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魏艳艳,张凯迪,徐良,赵敏,刘冬燕

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魏艳艳,张凯迪,徐良,赵敏,刘冬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土壤pH值,土壤养分

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文献综述

魏艳艳,张凯迪,徐良,赵敏,刘冬燕[1](2019)在《浙江省无居民海岛植物与土壤pH值和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演替过程会影响土壤环境,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有所不同。无居民海岛植被和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少,为探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为例,采用野外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揭示植物与土壤pH值及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为酸性土,全磷质量分数0.507~3.162 g/kg,处于较高水平,其次为全氮质量分数(0.860~2.310 g/kg)、全钾质量分数(6.090~25.200 g/kg)、有机质质量分数(3.200~14.100 g/kg)。(2)研究区有木本植物54种、灌木42种、草本植物89种,植被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丛。(3)草丛、常绿阔叶林相比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质量分数较高。(4)研究区常绿阔叶林土壤pH值及养分综合评价得分远高于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龚玲婷,石林,蔡如梦[2](2019)在《矿物质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植物营养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氮磷肥配施不同量(0、0.5、1.0、2.0 g/kg)矿物质调理剂对土壤pH和有效磷、钙、镁、硅等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室内培养结果表明:施用1.0g/kg和2.0 g/kg调理剂,不仅增强了土壤抗酸化能力,使土壤pH从5.02提高到5.31和5.61,并且延缓了磷肥施入土壤后的固定速率,在施肥后第15天和第22天土壤有效磷含量得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21.49%、24.17%和22.09%、23.84%。盆栽试验中,施用0.5~2.0 g/kg调理剂,土壤矿质养分得到有效补充,并能实现生菜增产10.47%~33.33%;同时,使生菜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14.69%~44.26%、15.28%~52.89%和16.28%~42.43%。由此,施用矿物质调理剂是农业种植中改善土壤酸性、补充土壤有效养分、促进作物营养吸收并实现增产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刘铁军,杨劼,郭建英,李锦荣,王丽霞[3](2019)在《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阐明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上东河小流域放牧样地、围封样地进行植被群落样方调查与土壤样品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围封后,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放牧样地植物群落以冷蒿、银灰旋花和针茅为优势种,围封3年后样地群落优势种改变为针茅、冰草和糙隐子草。放牧样地的植物物种数基本保持在18种左右,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物种数减少,围封13年物种数减少至8种。围封显着提高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降低了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其中,围封13年的地上生物量是围封前的5倍,为217.67g/m~2;群落盖度,围封前23.82%、围封3年34%、围封7年47%、围封13年达到70.33%。围封恢复使得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大都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全钾、全磷与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如果考虑水量平衡因素,控制好围封时间与空间尺度,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源,李林芝,张德罡,杨洁,姚玉娇[4](2019)在《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际是一类特殊的微生态系统,对研究土壤与植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特征,以及优势植物根际养分富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条件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养分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且随退化程度加剧呈逐渐下降趋势;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微生物量的碳、氮、磷和养分均出现富集效应,其富集率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由相关分析可知,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与全磷、全氮和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植物根际存在富集和活化现象,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调控根际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贾渊[5](2019)在《荒漠草原植物根分泌物及其有机酸组分对土壤中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的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以及伴生种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5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根系12 h、24 h和48 h的分泌物,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根分泌物中的有机酸组分。