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中药提取物治疗孕妇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妙丽[1](2021)在《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内服在本病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2.观察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本病的应用提供临床经验。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的文献资料,按照纳排标准,收集中药内服治疗VVC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通过频数统计分析常用内服中药治疗VVC的用药特点。2.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克霉唑阴道片外用,1片/次,单次用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扶正抗菌汤。记录治疗前后相关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评分、阴道微生态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复发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患者真菌转阴率、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三个月复发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1.Meta分析:纳入33个研究,共3922例受试者。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单纯西药相比,在真菌转阴率、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症候积分、阴道瘙痒、白带异常、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阴道分泌物改善时间、IFN-γ水平、IL-6水平、IL-8水平、总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一/二/三/六个月复发率方面优势更明显(P<0.05);在显效率/好转率、症状体征总积分、外阴瘙痒改善时间、TNF-ɑ水平和IL-4水平方面疗效相当(P>0.05)。纳入文献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中药使用以补气健脾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见,疏肝、凉血、活血单药出现频率亦较高。2.疗效观察:(1)转阴率:试验组转阴率为74.19%,对照组转阴率为82.76%,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阴道微生态:治疗后阴道微生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改善(P<0.05),试验组“阴部瘙痒”、“倦怠嗜睡”、“纳少便溏”、“中医次症”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带下质地”、“中医主症”、“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中医次症”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疗效:治疗后,试验组“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主症”疗效相当(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中医主症”、“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5)总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和“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余总有效率相当(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面色(?)白或萎黄”、“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和“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余总有效率相当(P>0.05)。(6)复发:三个月后,试验组复发4.8%,对照组复发17.4%,差异不明显(P>0.05)。(7)安全性:患者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Meta分析提示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比常规西药,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炎性因子水平恢复,降低远期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规范化应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临床VVC常用中药以健脾、清热、祛湿为主,多配伍疏肝理气药、活血凉血药。2.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取得较高的真菌转阴率和较低的远期复发率,能明显改善早期及远期的中医证候。3.相比克霉唑阴道片,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在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早期/远期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远期中医主症疗效方面更有优势。4.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确切,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马银宇[2](2021)在《参艾洗液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参艾洗液是一个针对细菌性阴道炎所致的外阴瘙痒和红肿疼痛等症状的女性用品,依据武汉市某医院的临床验方制备而成。该方为传统的妇科外用洗剂,疗效确切,由黄柏、苦参、蛇床子、艾叶、地肤子和百部六味药组成。因传统的中药洗剂存在色泽深,气味浓,使用时自行煎煮极其不方便以及药物浓度难以控制等缺点,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临床应用的需求。本课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制剂技术,提取处方中的活性成分,将其制备成方便保存和使用的妇科外用洗剂。本制剂的研发丰富了艾叶相关的妇科外用制剂的种类,为艾草资源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长发挥导向作用,其应用将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和关爱女性健康做出贡献。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为今后参艾洗液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和试验基础。本课题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以处方中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蛇床子素、齐墩果酸、盐酸小檗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影响提取处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因素及水平。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以70%乙醇为溶剂,液料比为10:1,浸泡1小时,回流提取2小时,药渣同法再提取1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选的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资源利用率高,适宜于工业化生产。在成型工艺研究中,对参艾洗液的配制方法和增溶剂的加入比例进行了系统考察。当聚山梨酯80与处方量浸膏加入比例为1:1时,所制备的样品透明度和稳定性最好,从而确定最佳配方和制备方法。本课题对制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黄柏、苦参和蛇床子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绿原酸、氧化苦参碱、蛇床子素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建立了参艾洗液的质量标准,为本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通则9001)中相关要求,结合本制剂质量标准草案,对所得制剂进行了初步稳定性考察。采用高温、强光照射和加速稳定性试验,对参艾洗液的外观性状、p H值和含量等进行考察,试验结果表明,考察指标基本稳定,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以SPF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以4-氨基吡啶致小鼠瘙痒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为病理模型,检验参艾洗液和临床常用的原方水煎液在止痒和抗炎方面的疗效。结果表明,参艾洗液可显着降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程度和4-氨基吡啶所致小鼠瘙痒的舔体次数,水煎液和参艾洗液稀释1倍后的效果相近,从而验证了本制剂的抗炎和止痒功效。本课题对参艾洗液的提取、成型工艺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拟定了其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了初步稳定性和药效学研究,为参艾洗液的制剂开发奠定了基础。