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华煤的结渣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贺,刘建忠,陈建,王建斌,王明霞[1](2022)在《几种典型固废与神华煤掺烧的结渣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三种典型工业有机固废和神华煤掺烧在实验室气氛炉中燃烧形成的混合灰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表观形貌分析、熔融性温度分析、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耦合X射线能谱分析(SEM+EDS)研究了在空气氛围下固废与煤耦合燃料的结渣特性和结渣机理。结果表明,与原煤灰相比,活性炭和药渣显着降低了混合灰的熔点,促进结渣;树脂提高了混合灰的熔点,不易渣化熔融。添加活性炭和药渣后,混合灰中产生了较多的霞石、钠/钾长石类等低熔点物质,容易结合成含钠钾硅酸盐的低温共熔体,并抑制了莫来石的生成。药渣中含有大量的磷酸铝、磷酸铁钙等含磷矿物质,易与含钙矿物质和赤铁矿形成无定形玻璃相的低温共熔体,相同条件下,添加药渣的结渣现象比活性炭更严重。添加树脂后的混合灰中生成了大量的莫来石等高熔点物质,与氧化铝、石英共同建构灰的"骨架",保持较好的抗渣化特性。总体来讲,神华煤中掺烧20%的该树脂是可行的,针对活性炭,混烧比例不宜高于10%,而药渣则以低于5%为宜。
张佳凯[2](2020)在《煤与生物质积灰结渣防沾污特性研究与低温硫酸氢铵积灰特性及其消除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站锅炉作为火力电站的三大主设备之一,它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保证我国的电力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积灰结渣问题严重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锅炉的经济效益。随着生物质掺烧的推广应用,积灰结渣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涂层技术相对于其他控制灰沉积的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兼顾防腐蚀和控制灰沉积两方面,并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另外,硫酸氢铵(ABS)积灰严重影响了尾部受热面的稳定运行以及换热效率。为了探究涂层对灰沉积特性的影响,本文利用在线测量技术、中试一维炉积灰结渣试验台、X射线衍射分析仪、电子扫描显微镜和能量色散荧光分析仪对涂层抑制灰沉积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分析了涂层对灰沉积厚度、初始层形成速率、相对热流密度的影响。此外,为了研究硫酸氢铵积灰特性,自主开发了竖式炉积灰系统。本文利用该系统模拟了低温换热面上的硫酸氢铵积灰生长过程,并深入研究了硫酸氢铵积灰的消除机理。以下为主要的研究工作:首先,利用中试规模的一维炉试验系统研究了陶瓷涂层对纯烧烟煤条件下的积灰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陶瓷涂层有效地抑制了积灰,同时增强了探针的换热效率。陶瓷涂层可以影响碱金属化合物在探针表面的沉积,从而影响灰渣的黏附力以及灰熔点。第二,利用中试规模的一维炉试验系统研究了Ni涂层对神华煤结渣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i涂层对灰渣初始层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Ni涂层可以影响碱金属化合物在探针表面的沉积,同时Ni涂层也可以防止探针中的Fe元素与灰渣进行反应,从而减少了灰渣中的Fe元素含量,而碱金属元素和Fe元素对灰渣的初始层和灰渣的熔融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最终Ni涂层达到了减缓炉内结渣的效果。第三,利用中试规模的一维炉试验系统研究了Cr涂层对烟煤与木屑掺烧条件下的积灰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r涂层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烟煤与木屑掺烧过程中的积灰。Cr涂层可以有效减小灰渣与探针表面之间的黏附力,从而使得Cr涂层工况下的积灰容易被吹扫掉且掉渣频率高于无涂层工况。第四,利用中试规模的一维炉试验系统研究了Ni涂层对神华煤与玉米秸秆掺烧条件下的结渣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i涂层可以有效地减小灰渣与探针之间的黏附力,从而使得Ni涂层工况出现有规律性的掉渣。Ni涂层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渣初始层的形成速率。Ni涂层可以影响初始层中的碱金属化合物的沉积量。