并将收集的5种植物根分泌物原液及4种有机酸组分回接到土壤中培养,分析其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养分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短花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不同收集时间根分泌物中均检出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油酸(Oleic acid)2种有机酸;无芒隐子草不同收集时间根分泌物中检出邻苯二甲酸(o-Phthalic acid)、油酸和棕榈酸3种有机酸;冷蒿不同收集时间根分泌物中仅检出邻苯二甲酸1种有机酸;银灰旋花不同收集时间根分泌物中检出琥珀酸(Succinic acid)、棕榈酸、油酸、和邻苯二甲酸共4种有机酸。2.不同收集时间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冷蒿的根分泌物原液对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显着促进作用;银灰旋花收集12 h根分泌物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促进作用,对真菌数量有显着抑制作用,收集24 h和48 h的根分泌物对3种微生物均有促进作用;收集12h的阿尔泰狗娃花根分泌物对土壤中3类微生物的数量均有促进作用,收集24 h和48 h的根分泌物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促进作用,对真菌数量有抑制作用。5种植物根分泌物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和碱解氮(AN)的含量,降低土壤pH值。3.四种有机酸组分中,不同浓度棕榈酸和油酸均可增加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土壤中有机质(SOM)、有效磷(AP)和碱解氮(AN)的含量。土壤中邻苯二甲酸浓度为5μL/g时,细菌和真菌数量增加,放线菌数量减少;浓度为10μL/g和15μL/g时,土壤真菌数增多,细菌和放线菌数减少;3个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均可减少土壤有机质(SOM)和碱解氮(AN)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磷(AP)含量。土壤中琥珀酸浓度为5μL/g时,3类微生物的数量均增加;浓度为10μL/g时,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细菌数量减少;浓度为10μL/g时,真菌数量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不同浓度琥珀酸可显着增加土壤中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N)和有效磷(AP)的含量。不同浓度的4种有机酸均能降低土壤pH值,均对土壤含水量(SWC)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安明态[6](2019)在《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甚至石漠化带来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该领域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土壤环境等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理,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殊且复杂,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有众多假说,但均未形成定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原因仍不十分清晰。本文采用“空间系列代替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以茂兰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时间序列的“土壤-植物”关系为主线,结合研究区顶极森林群落水平样带和垂直样带空间分布序列“土壤-植物”关系的辅助研究,以土壤水分、养分为切入点,从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土壤生境格局的相关性角度来揭示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通过对茂兰喀斯特退化植被演替序列、顶极森林群落水平分布序列和垂直分布序列(以下简称“叁大序列”)的群落总体以及小生境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的分析,解译研究区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生境格局。通过该生境格局所支撑的森林群落整体及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等多项指标的测算及相关性分析,阐明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找出主导因素。再结合植被恢复过程优势植物养分与土壤水分、养分的相关性,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格局:在“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中,土壤水分临时性干旱频繁,土壤含水量异质性程度高。各自小生境土壤含水率的总体趋势都是:石沟(SG)>土面(TM)>石面(SM),这种趋势受喀斯特地区小地形、坡位、坡向和森林覆盖率等的影响而有进一步的多样性差异。在植被演替早期,小生境之间的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小。随着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含水率有所增加,石沟(SG)、石面(SM)、土面(TM)小生境之间的含水率差异也有所加大,至顶极森林群落阶段土壤持水能力达到最佳状态。从顶极森林群落总体及小生境土壤水分沿水平、垂直分布来看,空间变异性都非常大。