本制剂的研发丰富了艾草相关产品的种类,进一步延伸了艾草产业链,产业链的发展将促进艾草种植户增收和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本研究成果的应用将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突出解决好妇女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褚梦圆[3](2021)在《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BV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临床疗效、阴道内乳杆菌数量变化、阴道局部免疫情况,并初探其机制,为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BV提供理论与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来自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纳排标准的湿热下注型BV患者48例。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替硝唑栓阴道给药,1次1粒,隔日1次,6粒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哈氏止带Ⅱ号方,每日1付,水煎服(经期停药),共14付。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的Nugent评分、阴道内乳杆菌数量、阴道微生态、局部症状体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并留取两组患者的阴道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阴道内IL-1β、IL-6、TNF-α水平。对治疗后Nugent评分<7分的患者分别于治疗结束后第1、2、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比较:对两组的年龄、孕产史、病程、Nugent评分、阴道内乳杆菌数量、阴道微生态、局部症状、体征积分、中医证候评分、阴道局部免疫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价:2.1 BV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91.67%、70.8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2阴道内乳杆菌数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阴道内乳杆菌数量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阴道内乳杆菌数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阴道内乳杆菌数量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BV能增加阴道内乳杆菌数量且优于对照组。2.3 Nugent评分比较:对两组治疗前后Nugent评分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ugent评分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4阴道微生态比较:对治疗组的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阴道p H值、阴道白细胞计数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的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p H值均较疗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菌群多样性、阴道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均较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p H值、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后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阴道p H值、阴道白细胞计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菌群多样性、阴道p H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阴道菌群多样性、阴道p H值方面优于对照组。2.5局部症状、体征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局部症状、体征评分临床疗效分别为87.50%和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局部症状、体征总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局部症状、体征总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改善局部症状、体征总评分优于对照组。2.6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分别为91.67%和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中医主症、次症临床疗效为87.50%、95.83%,对照组为79.17%、62.50%,两组主症、次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主症、次症优于对照组。2.7阴道局部免疫情况:对治疗前后两组的阴道内IL-1β、IL-6、TNF-α水平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能改善阴道内IL-1β、IL-6、TNF-α的水平且优于对照组。2.8随访:治疗组Nugent评分在治疗后第1、2、3月与前1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ugent评分在治疗后第1月较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3月均较前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1、2、3月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第1、2、3月降低Nugent评分优于对照组。结合两组Nugent评分变化趋势图发现,治疗后两组Nugent评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大,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2、3月BV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月阴道内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1个月阴道内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个月,治疗组增加阴道内乳杆菌数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哈氏止带Ⅱ号方可以治疗湿热下注型BV,改善局部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2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BV可以增加阴道内乳杆菌数量、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和预防复发;3哈氏止带Ⅱ号方可能通过抑制IL-1β、IL-6、TNF-α以治疗湿热下注型BV。
吴楠婷[4](2021)在《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治疗湿热下注型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采用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治疗湿热下注型需氧菌性阴道炎,观察临床疗效,为治疗湿热下注型需氧菌性阴道炎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研究方法:将6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口服止带方联合外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31例,对照组(外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31例。(1)观察组口服止带方加减,每天2次,每次1袋。连续服用2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每天晚上睡前清洗外阴后纳入阴道,每天1次,每次1支。连续使用2周。(2)对照组仅使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用药方法与观察组一致,连续使用2周。疗程结束后来院复查,并于停药1月来院复查。统计分析治疗后总疗效,AV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体征,阴道微生态状况,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研究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较好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AV效果优于单用西药。(2)Donders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Donders评分为5.00(4.00,6.00),治疗后Donders评分为1.00(0.00,2.00),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可以有效降低AV患者Donders评分。对照组治疗前Donders评分为5.00(4.00,6.00),治疗后Donders评分为2.00(1.00,4.00),与治疗前相比,P<0.01,差异具有显着意义,说明单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也可以有效降低AV患者Donders评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Donders评分之间比较,P=0.0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AV患者Donders评分效果优于单用西药。