同时Ni涂层也可以防止探针中的Fe元素与灰渣进行反应,从而减少了灰渣中的Fe元素含量。第五,利用在线测量技术在竖式炉积灰系统中研究了硫酸氢铵的积灰特性,获得了积灰厚度、相对热流密度以及积灰的有效导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烟气温度的升高可以有效抑制ABS积灰的生长,同时ABS掺混比例的增加可以促进ABS积灰的生长。ABS能使灰颗粒发生团聚,形成致密的微观结构,从而促进ABS积灰的生长,提高积灰的有效导热系数,增强积灰的强度。第六,利用在线测量技术在竖式炉中研究了换热面温度对硫酸氢铵积灰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探针表面的温度与积灰稳定厚度呈负相关,提高探针表面温度可以有效地抑制ABS积灰的生长。ABS作为液相物质可以强烈地影响积灰的微观结构。ABS通过在积灰中构建液桥和团聚体对积灰的生长行为产生影响。第七,利用在线测量技术在竖式炉积灰系统中研究了两种添加剂(Na2CO3/NaHCO3)对硫酸氢铵积灰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都可以减缓ABS积灰的生长速率。两种添加剂对ABS积灰的抑制作用都随着它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两种添加剂在相同的摩尔比下,Na2CO3对ABS积灰的抑制作用大于NaHCO3。ABS积灰的有效导热系数随添加剂的加入而减小,且随添加剂用量的增加而进一步减小。最后,利用在线测量技术在竖式炉积灰系统中研究了两种添加剂(Na2SO3/NaHSO3)对硫酸氢铵积灰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a2SO3和NaHSO3都能抑制ABS积灰的生长。添加剂的加入能降低积灰中的ABS含量,从而缓解了积灰颗粒的团聚现象,使得积灰结构变得疏松,最终抑制了ABS积灰的生长。
李晨源[3](2020)在《330MW锅炉燃用神华煤防结渣优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燃煤锅炉的结渣问题一直影响着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且会引发很多问题。结渣不仅会影响锅炉机组的正常运行,而且由于清渣而被迫停炉,对电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对锅炉结渣引起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锅炉结渣的发生。本文以某电厂330MW机组2号锅炉掺烧高比例低灰熔点神华煤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结渣问题为研究对象,寻找缓解该锅炉结渣的方法。首先,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针对燃煤锅炉结渣的机理及影响结渣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煤结渣的预测方法,并运用多种预测结渣的方法重点对神华煤的结渣性展开详细研究,得出神华煤具有严重结渣倾向性的特点。然后,结合该电厂2号锅炉设备的基本情况,从燃用煤种、锅炉设计特性参数、燃烧系统、一、二次风射流、吹灰系统、炉内气氛、烟气残余旋转等方面,对当前锅炉的结渣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并运用模拟软件Fluent对2号锅炉的切圆调整进行了数值模拟,确定了切圆改造的大小,鉴于以上分析总结出了将原有的双切圆燃烧系统改为燃用结渣煤种常用的一、二次风大小切圆“风包粉”设计的燃烧系统改造方案以及合理增加炉内吹灰器数量及强化吹灰的吹灰系统改造方案。并对改造后的2号锅炉开展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研究,充分了解炉内冷态时的空气动力状况,进而反映锅炉热态时的运行状况,总体上试验研究结果较为理想,从而验证了燃烧系统改造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针对2号锅炉进行了改造后热态燃烧调整和神华煤掺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造调整后的锅炉对掺烧高比例神华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锅炉结渣情况得到了缓解,锅炉效率略有提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总结出了最佳的吹灰方案和运行优化建议,从而保证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本文通过对锅炉掺烧神华煤防结渣的研究,得到了一些锅炉燃烧器切圆改造和吹灰系统改造的经验和结论,将对类似的锅炉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炜晨[4](2018)在《煤与生物质掺烧过程积灰结渣特性及灰烧结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化石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料的应用是改善这一现状的合适途径。