(2)土壤养分格局:“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也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其中,土壤含C、N(全N和碱解N)、P(全P和有效P)含量总体趋势是:石面(SM)>石沟(SG)>土面(TM),但石面(SM)小生境土量少,土壤养分综合供给能力比石沟(SG)、土面(TM)小生境弱。这种趋势也因小地形、坡位、坡向和森林覆盖率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波动较大。随着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土壤C、N、P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土壤养分状况不同程度改善,至顶极森林群落达到最佳水平。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土壤C/N、C/P、C/N/P呈下降趋势,N/P变化较为平缓。从顶极森林群落总体及小生境土壤养分沿水平、垂直分布来看,空间变异性也都非常大。与周边地区森林土壤相比,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含量较高,全P、有效P在演替早期和中期偏低,在演替后期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偏低或有时略高。土壤C/N与周边地区森林土壤接近,C/P、N/P、C/N/P略高于周边水平。(3)土壤养分和水分相关性及其组合的多样性格局:研究区“叁大序列”森林群落及小生境土壤养分格局与水分格局之间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尤其退化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总体以及石沟(SG)、石面(SM)、土面(TM)3类小生境的土壤含C、N(全N和碱解N)、P(全P和有效P)含量5个指标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的显着性检验中,有95.00%项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65.00%项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养分与高度异质性的土壤水分错综复杂,进一步形成了不同水分和养分梯度的相互组合,加剧了喀斯特森林土壤生境格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4)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研究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且特殊。“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中,无论群落总体、3类小生境还是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物种丰富度和多样化程度都很高,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复杂多变。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随退化植被演替过程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的垂直分布则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物种优势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值(H_e')和均匀度指数(J_e)在各个序列中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波动较大,空间异质性程度很高。演替序列、水平序列和垂直序列这“叁大序列”群落的物种替代率Whittaker指数(βw)和Cody指数(βc)都较高。即使处于同一海拔高度、样带长仅660m的22个相邻顶极水平样带中,也没有物种完全相同的样地及小生境类型。(5)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相关性: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研究区喀斯特森林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总体相关性显着水平很高。物种多样性各指标与土壤水分、养分各指标的线性组合之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系数λ1=0.9556),第二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相关系数λ2=0.8280)。在研究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10个土壤因子的关系中,土壤养分的组合尤其C/N、C/N/P和土壤含水率是3个最重要的主导因子;在研究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10个土壤因子含量的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中,土壤C/P、N/P和有效P等3个变异系数是最重要的主导因子。(6)植被恢复过程优势植物养分格局及其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环境的相关性:研究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植物叶片的C、N、P平均含量总体上低于全世界平均值,但这些优势植物叶片的C/N、C/P、N/P平均比值,则是总体上高于全世界平均值,也高于全中国平均值。随着退化植被向更高级阶段的演替,优势植物C、N、P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即使不同恢复阶段的共有种,以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的共有种,其C、N、P含量及其比值也有差异。研究表明,喀斯特森林优势植物在吸收N、P时具有高效率同化C的特点。喀斯特植物吸收低浓度土壤P时高效率同化C的能力,也许是喀斯特地区森林植物对土壤环境普遍缺P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研究,本文从“叁大序列”较为系统全面的揭示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及其小生境土壤水分、土壤养分(C、N、P含量及其组合)、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分布格局之间的一系列耦合关系,阐明了茂兰喀斯特森林基于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原因及其维持机制。