(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3.00(10.00,14.00),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1.00(0.00,4.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对降低AV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有效。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3.00(10.00,15.00),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7.00(5.00,1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单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对降低AV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也有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AV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单用西药。(4)阴道微生态结果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阴道微生态中的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及唾液酸苷酶3项指标上与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乳杆菌分级、白细胞、AV严重分级、PH值、过氧化氢及白细胞酯酶6项指标上与治疗前存在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清洁度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清洁度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与单用西药对改善AV患者阴道微生态中的乳杆菌分级、白细胞、AV严重分级、PH值、过氧化氢及白细胞酯酶6项指标效果均有效,并且中西医结合对改善患者阴道清洁度效果也较好,而单用西药对改善患者阴道清洁度效果不明显。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两组阴道微生态主要在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白细胞、乳杆菌分级、清洁度5项指标上有显着差异(P<0.05);而在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唾液酸苷酶、AV严重程度分级及PH值5项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AV患者阴道微生态中的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白细胞、乳杆菌分级、清洁度的效果优于单用西药。(5)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瘙痒,灼热感,性交痛,分泌物量、色、异味,阴道壁充血,胸闷心烦,小腹或少腹疼痛9项指标上与治疗前存在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苦咽干及小便短赤较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口苦咽干及小便短赤2项指标上与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用西药对改善AV患者瘙痒,灼热感,性交痛,分泌物量、色、异味,阴道壁充血,胸闷心烦,小腹或少腹疼痛9项指标均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患者口苦咽干和小便短赤也有效。而单用西药对改善患者口苦咽干和小便短赤效果不明显。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改善阴道分泌物量、色、异味,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小便短赤,小腹或少腹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瘙痒、灼热感、性交痛及阴道壁充血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AV患者阴道分泌物量、色、质、味,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小腹或少腹疼痛及小便短赤优于单用西药。(6)复发率比较:停药后1个月复查,观察组2人复发,复发率为6.5%,对照组10人复发,复发率为32.3%,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P=0.0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AV复发率低于单用西药。结论: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治疗湿热下注型AV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和单用克林霉素阴道凝胶均可以降低AV患者的Donders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优于单用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改善AV患者阴道微生态中的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白细胞、乳杆菌分级及清洁度;AV患者阴道分泌物量、色、质、味,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小便短赤,小腹或少腹疼痛的效果优于单用西药。
黄坤艳[5](2020)在《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中医药对比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并归纳总结纳入文献的证型及中药用药,为临床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提供理论支撑及用药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将检索后的全部文献加载入EndnoteX9软件查重,后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利用Excel2019软件提取纳入文献数据,利用Cochrane协作评估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最后采用Revman5.3.5软件对文献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敏感性分析,合并出效应值后比较,当疗效指标纳入文献≥10篇时作漏斗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29篇随机对照试验,2777例研究对象,均无显着发表偏倚,中医药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1)假丝酵母菌转阴率[OR(95%CI)=3.15(2.60,3.82),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4.42(3.32,5.87),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下注证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4.39(3.04,6.34),P<0.00001]、热毒蕴结证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5.29(2.87,9.74),P<0.00001]及脾虚证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OR(95%CI)=3.56(1.81,7.00),P=0.0002]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3月后中医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OR(95%CI)=0.22(0.16,0.3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优于西药组[SMD(95%CI)=﹣1.23(﹣1.64,﹣0.8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VVC症状总积分降低优于西药组[SMD(95%CI)=﹣1.00(﹣1.72,﹣0.27),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中医药降低IL-4[SMD(95%CI)=﹣4.03(﹣5.64,﹣2.95),P<0.00001]、IL-6[SMD(95%CI)=﹣2.98(﹣4.02,﹣1.94),P<0.00001]水平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意义。(7)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OR(95%CI)=0.66(0.35,1.24),P=0.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纳入文献证型以湿热下注证为主;常用药物前三类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补益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多选用清热、补虚、利水渗湿,配伍解表、收涩、理气、化湿、活血化瘀、杀虫止痒及开窍药。总结:Meta分析结果发现中医药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中医药能提高假丝酵母菌转阴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能够降低VVC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和VVC症状体征积分,降低IL-4、IL-6水平。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着优势。通过归纳本组研究全部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中药用药,发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证型是湿热下注证,常用药物前三类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补益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多选用清热、补虚、利水渗湿,配伍解表、收涩、理气、化湿、活血化瘀、杀虫止痒及开窍药。
