因内力(子宫收缩力、母亲用力)和/或外力(助产力、经过产道的摩擦力、剖腹产中从宫内取胎阻力等)作用,使颈肩分离或腋部展开过度,导致胎儿/新生儿一侧或双侧臂丛牵拉性损伤。5. NBPP的危险等级由最危险至安全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即NBPP预警分级。6. NBPP预警机制:预警等级为Ⅰ级,由临床中心直接进行随访,排除或确定是否罹患NBPP;预警等级为Ⅱ级,由各监控点进行随访,如初步诊断为NBPP,则报告至临床中心,由临床中心提供进一步治疗措施;如排除,则解除预警;预警等级为Ⅲ级和Ⅳ级,原则上认为罹患NBPP的危险程度低,但仍然不能排除发生NBPP的可能性,此类情况主要由儿科医生或家长,承担起随访任务,如果发现婴儿双臂活动不对称等异常情况,即应引起重视,有必要向临床中心报告,以进一步确诊或排除诊断。7.提出了完整的NBPP防治系统:机构设置、主要管理条例、新生儿状况监控软件和系统、设置区域范围、预警机制等,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一旦实施,将给NBPP防治和研究工作带来重大突破,甚至可以为许多疾病,包括其他新生儿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契机。结论1.科学、规范的命名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NBPP,有利于解除产科工作者的思想束缚,推动NBPP防治和研究。2.新生儿窒息与难产、出生体重≧4 000g、手术助产一样是NBPP发生的高危因素(OR=131.8, 95%CI=52.8-328.9)。3.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NBPP防治工作,新生儿状况(暨NBPP)监控软件是NBPP防治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4.可以以5 00010 000万人口的区域,即省域为单位设计并建立NBPP防治系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论文; 危险因素论文; 发生机制论文; 应用软件论文; 防治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