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滥用及其治理

民主的滥用及其治理

论文摘要

随着民主政治在我国的发展,民主已经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除了政治领域中的影响,民主这一社会管理制度更多的是被运用到了非政治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同时也对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民主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民主却出现了各种被滥用的现象,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主的主体范围的过度扩大、多数暴政产生、少数人的意见被忽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出现混淆以及个人权利被民主侵害等等几个方面。民主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于民主的理解都存在诸多的误区,从而造成民主在诸多领域中被滥用。因而在使用民主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民主被滥用的现象。民主的泛滥之所以会如此的严重归根到底就是人们对于民主各个方面的诸多错误的理解。首先,人们过度的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从而导致人们错误的认为不管是谁都应当参与到各种民主活动当中,只有所有的人参与其中,民主才是可行的。这使得不具备相应资格的公民也参与到民主当中,民主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原来的路线。其次,导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出现混淆的原因是公共权力的过度扩张,以及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正如人们过度的提倡自由与平等,相互间的独立使得需要一种力量来整合每个人的力量进行社会管理,而这时候公共权力就起到了将这些力量进行整合作用。人们将公共权力使用到了私域的范围之中,将私人的权利纳入到公共领域进行管理,然而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对这种公共权力进行制衡,公共权力逐渐被滥用。最后就是人们在进行民主活动的时候往往过度的信赖多数决原则,认为民主就是多数决,众意能够代表公意,并且将多数决原则认定为是非原则。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民主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泛滥,从而侵害了他人的个人权利而又无法寻求保护。目前我国的对于民主这一项社会管理制度并没有多做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法律对参与民主的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范。同时,要严防公共权力对私域的侵犯,建立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到公共权力的侵犯。最后还要借鉴协商民主,以期更加合理地解决多数同少数的利益冲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的背景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0.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章 民主被滥用的现象
  • 1.1 参与民主的主体范围扩大化
  • 1.1.1 民主的主体的含义
  • 1.1.2 主体范围的扩张
  • 1.2 公共领域与私域的混淆
  • 1.2.1 公共领域侵入私人领域
  • 1.2.2 个人权利被无视
  • 1.3 多数决原则的泛滥
  • 1.3.1 多数暴政的产生
  • 1.3.2 忽略少数人意见
  • 第2章 民主被滥用的成因
  • 2.1 过度的自由
  • 2.2 公共权力的滥用
  • 2.2.1 公共权力的不可抗拒性
  • 2.2.2 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
  • 2.3 “多数暴政”的存在
  • 2.3.1 将多数当作全部
  • 2.3.2 将程序原则定义为是非原则
  • 2.3.3 将公意等同于众意
  • 第3章 防止民主被滥用
  • 3.1 确定参与民主的群众范围
  • 3.1.1 参与民主的主体的要求
  • 3.1.2 排除在民主的主体之外的边缘群体
  • 3.2 民主的客体范围应当有所确定
  • 3.2.1 确定公共利益
  • 3.2.2 防止公共领域向私人领域扩张
  • 3.2.3 限制公共权力
  • 3.3 防止多数人暴政
  • 3.3.1 从法制上对多数权威进行控制
  • 3.3.2 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
  • 3.3.3 借鉴协商民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再爱也不要“绑定”[J]. 37°女人 2020(09)
    • [2].基于“私人领域”视野下的电视调解类节目分析[J]. 采写编 2017(06)
    • [3].在地资源的妙用与学校课程的生长[J]. 今日教育 2020(10)
    • [4].网络空间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的再现与凝视[J]. 今传媒 2018(05)
    • [5].网络时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以微博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0)
    • [6].马克思的劳动公共性的批判性建构——兼析阿伦特劳动私人领域批判[J]. 求是学刊 2020(02)
    • [7].中国婚姻“私人领域化”?——当代中国法律实践中的妇女离婚[J]. 开放时代 2019(02)
    • [8].试论媒体对私人领域僭越的影响及规避[J]. 视听 2010(09)
    • [9].媒体必须严格遵守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区分[J]. 写作 2012(07)
    • [10].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J]. 青年记者 2008(07)
    • [11].微信营销(二)——不能说,又不能不说的秘密[J]. 宝藏 2014(05)
    • [12].公共领域概念批评及网络实践困境[J]. 青年记者 2017(17)
    • [13].电视调解类节目中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研究[J]. 电视指南 2017(23)
    • [14].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11(09)
    • [15].徐玉生:推进检举举报平台建设的构想[J]. 廉政瞭望(上半月) 2018(11)
    • [16].网络道德绑架背后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J]. 电视指南 2018(02)
    • [17].女性公民身份认同及其当代意义[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人的问题研究[J]. 祖国 2016(16)
    • [19].语录[J]. 百姓生活(下半月) 2011(11)
    • [20].编后[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7(05)
    • [21].私法立宪主义论[J]. 法学研究 2008(04)
    • [22].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诉求[J]. 商品与质量 2011(S2)
    • [23].浅析公共领域的新拓展[J]. 才智 2018(20)
    • [24].微信朋友圈中的私人领域公共化现象探析[J]. 视听 2019(08)
    • [25].论网络文学的超位性[J]. 山东文学 2008(03)
    • [26].消费者社会的幽灵——阿伦特论消费社会[J]. 学理论 2010(29)
    • [27].“艳照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J]. 采.写.编 2008(04)
    • [28].再爱也不要“绑定”[J]. 伴侣 2019(02)
    • [29].“私人领域”与“积极自由”[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30].论私人与私密性[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9)

    标签:;  ;  ;  ;  

    民主的滥用及其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