唐砚彩[6](2020)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后患者Nugent评分、阴道微生态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指数、中医单项症状消失率、安全性等指标,以评价红核妇洁洗液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8.092019.06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BV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设计、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按临床试验1:1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外阴+阴道冲洗治疗,对照组给予温水清洗外阴+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用法:试验组(红核妇洁洗液),用药前,用水清洗阴部后擦干,取10ml(10ml/袋)药液于稀释瓶中,加温开水至100ml,摇匀,用稀释后的药液冲洗外阴和阴道,每日2次,连用7天;对照组(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每日1次,于睡前清洗外阴后,放置1枚(0.5g)于阴道后穹隆处,连用7天。停药3天、28天后门诊复诊,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阴道微生态等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治疗BV后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比较两组停药后3天Nugent评分<7患者百分比。试验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6.67%,对照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2.50%。非劣效值下限小于界值(-0.2939<-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疗效指标:2.1 Nugent评分变化值: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20±2.71,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38±2.4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05)。停药后28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4.53±2.90,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56±2.9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2.2形态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89)、优势菌(P=0.51)、真菌感染(P=1.00)、滴虫感染(P=1.00)、乳杆菌分级(P=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67)、优势菌(P=0.36)、菌丝(P=0.16)、滴虫感染(P=0.86)、乳杆菌分级(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芽孢(P=0.04)、孢子(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功能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68)、H2O2浓度(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25)、H2O2浓度(P=0.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证候评分: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4.47±2.50,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3.94±2.5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结论:1.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总有效率高,明显改善Nugent评分;2.红核妇洁洗液通过影响阴道菌群形态学及功能学,有效改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主要局部症状,恢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3.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出现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葛桂枝[7](2019)在《参黄洗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黄洗剂是基于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多年的经验方,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开发参黄洗剂用于阴道炎的预防及治疗,对处方中的君药苦参及黄柏有效成分提取,筛选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为洗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实验对提取次数、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料液比等四个单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用两种指标性成分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含量及干膏得率为检测指标,综合评分筛选出参黄洗剂提取的最佳工艺。在醇沉工艺中以浓缩后所提药液量、醇沉浓度、醇沉温度、沉淀时间4个单因素进行考察,得到洗剂的最佳配制工艺条件。2用薄层色谱法对参黄洗剂中的苦参中的苦参碱、黄柏中的小檗碱、大黄中的大黄酚等成分鉴别。3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洗剂项下的要求,分别检查洗剂的pH值、微生物限量及装量等项目。4用高效液相法来测定参黄洗剂中指标性成分苦参碱及小檗碱的含量,用以确定制剂的质量标准。5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考察参黄洗剂的初步稳定性,三批样品进行9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及6个月加速试验考察,检查该品种性状、鉴别、pH值、微生物限度及含量。结果1正交试验筛选的工艺条件为提取2次,浸泡温度40℃,浸泡时间2h,料液比1:10(g·mL-1),煎煮两次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将2次提取后的提取液浓缩至1000mL,醇沉浓度60%,室温条件下醇沉,时间24小时。2在薄层色谱鉴别对主要药材进行了考察,结果苦参、小檗碱、大黄酚均找到合适方法,鉴别方法得当,结果准确且阴性无干扰。3 pH值、微生物限量、装量等均符合2015版药典通则洗剂项下的规定。4建立了HPLC含量测定方法,经实验验证两种指标性成分在色谱柱:EclipseXOB-C18(5μm,4.6×150mm),柱温:30℃;流动相:乙腈--1%磷酸溶液(pH6.8,80:20);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0.8mL/min,分离度良好,方法可靠。5初步稳定性考察中三批样品在模拟上市包装下,分别在温度为40℃±2℃,相对湿度为75%±5%下放置6月、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10%条件下放置9月,各项结果与0月对比,其外观性状、pH值、样品含量等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稳定性实验合格。结论本实验完成了对参黄洗剂制备工艺提取及制备,其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患者使用方便,为参黄洗剂在临床进一步开发研究及制剂的规范化生产做好铺垫。另外,本实验完善了质量标准,建立了洗剂的TLC定性鉴别及HPLC定量鉴别,确定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稳定可靠,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但由于时间及资源问题,未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及临床试验,本结果可作为后续研究依据。图28幅;表21个;参83篇。