大量实际运行经验及研究证明在燃煤电站中直接掺烧生物质是低成本、低风险、前景好的利用方法,然而灰沉积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物质掺烧的推广,因此开展煤与生物质掺烧灰沉积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一方面对煤与生物质掺混灰的烧结熔融特性开展实验室研究,基于烧结探针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灰块形态收缩参数,结合XRD,SEM-EDS等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及掺混比例的影响;另一方面在300KW一维炉中开展煤与生物质掺烧的中试试验,利用灰沉积探针、CCD监视系统和温度采集装置实现灰渣厚度及热流密度的在线测量,对灰渣的微观结构及矿物质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典型生物质对不同灰熔点煤的积灰结渣的影响。以下为具体的研究内容:首先,利用卧式炉烧结系统对准东褐煤与六种生物质掺混灰的烧结熔融特性开展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掺混玉米秸秆灰与稻壳灰促进了碱金属矿物质和Ca-Si-Al-O系低熔共晶体的形成,从而促进了煤灰的烧结熔融;而木屑灰、瓜子壳灰、松子壳灰和核桃壳灰起到抑制作用,其中木屑灰的影响最为显着,其富含的钙基矿物质倾向于与煤灰中的硅铝酸盐类矿物质反应促进高熔点的钙铝黄长石的形成。第二,利用金相显微镜和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准东煤与玉米秸秆灰掺混烧结过程中气泡的形成特性,获得了气泡数量、面积和孔隙率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低比例的生物质灰影响较小,掺混50%玉米秸秆灰则显着改变灰中矿物质分布,促进气态物质的形成,使得气泡形成时间提前。第三,研究玉米秸秆灰和木屑灰分别与不同熔点煤灰掺混的烧结熔融特性。玉米秸秆灰对两种煤灰的烧结熔融都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掺混比例增大促进作用更为显着,原因是生物质灰与煤灰之间的反应抑制了高熔点物质的形成。掺混高比例木屑灰促进了高熔点山西煤灰的烧结,原因在于抑制了高熔点莫来石的形成;而与低熔点神华煤掺混时,烧结熔融程度下降,高熔点钙铝黄长石的形成是主要原因。第四,在一维炉中开展木屑与山西煤掺烧的灰沉积实验,考察了木屑掺烧比例和炉膛温度对积灰结渣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木屑的灰分较低,掺烧木屑能够显着加剧高熔点煤的积灰结渣现象,灰渣厚度随着掺烧比例提高而增大,木屑中高含量的钙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减少了高熔点莫来石的生成,另一方面促进灰渣中钙基硫酸盐类矿物质的形成,并进一步分解形成低熔点物质。掺烧10%木屑时,较低炉膛温度下发生了频繁的掉渣现象,而较高的炉膛温度会加剧积灰结渣,掉渣现象消失。第五,为了验证钙元素在木屑促进高熔点烟煤灰沉积中发挥的作用,研究氧化钙添加剂对山西大同煤积灰结渣的影响,实验中监测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氧化钙添加剂显着加剧了煤的灰沉积行为,并降低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说明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促进了钙基硫酸盐类型的积灰结渣。最后,研究木屑和玉米秸秆与神华煤掺烧的积灰结渣特性。掺烧玉米秸秆能够显着加剧结渣倾向,导致严重的传热恶化,并减小飞灰颗粒的平均粒径。掺烧木屑则抑制了结渣,比例提高到10%后没有产生成型的灰渣,飞灰颗粒粒径增大。不同工况飞灰的矿物质分布差异很小,说明掺烧生物质主要通过挥发性物质影响结渣。
吴海波,王鹏,柳朝晖,廖海燕[5](2016)在《神华煤富氧燃烧的结渣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马弗炉、管式炉、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3种试验台在空气和富氧典型工况情况下产生的灰样进行灰熔点、XRD(X射线衍射分析)、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等多种测试,得到了富氧燃烧条件下神华煤结渣特性。与空气燃烧相比,富氧燃烧气氛对神华煤灰灰熔点影响不大;高氧浓度下灰熔点温度较低氧浓度下稍高;富氧气氛下结渣倾向明显比空气气氛下要高。但由于气氛的改变使得其中矿物质的赋存形态发生了改变。采用常用粘度和结渣指数预测不同气氛下神华煤结渣趋势,结果表明:空气条件下煤灰中Ca主要以CaO的形式存在,而富氧燃烧条件下产物中存在一定量CaCO3。CaCO3易黏结在一起,并会促进低灰熔点钙黄长石、钙长石的生成,从而加重结渣情况。
