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通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表面糜烂,诱发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或引起冠脉血管痉挛,导致心肌供氧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急性心肌梗死更是发病较急,病情较重,致死率较高。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既往和晚近提出的AS发病学说,如血栓形成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剪切应力学说、同型半胱氨酸学说、精氨酸学说、内皮功能紊乱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等都不足以完全解释AS性疾病的发病基础。但血栓形成学说形成时间久,证据充足,仍是大家公认AS发病主要机制,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也得到广泛引用,且效果显著,因此有关血栓形成方面仍值得我们关注。AMI在理化指标上多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由于血小板参与血栓的形成,则心梗患者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参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参数及其功能检测对判断冠心病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冠心病患者中,较对照组一般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都明显增大。在MI恢复期间,MPV升高是引发心衰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MPV持续升高,表明循环中血小板处于代谢活跃状态,应为积极预防AMI再次发生的一种信号。然而,对于加用药物或介入治疗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研究较少,缺乏为用药指导提供依据,特别是在加用中药治疗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面,更是鲜有报道。目的: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天左右治疗过程,观察症状改变及用药情况;统计分析血小板参数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总结各指标变化规律;研究血小板参数在不同中医分型中差异,并分析愈梗通瘀汤在治疗心梗患者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分析血小板参数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为指导AMI患者治疗疗程及注意事项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病房及CCU病房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合格病例33例,观测住院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血小板参数。统计分析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入选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治疗前后MPV、PDW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经治疗前后PLT比较,P<0.05,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尤其是PLTl与PLT3之间,P=0.000<0.01,差异显著。2.按心梗类型分类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2.1 STEMI与NSTEMI两组MPV、PDW、PLT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2气虚、痰浊、血瘀三组之间比较,治疗三组前后两两MPV、PDW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PLT比较,PLT3在气虚组与血瘀组比较时P=0.047<0.05,有统计学差异,血瘀组PLT升高较明显,其余各组各次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按治疗分类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PTCA与N-PTCA两组MPV、PDW、PLT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4按一般情况分类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4.1男女两组MPV、PDW、PLT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4.2高龄与低龄在PLT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MPV方面比较,MPV1比较P=0.015<0.05有统计学差异,MPV2比较P=0.005<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高龄在MPV1及MPV2方面高于低龄;在PDW方面比较,PDW1比较P=0.038<0.05有统计学差异,PDW2比较P=0.023<0.05有统计数差异,高龄在PDW 1及PDW 2方面高于低龄。5按兼患其它疾病分类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5.1 HBP与N-HBP、CI与N-CI两组MPV、PDW、PLT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2 DM与N-DM在PLT之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MPV方面比较,MPV1比较P=0.001<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MPV2比较P=0.001<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DM在MPVl及MPV2方面高于N-DM,MPV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见较前发生显著变化;在PDW方面比较,PDW1比较P=0.007<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DW2比较P=0.045<0.05有统计数差异,PDW3比较P=0.028<0.05,有统计学差异,从在PDW 1、PDW 2及PDW3方面均高于N-DM。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升高,气虚组PDW治疗后减小。2.愈梗通瘀汤在治疗心梗患者时,其对于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在血瘀组要强于气虚组。3.高龄及糖尿病患者本身对血小板参数有影响,经治疗变化明显。4.治疗过程中,前7天血小板参数变化不明显,后7天PLT升高明显,经14天治疗升高尤为明显,且气虚组在经14天治疗后PDW减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6)
-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血小板参数相关性的探讨[J]. 中国校医 2019(11)
- [3].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凝血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J]. 健康之路 2017(07)
- [4].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显示不全的原因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8(20)
- [5].肺癌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J]. 中国校医 2017(05)
- [6].平均血小板体积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53)
- [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临床价值探讨[J]. 重庆医学 2014(32)
- [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检测结果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01)
- [9].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J]. 吉林医学 2010(07)
- [10].血小板参数测定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18)
- [11].恶性肿瘤患者不同病期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22)
- [1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8(03)
- [13].东莞市儿童维生素D缺乏现状及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02)
- [14].肺癌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 2020(05)
- [15].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特征的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04)
- [16].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病人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1)
- [17].血小板参数早期诊断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8)
- [1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02)
- [19].血小板参数变化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发病的影响观察[J]. 淮海医药 2015(02)
- [20].肾病综合征中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33)
- [21].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探索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09)
- [22].肝硬化患者检测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8(05)
- [23].各血小板参数检测联合肺炎严重指数评分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死亡率预测作用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04)
- [24].血小板参数异常作为血常规人工涂片复检警报的意义[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8(05)
- [25].血小板参数联合骨髓涂片对血液疾病检验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87)
- [26].关节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类风湿性相关性探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14)
- [27].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评估价值[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01)
- [28].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05)
- [29].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血小板参数的表达及临床价值[J]. 中医正骨 2012(05)
- [30].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