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与豫剧旦角演唱的借鉴与吸收

论民族声乐与豫剧旦角演唱的借鉴与吸收

论文摘要

按照戏曲界的行话,“唱”亦称“唱功”,居戏曲“四功”之首。“唱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戏曲演员立足于舞台的基本前提,在戏曲表演体系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豫剧作为“地方戏”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几百年来,豫剧艺人一直都特别重视对演唱技巧的钻研、学习和训练,形成了富有剧种特色的演唱观念。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演唱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演唱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在专业豫剧演员中,出现了综合运用大本腔、二本腔和夹本音等用嗓的新趋势,即我们声乐演唱教学中所说的“混合声唱法”。而女性演员的大量涌现,尤其旦角“内八角”在气息、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技术技巧等方面更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种被称作“混合声”(常香玉称作“万应腔”)能把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无坎,形成一个高亢、丰满、浑圆、绚丽的混合声,并且吐字语言自然、亲切,感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演唱的持久性。这种训练有素的声音也正是我们民族声乐长期以来一直所追求的。因此,基于笔者生活在豫剧之乡河南洛阳,浸润于豫剧之海洋,又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民族声乐,因此产生了把豫剧旦角和女声民族唱法互相正确借鉴和吸收的想法,努力找出它们两者之间在气息、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的共性与个性,以求在民族声乐和豫剧的声乐规律上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总结和归纳之尝试。全篇除概述与结语外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是从豫剧的产生入手,以豫剧的社会、人文,背景变化,场所更替等为参项,来描述豫剧演唱的沿革和流变。把豫剧演唱历史分为三个时段,概略地梳理剧种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及豫剧四大流派的发展及融合。第二章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豫剧五大名旦的演唱风格特点和技巧方面做以较详细地论述和总结,并为以下的论述提供有力的论据。第三章是关于豫剧旦角演唱技法本体的研究,首先借用现代科学的发声概念分别对大本腔、二本腔、万应腔等几种豫剧演唱用嗓方法类型进行分析,在旦角的用声、运气、吐字、行腔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第四章通过大量唱段和歌曲的演唱实例来印证笔者在豫剧旦角演唱和民族唱法上在语言、气息、咬字、念白等方面的融合与借鉴。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在咬字吐字、气息共鸣等方面的异与同,并将我在几年学习民族声乐和豫剧旦角演唱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予以总结,积极肯定豫剧旦角演唱对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重大意义,希望能对在民族声乐如何借鉴和吸收地方戏曲的问题上,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豫剧的沿革与流变
  • 第一节 豫剧的历史发展
  • 一、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
  • 二、民国时期至建国时期
  • 第二节 豫剧民俗
  • 一、迎神赛会的祀神戏
  • 二、岁时节令的应节戏
  • 三、还愿祈福的喜庆戏
  • 四、殡葬亡人的丧葬戏
  • 第三节 豫剧的地域流派
  • 一、豫剧两大地域艺术流派的划分及特点
  • 二、豫东调和豫西调的交流融合
  • 第二章 豫剧艺术流派与五大名旦
  • 第一节 豫剧流派的新发展
  • 二、陈派创始人:陈素真
  • 三、崔派创始人:崔兰田
  • 四、马派创始人:马金凤
  • 五、阎派创始人:阎立品
  • 第三章 豫剧旦角的演唱技巧
  • 第一节 用声方法
  • 一、真多假少型混声
  • 二、假多真少型混声
  • 三、真假参半型混声
  • 第二节 用气技巧
  • 一、“沉气”
  • 二、“提气”
  • 三、“弹气”
  • 四、“拖气”和“推气”
  • 五、“偷气”
  • 第三节 吐字技巧
  • 第四节 润腔技巧
  • 一、装饰因素
  • 二、力度因素
  • 三、速度因素
  • 第四章 声乐与豫剧旦角演唱
  • 第一节 “口劲”——咬字与吐字的关系
  • 第二节 字和共鸣的关系
  • 第三节 吞吐、喷口、归韵和收声
  • 一、豫剧和声乐演唱中的吞吐
  • 二、豫剧中的喷口问题
  • 三、归韵和收声
  • 第五章 豫剧“旦角”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谱例
  • 附录二: 学习豫剧的照片资料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论民族声乐与豫剧旦角演唱的借鉴与吸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