何骏鹏,林晓巍,陈鸿伟[6](2014)在《布尔台煤与典型烟煤掺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利用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维试验炉和着火试验炉,对布尔台煤与大同煤、准格尔煤、神华煤、平朔煤、兖州煤5种典型烟煤进行掺烧试验研究,分析布尔台煤与其他煤掺烧时的燃烧和结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布尔台煤与神华煤的燃烧和结渣特性极其相似;在与低结渣倾向的煤种掺烧时,布尔台煤的结渣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孙亦鹏,程亮,于洋,张清峰[7](2013)在《改烧神华煤对制粉系统及锅炉运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天津大港发电厂2号锅炉为对象开展了改烧、掺烧神华煤的试验研究,重点对试验中制粉系统参数如煤粉细度、磨煤机组合方式和磨煤机出口温度的调整和锅炉运行参数如一二次风和氧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粉细度R90在30%左右、选择下层的磨煤机组合方式和磨煤机出口温度设定为73℃可以保证锅炉及制粉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锅炉合理的运行氧量应该为3.0±0.2%,但锅炉磨煤机风量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及二次风门开度、燃烧器摆角的一致性需要进行优化改造,以解决锅炉排烟温度较高和再热器受热面壁温不均的问题;加强对炉底漏风的监测和控制。
武振新[8](2014)在《新煤种条件下的锅炉炉膛设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煤质特性(以神华煤为主)对锅炉燃烧性能的影响,对四角切圆锅炉的炉膛设计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某些关键尺寸和参数的计算方法及选取原则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投运的锅炉机组进行广泛的调研及搜集大量锅炉资料,以锅炉的设计角度从炉膛的几何结构尺寸及关键热力特征参数的选取方面分析了神华煤锅炉与其他典型煤种锅炉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了设计煤种为神华煤的锅炉在这方面的设计特性及一些重要参数的选取原则和趋势,并给出了目前300MW、600MW神华煤锅炉炉膛设计参数的推荐值;在燃烧器的选择及布置方面,总结了广泛应用于四角切圆神华煤锅炉的空气分级低NOX燃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同时对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利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比分析了某国产300MW切向燃煤锅炉改烧神华煤前后的炉内温度场和组分场的异同,并对改烧后一次风偏转贴壁严重、屏底及炉膛出口烟温偏高等问题进行了一次风速优化调整,最终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通过改变最上层一次风中心线到屏底距离和最下层一次风中心线到冷灰斗转角距离等参数研究了特定炉膛结构尺寸变化对热力特征参数和锅炉燃烧过程的影响。
武振新,张清峰,赵振宁,吕伟为,陈鸿伟[9](2013)在《电站锅炉燃用神华煤的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前神华煤因其多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动力发电,但电站锅炉在燃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机组的安全运行。本文从神华煤的煤质特性出发,总结出电站锅炉燃用神华煤的优缺点,并从锅炉设计和运行两方面给出了受热面防结渣、制粉系统防爆等安全燃用神华煤的措施,对设计和运行人员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任锐,姚伟[10](2012)在《神华煤结渣特性判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2个电厂的燃烧神华煤或以神华煤为主混煤的锅炉运行情况进行调研,以及对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TPRI)一维火焰炉结渣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容量煤粉锅炉燃用神华煤结渣特性判别的Sc法和Stba法,其中Sc法判别性良好,而Stba法有一定实用性。
