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 年3 月至2005 年1 月诊治的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187 例行复像和同视机检查,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形态特点将眶内壁骨折和眶下壁骨折进行了亚型分类。采用SPSS 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应统计。结果: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复视(135例,72.2%)和眼球内陷(103 例,55.1%)。I 型眶内壁骨折眼肌损伤以内直肌麻痹为主(14/20),II 型眶内壁骨折眼肌损伤以内直肌受限制多见(27/38)。眼球内陷发生率、内陷程度I型眶内壁骨折大于II 型眶内壁骨折(Z=-6.075,P<0.05;t=3.365,P<0.05),复视发生率明显小于II 型眶内壁骨折(Z=-2.187,P<0.05)。I 型眶下壁骨折眼肌损伤以下直肌麻痹多见(10/18),II 型眶下壁骨折多见下直肌受限制(14/21),可发生下斜肌麻痹。眼球内陷发生率、内陷程度I 型眶下壁骨折大于II 型眶下壁骨折(Z=-3.141,P<0.05;t=2.873,P<0.05);二亚型间复视发生率无差异(Z=-2.11,P>0.05)。眶内下壁骨折时眼球内陷及复视发生率高且程度重,多条眼肌功能发生综合性变化。结论:复像和同视机检查法相互结合可以用来评价不同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成肌调节因子在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关系探讨[J]. 临床眼科杂志 2019(05)
- [2].狐、猪、羊眼外肌被动力学行为的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7(36)
- [3].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厚度与眼球突出度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10)
- [4].复方樟柳碱加眼外肌按摩治疗中老年眼肌麻痹[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10)
- [5].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病变的治疗进展[J]. 广西医学 2016(01)
- [6].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兔眼外肌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22)
- [7].第一眼位神经兴奋水平下人眼外肌收缩的本构模型[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6(05)
- [8].遗传性线粒体病眼外肌的MRI表现[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02)
- [9].眼外肌Pulley结构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J]. 江苏医药 2008(12)
- [10].Myh13敲除小鼠表型的初步分析[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03)
- [11].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06)
- [12].眼外肌Pulley研究进展及分析[J]. 医学与哲学(B) 2013(01)
- [13].眼外肌移植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2)
- [14].眼外肌移植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8)
- [15].MRI对眼外肌损伤的诊断价值[J]. 江西医药 2011(03)
- [16].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J].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6)
- [17].兔眼外肌悬吊后徙术与后固定缝线术实验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 2009(33)
- [18].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S2)
- [19].羟基磷灰石义眼座Ⅱ期植入术中寻找眼外肌的手术体会[J]. 临床眼科杂志 2008(05)
- [20].T2 mapping眼外肌定量测量在甲状腺相关眼病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1].累及眼外肌的多发性肌炎2例报道[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02)
- [22].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来源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J]. 眼科新进展 2011(05)
- [23].本期导读[J]. 眼科 2018(05)
- [24].儿童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12)
- [2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家兔模型眼外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8(06)
- [26].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病变21例治疗方法及疗效研究[J]. 眼科新进展 2008(08)
- [27].动态增强MRI在判断眼眶恶性肿瘤对骨质及眼外肌侵犯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01)
- [28].定量动态增强MRI对评价慢性期甲状腺相关眼病眼外肌受累的价值[J]. 磁共振成像 2014(01)
- [29].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1例[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1)
- [30].滑车组织在眼球内旋运动时维持眼外肌力学优势的模拟研究[J]. 医用生物力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