一方面为该地区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系统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为该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管理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家豪[7](2019)在《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试验以玉米/紫花苜蓿间作,设置玉米行距分别为30 cm、50 cm、70 cm的单作和间作,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的单作共7个处理;研究7个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影响,并筛选出可供实际生产选择的组合方案。结果表明:1.玉米单作时,抽穗期和蜡熟期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灌浆期,降幅为0.58%~2.34%;灌浆期土壤的全磷含量低于抽穗期和蜡熟期,降幅分别为5.63%~10.71%、5.13%~7.41%;蜡熟期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抽穗期和灌浆期,降幅分别为4.12%~12.67%、1.88%~8.06%。紫花苜蓿单作时,抽穗期和蜡熟期的土壤全磷含量低于灌浆期,降幅为1.15%~4.60%。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时,灌浆期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抽穗期和蜡熟期,降幅分别为3.51%~36.06%、3.84%~29.67%。2.玉米抽穗期时:JZY30、JZY50、JZY70的土壤脲酶活性比DZ30分别降低了14.20%、42.92%、47.21%;土壤蔗糖酶活性比DZ30分别提高了47.41%、67.98%、99.13%;土壤过氧化氢活性比DZ30分别降低了4.68%、8.39%、6.94%。玉米灌浆期时:JZY30、JZY50和JZY70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比DZ30分别提高了57.44%、59.18%、31.11%。JZY70的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比DY70提高了1.67%。主成分分析得出紫花苜蓿单作时土壤肥力最好;玉米单作和间作时,玉米行距分别为70 cm和30 cm时土壤肥力最好。3.间作地上总生物量高于相同行距下的单作,其中间作JYZ30的地上总生物量和JZY50的地上总干重产量最大。玉米/苜蓿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随着间作行距增大LER较单作分别提高28%、33%和23%。玉米间作单株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均大于单作,并且随着行距增大而增大;紫花苜蓿第一茬的生物量和干重普遍高于单作,第二茬时普遍低于单作。玉米的间作竞争力随着行距增大而减小,间作系统生产力随行距增加而变大,间作优势随行距增大先增大后降低。4.间作玉米的株高和茎粗普遍低于单作,间作和单作株高和茎粗随着生育期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玉米间作的粗纤维和粗灰分普遍高于单作,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普遍低于单作。紫花苜蓿单作第一茬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普遍低于间作,粗灰分、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普遍高于间作;紫花苜蓿单作第二茬粗纤维含量普遍高于间作,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普遍低于间作。通过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综合得出间作JZY50较其他处理的生物学性状达到最佳。(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子涵[8](2019)在《改性纳米碳黑对两种植物-土壤系统中Cd和速效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田土壤污染以轻微、轻度重金属污染为主,其中镉的超标率最高,达到7.0%。针对我国耕地污染特征,氧化改性纳米碳黑对重金属Cd的吸附钝化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门。目前已经通过实验充分证明用硝酸-高锰酸钾改性的纳米碳黑(MBC)能够有效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Cd,但由于农田土壤需要种植植物,钝化剂在吸附重金属的同时是否会吸附影响土壤中的速效养分,进而影响植物生长状况呢?弄清此问题是改性纳米碳黑成功应用于修复实际农田土壤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分析MBC对NH_4~+、NO_3~-、HPO_4~(2-)和K~+的吸附特性及其对MBC吸附Cd的影响,来探究MBC对营养盐离子的吸附特性及营养盐离子对MBC吸附Cd的影响;通过培养实验和盆栽实验,利用耐受植物黑麦草和超积累植物红叶菾菜,研究土壤-两种植物系统中MBC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探究MBC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对速效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的田间持水量、外加氮肥种类条件下,研究MBC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和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探究水分、氮肥种类调控对MBC钝化效果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实验,分析土壤酶活性与速效养分的相关关系,使用SOAPaligner软件统计土壤微生物基因的丰度信息,探讨MBC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BC对K~+吸附速率最快,对NH_4~+和K~+两种阳离子的吸附量相比于NO_3~-和HPO_4~(2-)高;当营养盐离子和Cd~(2+)同时存在于溶液中时,随着NH_4~+和K~+浓度的升高,MBC对镉的吸附量变小,NO_3~-对MBC吸附Cd~(2+)影响不显着,高浓度HPO_4~(2-)能够有效地提高MBC的吸附性能,减少溶液中Cd~(2+)浓度。