二、神华煤的结渣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华煤的结渣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典型固废与神华煤掺烧的结渣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原料煤 |
1.1.2 固体废物 |
1.2 实验系统与过程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熔融性温度分析 |
2.2 表观形貌分析 |
2.2.1 燃烧温度对结渣倾向的影响 |
2.2.2 不同固废及掺烧比例对结渣倾向的影响 |
2.3 XRD分析 |
2.4 SEM-EDS分析结果 |
3 结论 |
(2)煤与生物质积灰结渣防沾污特性研究与低温硫酸氢铵积灰特性及其消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灰沉积的控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2.1 优化吹灰技术 |
1.2.2 燃料预处理 |
1.2.3 添加剂法 |
1.2.4 掺烧法 |
1.2.5 涂层技术 |
1.3 低温硫酸氢铵(ABS)积灰的形成机理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硫酸氢铵的形成机理 |
1.3.2 硫酸氢铵积灰危害 |
1.3.3 硫酸氢铵积灰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系统以及试验方法介绍 |
2.1 引言 |
2.2 中试一维炉积灰结渣系统介绍 |
2.2.1 送风系统 |
2.2.2 给料系统 |
2.2.3 燃烧器系统 |
2.2.4 炉膛本体 |
2.2.5 CCD图像采集系统 |
2.2.6 油冷探针系统 |
2.2.7 温度采集系统 |
2.3 竖式炉积灰系统介绍 |
2.3.1 热风机 |
2.3.2 给灰系统 |
2.3.3 添加剂喷射系统 |
2.3.4 竖式炉 |
第3章 陶瓷涂层对烟煤积灰特性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法和流程 |
3.2.1 试验准备及煤样分析 |
3.2.2 试验流程及图像处理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陶瓷涂层对积灰形貌特征的影响 |
3.3.2 陶瓷涂层对积灰生长的影响 |
3.3.3 陶瓷涂层对探针传热的影响 |
3.3.4 积灰的矿物成分分布 |
3.3.5 积灰的微观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镍涂层对神华煤的结渣特性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4.3.1 Ni涂层对结渣形貌特征的影响 |
4.3.2 Ni涂层对结渣生长的影响 |
4.3.3 Ni涂层对探针传热的影响 |
4.3.4 灰渣初始层的矿物成分分布 |
4.3.5 灰渣初始层的EDX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铬涂层对煤与生物质掺烧积灰特性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 |
5.2.1 试验准备及燃料分析 |
5.2.2 试验流程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3.1 Cr涂层对积灰生长的影响 |
5.3.2 Cr涂层对探针传热的影响 |
5.3.3 积灰的矿物成分分布 |
5.3.4 积灰的微观结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镍涂层对煤与生物质掺烧结渣特性及结渣初始层形成速率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方法和流程 |
6.2.1 试验流程及燃料分析 |
6.2.2 结渣初始层形成速率的测量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3.1 结渣样品的形貌特征 |
6.3.2 结渣的生长过程 |
6.3.3 相对热流密度分析 |
6.3.4 结渣初始层形成速率 |
6.3.5 灰渣的XRD分析 |
6.3.6 灰渣的SEM-EDX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硫酸氢铵积灰的有效导热系数研究 |
7.1 引言 |
7.2 试验方法和流程 |
7.2.1 试验流程 |
7.2.2 计算原理 |
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3.1 ABS积灰的生长特性 |
7.3.2 相对热流密度 |
7.3.3 ABS积灰的有效导热系数 |
7.3.4 ABS积灰的矿物分布和微观结构分析 |
7.3.5 ABS积灰的强度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换热面温度对硫酸氢铵积灰特性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试验方法和流程 |
8.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8.3.1 ABS积灰的生长特性 |
