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

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

论文摘要

没有对经济史开展深入的研究,就不会产生历史唯物主义,更谈不上科学社会主义。倘若缺乏对中国经济史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目的在于总结好历史、立足于现状、着眼于未来,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流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历史规律的视角看,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如同一条江河的源、流,由内在的力量连成一线,正如古人说的,欲知来,鉴诸往;述往事,思来者。我们应以追根溯源的科学态度研究历史,做到古为今用,并进行必要的扬弃和创新。 用经济学方法重新解释经济史的变迁,在西方国家已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经济史丰富而又独特,可迄今为止关于该方面开展的研究却显得单薄,并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从严格意义上讲,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使用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方法讨论中国经济史及国家竞争力变迁的成果不能说没有,甚至有些研究还包含着真知灼见的观点;国外学术界也不时有开展这方面的讨论。但总体来看,这些讨论大都是零散的和简略的,并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也未能触及中国经济史结构与变迁的要害问题。因此,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变化,进而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亟待加强。 同时,在以往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中外经济关系史向来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状况。然而,单纯的贸易状况研究并不能解释这种贸易为什么能够发生和发展?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具有它所显现出来的那些特点?为什么对贸易各方的经济变化会起到非常不同的作用?等等。要解释这些,就必须了解这种贸易赖以出现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把中国和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而且表现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提高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我国也从1978年开始,从制度改革入手,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经历了从忽视制度到重视制度的嬗变。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传统计划经济约束太多、缺乏活力的现实,我国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集中关注于解除管制性约束。至于在解除传统的行政性约束之后,该用怎样的制度安排来约束各类主体的行为,则缺乏重视。结果,改革过程中的制度供给不足,也导致社会经济活动的无序化,商业欺诈、不守信用、任意违约等行为泛滥成灾,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严重。制度的缺位降低了政府效率和企业效率。不正当竞争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更快速提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运行中问题