(2)添加MBC可以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Cd,降低土壤中DTPA-Cd的含量;同时,在生长过程中,植物还可以通过吸收,根截留,固定等方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且钝化材料修复和植物修复的联合修复对钝化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量具有相加作用。通过碳包解析实验证明了MBC确实能够吸附土壤中的Cd。(3)添加MBC能够显着增加土壤-植物系统中速效NPK含量,减缓其降低速率。通过碳包解析实验证明,碳包在吸附钝化重金属的同时对速效氮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但会明显吸附速效磷和速效钾,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避免钝化剂MBC和磷钾肥同时施用。(4)土壤水分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有助于Cd~(2+)向MBC表面迁移,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促进Cd污染土壤的修复,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养分向速效养分的转化,使植物生长地更好。人为向土壤中施加氮肥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且与NaNO_3相比,以尿素作为外加氮肥时,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更低,植株生长地更好。水分调控对土壤DTPA-Cd含量影响更为显着,而氮肥种类调控则速效NPK含量的影响更为显着。(5)通过对未添加MBC的处理(CK)、种植黑麦草未添加MBC处理组(Ryegrass)、种植黑麦草且添加MBC处理组(MBC+Ryegrass)、种植红叶菾菜未添加MBC处理组(Red beet)、种植红叶菾菜且添加MBC处理组(MBC+Red beet)这5个处理组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得不同处理组的菌属种类相同均为39种,其中氮功能细菌属共有3个,磷转化功能细菌属共有2个。通过物种丰度值可以看出,添加MBC的处理组中氮功能细菌属和磷转化功能细菌属相比于未添加MBC的处理组丰度值均显着增加,从而增加土壤中速效N、P含量,促进植物生长。(6)通过对CK、MBC+Red beet、MBC+Ryegrass、Red beet、Ryegrass共5个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序列条数及占比进行测定,得到23种微生物功能基因,占比最大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功能为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且5个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MBC不会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代谢活动。(7)MBC添加到土壤中,在培养50天后,能够显着增加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抑制土壤脱氢酶活性。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DTPA-Cd含量之间呈显着甚至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经回归拟合寻优结果表明,土壤中Cd含量与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指数负相关,说明重金属Cd有效态含量越高,对土壤中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影响程度越深。(8)用含1 mmol/L Cd~(2+)培养基初步筛选,黑麦草处理组得到6株有抗性的菌株,红叶菾菜组得到4株有抗性的菌株,而添加MBC的处理组均未检出耐镉内生菌菌株。直接证明了MBC能够有效钝化土壤中的Cd,无需植物内生菌的协同共生就能够正常生长。(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苏芝屯,吴春燕,何彤慧,乔斌,冯艳琼[9](2019)在《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植物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阐明草甸湿地土壤养分对植物养分的影响,在银川平原选取3种生境的草甸湿地(沼泽草甸、典型草甸和盐生草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结合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土壤养分及植物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水平梯度上,除全磷(TP)外,3种草甸湿地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在土层020cm变化显着(P <0. 05)。②在垂直梯度上,全氮(TN)、碱解氮(AN)在盐生草甸中垂直变化不显着(P> 0. 05),但在典型草甸与沼泽草甸垂直方向上波动幅度较大; TP在草甸湿地土壤中垂直变化不显着(P> 0. 05);速效磷(AP)与速效钾(AK)在草甸湿地表层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效应,并且在不同草甸湿地土层垂直方向上变化显着(P <0.05)。③土壤中C、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AK与土壤P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 <0. 05)。④草甸湿地植物养分均表现为N限制,其中C∶N、C∶P与土壤养分呈负相关,植物N∶P受土壤有机碳(SOC)、AN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侯宁宁[10](2019)在《浇灌沼液对几种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氮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沼液还田是养殖废水的有效处理途径,在广西,桉树、糖料蔗种植面积较大,而牧草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这叁种植物系统的沼液消纳潜力较大。目前对桉树和糖料蔗等的沼液安全消纳量、施用沼肥后养分迁移与损失尤其是氮的挥发特征了解不多。为探索桉树X牧草组合消纳养殖场沼液的潜力和环境效应,采用盆栽试验,对桉树、牧草、糖料蔗、桉树×牧草4种种植模式进行沼液浇灌试验,分析不同种植类型和浇灌量下植物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氮素的挥发淋失等特征,以便为今后确定更加安全高效的耕地沼液消纳种植模式类型和沼液浇灌的安全容量提供依据。