8.3.2 相对热流密度 |
8.3.3 XRD分析 |
8.3.4 XRF分析 |
8.3.5 SEM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两种添加剂(Na2CO3/Na HCO3)对硫酸氢铵积灰特性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试验方法和流程 |
9.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9.3.1 ABS积灰生长特性 |
9.3.2 相对热流密度 |
9.3.3 ABS积灰的有效导热系数 |
9.3.4 SEM和EDX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两种添加剂(Na2SO3/Na HSO3)对硫酸氢铵积灰特性的影响 |
10.1 引言 |
10.2 试验方法和流程 |
10.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10.3.1 ABS积灰生长特性 |
10.3.2 相对热流密度 |
10.3.3 ABS积灰有效导热系数以及平均热阻 |
10.3.4 SEM-EDX分析结果 |
10.4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1.1 全文总结 |
11.1.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11.1.2 创新点 |
11.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教育经历 |
发表论文 |
项目经历 |
获奖经历 |
(3)330MW锅炉燃用神华煤防结渣优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燃煤锅炉结渣机理及预测方法 |
2.1 燃煤锅炉结渣机理及影响因素 |
2.2 煤结渣的预测方法 |
2.3 神华煤的结渣性研究 |
2.4 防止锅炉结渣的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3 锅炉燃用神华煤结渣原因分析及改造方案 |
3.1 项目简介 |
3.2 锅炉严重结渣问题的分析 |
3.3 切圆调整的数值模拟 |
3.4 锅炉改造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研究 |
4.1 燃烧器喷口及二次风门检查 |
4.2 燃烧器假想切圆及倾角测量 |
4.3 一次风速调平 |
4.4 一次风量标定 |
4.5 二次风门特性试验 |
4.6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 |
4.7 炉膛出口气流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5 锅炉改造后热态试验研究 |
5.1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
5.2 试验煤质 |
5.3 试验过程 |
5.4 热态试验结果分析 |
5.5 运行优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煤与生物质掺烧过程积灰结渣特性及灰烧结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质掺烧现状 |
1.2.1 生物质能源利用形式 |
1.2.2 国内外掺烧现状 |
1.3 积灰结渣机理 |
1.3.1 灰渣的形成过程 |
1.3.2 灰的烧结过程 |
1.3.3 成灰元素 |
1.3.4 灰渣类型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理论模型研究 |
1.4.2 生物质与煤灰烧结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 |
1.4.3 煤与生物质掺烧灰沉积的实验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系统介绍及生物质燃料的基础研究 |
2.1 引言 |
2.2 卧式炉烧结系统介绍 |
2.3 一维炉积灰结渣系统介绍 |
2.4 生物质燃料特性及磨碎特性分析 |
2.4.1 生物质燃料特性 |
2.4.2 生物质磨碎特性 |
2.5 稻壳在煤粉燃烧器中的浓淡分离特性 |
2.5.1 实验系统及浓淡分离评估方法 |
2.5.2 挡块高度的影响 |
2.5.3 给料量的影响 |
第3章 生物质灰与高钠褐煤灰掺混烧结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和流程 |
3.2.1 灰块样品制备 |
3.2.2 实验流程及图像处理方法 |
3.3 纯燃料灰块的实验结果 |
3.3.1 纯燃料灰块烧结熔融的物理特征 |
3.3.2 纯燃料灰块烧结熔融后的元素及矿物成分分布 |
3.4 煤与生物质掺混灰块的实验结果 |
3.4.1 掺混灰块烧结熔融的物理特征 |
3.4.2 掺混灰块烧结熔融后的元素及矿物质分布 |
3.5 碱酸比分析及化学平衡计算 |
3.5.1 碱酸比分析 |