论文目录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结构安排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制度变迁及文化背景
  • 第一节 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
  • 二、民国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
  •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 第二节 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变迁的特点
  • 一、政府是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创新的主体
  • 二、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与世界历史的融合
  • 第三节 文化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制度变迁
  • 一、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制度变迁的制约
  •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诚信制度的影响
  • 三、中西文化不断融合对中国制度变迁的作用
  • 第二章 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中英经济制度之比较(1765-1840)
  •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与中国同期经济制度之比较
  • 一、制度创新的精神
  • 二、土地制度演变
  • 三、生产组织制度及企业家制度
  • 四、科研体制
  • 五、金融制度
  • 六、法律制度
  • 七、政府宏观调控制度
  • 八、贸易制度
  •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与中国同期的国家竞争力之比较
  • 一、技术竞争力
  • 二、产业竞争力
  • 三、国民经济竞争力
  • 第三章 清朝中晚期变法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1840-1911)
  • 第一节 相似的历史背景
  • 一、外患是两国改革共同的“助产婆”
  • 二、两国改革面临相似的历史任务
  • 第二节 相异的基础和条件
  • 一、改革基础之差异
  • 二、中日文化不同对两国改革影响之差异
  • 三、中日改革时国际环境之差异
  • 第三节 不同的领导者、制度和变革内容
  • 一、中日制度变革的政治领导集团之差异
  • 二、中日中央集权制度之差异
  • 三、中日制度变革内容之差异
  • 第四节 日本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兴起
  • 一、日本明治维新以成功收场
  • 二、日本的兴起
  • 第五节 清朝中晚期变法新政与封建中国的衰落
  • 一、清朝中晚期变法新政以失败告终
  • 二、封建中国的衰落
  • 第四章 民国时期经济制度的探索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1911-1949)
  • 第一节 中国农业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 一、中国农业制度变迁内容
  • 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 第二节 中国工业制度改革与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 一、中国工业制度改革
  •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后期中国工业发展之特征
  •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1949-1978)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背景
  • 一、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格局
  • 二、经济发展水平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期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本框架的确立与国民经济恢复
  • 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 第三节 工业化战略目标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一、工业化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
  • 二、建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确保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 三、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缓慢(1956-1978)
  • 一、50年代末“改进”经济体制尝试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
  • 二、60年代初的“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经济体制变动导致国民经济的崩溃
  • 四、体制僵化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 第五节 评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竞争力之影响
  •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有过辉煌的历程
  • 二、制度变革使国家综合竞争力获得巨大提升
  • 三、工业生产获得巨大增长,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 四、综合国力的提高以粗放式的数量推进为原动力
  • 五、经济发展主要是在计划型和封闭或半封闭经济条件下实现
  • 六、分配制度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 七、合理的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僵化的经济体制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 八、经济制度创新超越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 九、计划经济体制显现内在缺陷,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 第六章 中国的渐进改革与前苏联的激进改革之比较(1978-1992)
  • 第一节 改革的经济政治背景与目标之比较
  • 一、改革的经济背景
  • 二、对待改革的政治保证态度之差异
  • 三、改革目标之差异
  • 第二节 前苏联“激进式”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 一、经济体制推行“激进式”改革模式的特征
  • 二、推行“激进式”改革战略之评析
  • 三、“激进式”改革削弱前苏联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 第三节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 一、“渐进式”改革新策略及其特征
  • 二、“渐进式”改革战略之评析
  • 三、“渐进式”改革提升了中国国家综合竞争力
  • 第四节 前苏联和中国两种改革结果之评析
  •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92-2049)
  •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国际环境
  • 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
  • 三、高新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四、技术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 五、国际经济制度更趋一体化、规范化
  •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 一、21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 第三节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变革探索
  • 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四、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制度
  • 五、构建实现信息强国的新制度体系
  • 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
  • 七、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国际贸易与文化认同的结合途径[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02)
    • [2].国内[J]. 时事(时事报告初中生版) 2017(01)
    • [3].高端科教人才成中国国家竞争力短板[J]. 妇女生活 2011(03)
    • [4].大数据中心将成为国家竞争力新内涵[J].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0(05)
    • [5].唐元:以标准化手段提升国家竞争力[J]. 中国标准化 2016(14)
    • [6].埃及的问题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J]. 求知 2012(03)
    • [7].加强企业自主创新[J]. 企业文明 2012(05)
    • [8].国家竞争力之辩论[J]. 经济研究参考 2010(38)
    • [9].阿联酋和卡塔尔居中东国家竞争力前列[J]. 西亚非洲 2008(07)
    • [10].首尔半导体荣获韩国国家竞争力贡献奖[J]. 电子技术应用 2011(08)
    • [11].宏观[J]. 装备制造 2010(11)
    • [12].韩国国家竞争力被中国赶超[J]. 世界教育信息 2008(02)
    • [13].创业一线观潮[J]. 瞭望 2008(11)
    • [14].创新设计: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J]. 紫光阁 2015(11)
    • [15].浅析《国家竞争优势》对我国国家竞争力提高的启示[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09)
    • [16].两宋“积贫”、“积弱”辨析——从国家战略和国家竞争力角度[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7].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J]. 群众 2017(04)
    • [18].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J]. 中国国情国力 2008(07)
    • [19].美国实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J]. 科普研究 2014(05)
    • [20].产教融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坚实支撑[J]. 新教育 2018(10)
    • [21].浅论我国跨国银行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关系[J]. 今日财富 2018(10)
    • [22].名刊要览[J]. 中国新闻周刊 2008(06)
    • [23].基于500强的中国企业国家竞争力现状及发展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9(03)
    • [24].美国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J]. 创新 2008(02)
    • [25].《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出版[J]. 技术经济 2016(01)
    • [26].初探反竞争力[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08)
    • [27].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国家竞争力位居全球第17位[J]. 建筑机械 2010(21)
    • [28].创新、增长和平等:智利国家竞争力分析与展望[J]. 拉丁美洲研究 2008(05)
    • [29].创新是一种非线性生态系统[J]. 世界科学 2008(11)
    • [30].现代国家竞争力的生成机理——基于与传统国家相比较的政治学分析[J]. 江汉论坛 2019(06)

    标签:;  ;  ;  

    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