获得了以下主要进展:(1)总体上随着沼液浇灌量增加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处理变化趋势有差异。盆栽试验沼液浇灌下的牧草产量桉树间种牧草处理只有纯牧草处理1/3-1/2;随着沼液浇灌量的增加桉树×牧草作物组合中的桉树叶片氮磷含量和叶绿素水平随之增加,桉树树高和地径也随浇灌量增加而增长更快直至浇灌量增加到2400 m3/hm2时增长速度降低,桉树×牧草处理中牧草产量也随着浇灌量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不显着,桉树间种牧草并未影响桉树的生长反而大幅增加了沼液消纳能力。(2)总体上随着沼液浇灌量的增加土壤养分等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灌沼液和化肥对土壤影响有较大差异。盆栽试验下600 m3/hm2沼液浇灌量下桉树×牧草组合的土壤全氮量偏低于其他植物,其他植物之间无显着差异。沼液比施化肥更加有利于肥效的持久释放增加土壤氮磷有机质含量,施沼液和化肥有降低土壤pH的效果,但化肥的影响更加剧烈;桉树×牧草种植结构的土壤养分随着沼液浇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浇灌量超过1800 m3/hm2时土壤养分不再增加。(3)总体上随着施灌沼液的增加渗滤水养分浓度显着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和植物处理的变化趋势各异。施肥会有降低渗滤水pH的效果,但是化肥比沼液更加明显;600m3/hm2沼液浇灌量下桉树×牧草的渗滤液铵态氮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植物,糖料蔗的渗滤液硝态氮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其他种植模式间无明显差异;沼液经过土地消纳后可以明显降低对渗滤水的污染风险,施化肥和沼液浇灌量超过1800m3/hm2时盆栽植物渗滤液氮磷含量会偏高,相同养分投入下浇灌沼液比化肥更加不易引发渗滤水的富营养化。(4)随着浇灌沼液的增加各处理的氮素挥发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氮素挥发占氮投入量的比例先降低后增加。浇灌沼液后各植物类型当日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挥发均达到最高,之后逐日降低,氨气挥发在浇灌沼液后第5天和氧化亚氮在第3天基本趋于零,它们的排放量都随着沼液浇灌量的增加而剧增,在本试验的酸性土壤下,不同种植模式浇灌沼液后土壤氨气挥发的氮素损失率为4.5%-11.3%,600m3/hm2沼液浇灌量下糖料蔗和桉树×牧草的土壤氨挥发造成的氮素损失大于桉树、牧草;氧化亚氮排放的氮损失率都远低于0.1%。桉树×牧草植物组合下沼液浇灌量为1200m3/hm2和1800m3/hm2的氨气挥发造成的氮素损失率最低;沼液浇灌后氨挥发量与光强、土壤湿度和气温有正相关性但除了与光强之间的极显着相关外与土壤湿度和气温相关性都未达到显着水平,而试验中的氨气排放和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小。(5)综合发现,农田浇灌沼液相比于施化肥更加有利于植物成长和减少养分流失带来的水土污染。沼液浇灌后,在植物作用下养分大部分累计于土壤中,而氮素的损失主要以水体的淋失和氨气的挥发为主。本试验中4种种植模式消纳沼液能力依次为桉树×牧草>糖料蔗>桉树>牧草;桉树×牧草作物(组合)下沼液最大安全消纳容量1200-1800m3/hm2,相当于每亩(667m2)地可以安全消纳10-15头猪的沼液产生量。(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氮磷肥配施不同量(0、0.5、1.0、2.0 g/kg)矿物质调理剂对土壤pH和有效磷、钙、镁、硅等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室内培养结果表明:施用1.0g/kg和2.0 g/kg调理剂,不仅增强了土壤抗酸化能力,使土壤pH从5.02提高到5.31和5.61,并且延缓了磷肥施入土壤后的固定速率,在施肥后第15天和第22天土壤有效磷含量得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21.49%、24.17%和22.09%、23.84%。盆栽试验中,施用0.5~2.0 g/kg调理剂,土壤矿质养分得到有效补充,并能实现生菜增产10.47%~33.33%;同时,使生菜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14.69%~44.26%、15.28%~52.89%和16.28%~42.43%。由此,施用矿物质调理剂是农业种植中改善土壤酸性、补充土壤有效养分、促进作物营养吸收并实现增产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参考文献

[1].魏艳艳,张凯迪,徐良,赵敏,刘冬燕.浙江省无居民海岛植物与土壤pH值和养分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2].龚玲婷,石林,蔡如梦.矿物质调理剂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植物营养吸收的影响[J].土壤.2019

[3].刘铁军,杨劼,郭建英,李锦荣,王丽霞.围封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9

[4].马源,李林芝,张德罡,杨洁,姚玉娇.退化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9

[5].贾渊.荒漠草原植物根分泌物及其有机酸组分对土壤中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6].安明态.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王家豪.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植物生长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

[8].孙子涵.改性纳米碳黑对两种植物-土壤系统中Cd和速效养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9

[9].苏芝屯,吴春燕,何彤慧,乔斌,冯艳琼.银川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与植物响应[J].干旱区研究.2019

[10].侯宁宁.浇灌沼液对几种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氮损失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9

标签:;  ;  ;  

土壤与植物养分论文-魏艳艳,张凯迪,徐良,赵敏,刘冬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