3.5.2 化学平衡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质灰与煤灰掺混烧结过程中气泡形成特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烧结过程中灰块的形态特征 |
4.3.2 烧结过程中的气泡参数分析 |
4.3.3 烧结过程中灰块的矿物成分分析 |
4.3.4 气泡内冷凝物质成分分析 |
4.3.5 化学平衡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物质灰对高/低熔点烟煤灰烧结特性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 |
5.3 生物质灰与高熔点煤灰掺混烧结实验结果 |
5.3.1 灰块烧结后的物理特征 |
5.3.2 灰块烧结后的元素及矿物成分分布 |
5.4 生物质灰与低熔点煤灰掺混烧结实验结果 |
5.4.1 灰块烧结后的物理特征 |
5.4.2 灰块烧结后的元素及矿物成分分布 |
5.5 化学平衡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木屑与高熔点煤掺烧的积灰结渣特性 |
6.1 引言 |
6.2 实验流方法和流程 |
6.2.1 实验流程及燃料分析 |
6.2.2 测量及分析方法 |
6.3 木屑掺烧比例对积灰的影响 |
6.3.1 灰渣的生长过程及物理特征 |
6.3.2 灰渣各层的矿物成分分布 |
6.3.3 飞灰的物理特征与矿物成分分布 |
6.4 炉膛温度对掺烧积灰的影响 |
6.4.1 不同炉膛温度下灰渣的生长过程及物理特征 |
6.4.2 不同炉膛温度下灰渣的矿物成分分布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氧化钙添加剂对高熔点煤积灰结渣特性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 |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7.3.1 灰渣的生长过程 |
7.3.2 氧化钙添加剂对烟气成分的影响 |
7.3.3 氧化钙添加剂对飞灰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木屑与玉米秸秆对低熔点煤结渣的影响研究 |
8.1 引言 |
8.2 实验方法和燃料特性分析 |
8.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8.3.1 灰渣的生长过程 |
8.3.2 热流密度 |
8.3.3 灰渣的矿物质成分分析 |
8.3.4 灰渣的微观结构及元素分布 |
8.3.5 掺烧生物质对飞灰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1.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9.1.2 创新点 |
9.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神华煤富氧燃烧的结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试验装置 |
1.1 马弗炉 |
1.2 管式炉 |
1.3 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系统 |
2 煤质特性及试验工况 |
2.1 煤质特性 |
2.2 试验工况安排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灰熔点分析 |
3.2 XRD分析 |
3.3 XRF分析 |
3.4 SEM分析 |
4 结论 |
(6)布尔台煤与典型烟煤掺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1.1 一维试验炉 |
1.2 着火试验炉 |
1.3 试验煤质成分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着火性能 |
2.2 燃烬特性 |
2.3 结渣特性 |
3 结论 |
(8)新煤种条件下的锅炉炉膛设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第2章 神华煤煤质特性研究 |
2.1 神华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2.1.1 灰分的影响 |
2.1.2 水分的影响 |
2.1.3 挥发分的影响 |
2.1.4 碳、氢、氧的影响 |
2.1.5 氮、硫的影响 |
2.2 神华煤的燃烧特性分析 |
2.2.1 着火和燃烧特性 |
2.2.2 燃尽特性 |
2.3 神华煤的结渣特性分析 |
2.3.1 影响神华煤结渣的因素 |
2.3.2 神华煤的结渣评价 |
2.4 神华煤的优势与不足 |
2.4.1 燃用神华煤的优势 |
2.4.2 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炉膛设计内容研究 |
3.1 锅炉炉膛结构尺寸 |
3.1.1 锅炉炉膛轮廓尺寸 |
3.1.2 炉膛有效容积 |
3.1.3 炉膛截面积 |
3.1.4 燃烧器区域壁面积 |
3.1.5 炉膛宽深比 |
3.2 锅炉炉膛热力特征参数 |
3.2.1 炉膛容积热负荷 qv |
3.2.2 炉膛截面热负荷 qF |
3.2.3 燃烧器区域壁面热负荷 qr |
3.3 燃烧器的选择及布置 |
3.3.1 燃烧器的结构形式 |
3.3.1.1 浓淡分离型燃烧器 |
3.3.1.2 预燃室型燃烧器 |
3.3.1.3 钝体燃烧器 |
3.3.2 燃烧器的布置方式 |
3.3.2.1 传统的切向燃烧直流燃烧器常见的布置形式 |
3.3.2.2 新型的切向燃烧直流燃烧器布置形式 |
3.3.3 燃烧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神华煤锅炉炉膛设计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锅炉炉膛结构尺寸及热力特征参数 |
4.2.1 炉膛容积热负荷 qv |
4.2.2 炉膛截面热负荷 qF |
4.2.3 燃烧器区域壁面热负荷 qr |
4.2.4 炉膛宽深比 |
4.2.5 上排燃烧器中心线至屏底距离 h1 |
4.2.6 下排燃烧器喷嘴中心线距冷灰斗转角距离 h2和冷灰斗倾角 |
4.2.7 神华煤锅炉炉膛结构尺寸和热力特征参数的设计特性和趋势 |
4.3 燃烧器的选择及布置 |
4.3.1 空气分级低 NOX燃烧技术的发展 |
4.3.1.1 纵向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
4.3.1.2 径向空气分级燃烧技术(CFS) |
4.3.1.3 低 NOX切向燃烧系统(LNTFS) |
4.3.1.4 同心正反切圆燃烧系统(SBWL-CFS) |
4.3.1.5 双分段高级复合空气分级低 NOx 燃烧技术 |
4.3.1.6 双尺度低 NOx 燃烧技术 |
4.3.2 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 300MW 锅炉改烧神华煤的数值模拟研究 |
5.1 研究对象简介 |
5.2 数学计算模型及网格划分 |
5.2.1 数学计算模型 |
5.2.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5.2.3 计算工况 |
5.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1 改烧神华煤前后炉内燃烧过程的对比 |
5.3.2 改烧神华煤后一次风速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5.3.3 改烧后上炉膛高度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5.3.4 改烧后下炉膛高度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9)电站锅炉燃用神华煤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神华煤煤质特性 |
1.1 神华煤的燃烧特性 |
1.1.1 影响神华煤燃烧的因素 |
1.1.2 神华煤燃烧特点 |
1.2 神华煤的结渣特性 |
2 燃用神华煤的优缺点 |
2.1 燃用神华煤的优势 |
2.2 燃用神华煤的不足 |
3 安全燃用神华煤的措施 |
3.1 锅炉受热面防结渣 |
3.1.1 设计方面 |
3.1.2 运行方面 |
3.2 制粉系统防爆 |
4 结束语 |
(10)神华煤结渣特性判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神华煤煤质特性 |
2 Sc判别法 |
3 STBA判别法 |
4 结 语 |
四、神华煤的结渣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典型固废与神华煤掺烧的结渣特性[J]. 刘贺,刘建忠,陈建,王建斌,王明霞. 化工进展, 2022(01)
- [2]煤与生物质积灰结渣防沾污特性研究与低温硫酸氢铵积灰特性及其消除机理研究[D]. 张佳凯. 浙江大学, 2020(08)
- [3]330MW锅炉燃用神华煤防结渣优化改造研究[D]. 李晨源.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煤与生物质掺烧过程积灰结渣特性及灰烧结特性的实验研究[D]. 马炜晨. 浙江大学, 2018(01)
- [5]神华煤富氧燃烧的结渣特性研究[J]. 吴海波,王鹏,柳朝晖,廖海燕. 热能动力工程, 2016(04)
- [6]布尔台煤与典型烟煤掺烧试验研究[J]. 何骏鹏,林晓巍,陈鸿伟.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4(09)
- [7]改烧神华煤对制粉系统及锅炉运行的影响[J]. 孙亦鹏,程亮,于洋,张清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S1)
- [8]新煤种条件下的锅炉炉膛设计技术的研究[D]. 武振新.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9]电站锅炉燃用神华煤的安全性分析[J]. 武振新,张清峰,赵振宁,吕伟为,陈鸿伟. 华北电力技术, 2013(11)
- [10]神华煤结渣特性判别研究[J]. 任锐,姚伟. 热力发电,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