郭恬颖[8](2018)在《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含量及出膏率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对参柏康洗液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及成型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工艺验证,最终确定了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参柏康洗液中苦参、蛇床子、山银花、土茯苓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对参柏康洗液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及蛇床子素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参柏康洗液最佳制备工艺为:将组方药味加12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90分钟,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药液比为1.5: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70%,静置24小时,过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加入苯甲酸钠,加水至规定量,调节药液使其达到pH4.06.0之间,分装,即得。建立了参柏康洗液中苦参、蛇床子、山银花鉴别方法,图谱斑点圆整清晰,分离度及重现性良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参柏康洗液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苦参碱浓度在0.0307mg/ml0.2765mg/ml、氧化苦参碱浓度在0.0273mg/ml0.2455mg/ml、盐酸小檗碱浓度在0.0775mg/ml0.6973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5%101.99%,RSD为2.28%2.9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参柏康洗液中蛇床子素含量测定方法:蛇床子素对照品浓度在0.22641.132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30%,RSD为1.67%。结论所建立的制备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用于参柏康洗液的提取纯化;所建立的质量标准稳定可靠,可对参柏康洗液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王志坚(Wong Chi Kin)[9](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恒,普俊学,王乙鸿,文纳,屈云莲[10](2015)在《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及其新剂型》文中提出栓剂是个比较老的剂型,在临床应用上优势明显,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基础,值得继续研究和关注,但近些年来对中药栓剂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加快中药栓剂的发展,该文对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及其新剂型进行综述,为中药栓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复方中药提取物治疗孕妇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中药提取物治疗孕妇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数据提取 |
1.6 文献质量评估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流程图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纳入文献用药特点 |
3 讨论 |
3.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讨论 |
3.2 纳入文献质量讨论 |
3.3 Meta分析结果讨论 |
3.4 异质性讨论 |
3.5 发表偏倚讨论 |
3.6 敏感性讨论 |
3.7 用药特点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VVC的疗效观察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立项依据 |
4.2 祖国医学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
4.3 对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探讨 |
4.4 对扶正抗菌汤的方药分析 |
4.5 西医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
4.6 结果分析与探讨 |
4.7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带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参艾洗液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参艾洗液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 齐墩果酸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蛇床子素标准曲线的制备 |
2.4 盐酸小檗碱标准曲线的制备 |
2.5 氧化苦参碱标准曲线的制备 |
2.6 处方有效成分提取单因素考察 |
2.7 处方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参艾洗液成型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成型工艺路线的拟定 |
3 成型工艺研究 |
3.1 增溶剂的选择 |
3.2 增溶剂和浸膏加入比例的考察 |
3.3 pH调节剂及pH值的选择 |
3.4 防腐剂的选择 |
3.5 成型工艺的确定 |
3.6 成型工艺验证试验 |
第三章 参艾洗液质量标准研究 |
1 参艾洗液的薄层鉴别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参艾洗液中黄柏薄层鉴别 |
1.3 参艾洗液中苦参薄层鉴别 |
1.4 参艾洗液中蛇床子薄层鉴别 |
1.5 讨论 |
2 参艾洗液的含量测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参艾洗液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
2.3 参艾洗液中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 |
2.4 参艾洗液中蛇床子素含量测定 |
2.5 参艾洗液中绿原酸含量测定 |
2.6 讨论 |
3 参艾洗液的质量标准草案 |
第四章 参艾洗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参艾洗液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作用 |
2.2 对4-氨基吡啶致小鼠瘙痒的作用 |
3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3)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BV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排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随访 |
2.6 不良事件记录 |
2.7 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
3.3 阴道局部免疫情况比较 |
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选题的出发点 |
2 BV与阴道免疫 |
3 BV与阴道乳杆菌 |
4 哈氏妇科对BV的认识 |
5 哈氏止带Ⅱ号方的组方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治疗湿热下注型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AV诊断标准 |
2.3 阴道微生态诊断标准 |
2.4 中医诊断标准 |
2.5 中医症候积分判定标准 |
2.6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分组 |
3.2 妇科检查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分析 |
4.1 技术路线 |
4.2 入组患者基本情况 |
4.3 统计结果 |
5 讨论 |
5.1 立体依据 |
5.2 现代医学对AV的认识 |
5.3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5.4 止带方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5.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库选择及检索方案 |
1.2 各数据库检索方案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
1.5 资料提取 |
1.6 文献的质量评价 |
1.7 结局指标 |
1.8 统计分析 |
1.8.1 确定效应量 |
1.8.2 异质性检验 |
1.8.3 敏感性分析 |
1.8.4 亚组分析 |
1.8.5 森林图 |
1.8.6 发表偏倚检验 |
2.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情况与纳入情况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2.2.1 样本量 |
2.2.2 诊断标准 |
2.2.3 干预方案 |
2.2.4 疗效标准 |
2.2.5 疗程、随访及不良反应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有效性评价/Meta分析结果 |
2.4.1 假丝酵母菌转阴率 |
2.4.2 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 |
2.4.3 不同证型中医证候总有效率 |
2.4.4 治疗3 个月后复发率 |
2.4.5 中医证候积分 |
2.4.6 VVC症状体征积分 |
2.4.7 细胞因子水平 |
2.4.8 不良反应 |
2.5 纳入文献的证型及中药规律 |
3.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VVC的认识 |
3.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1.2 症状及体征 |
3.1.3 诊断方法 |
3.1.4 不同类型VVC的治疗 |
3.2 纳入研究的特点分析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3.4 总结Meta分析结果 |
3.5 部分研究结局异质性来源的分析 |
3.6 敏感性分析 |
3.7 发表偏倚检验 |
3.8 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中药规律分析 |
3.9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
3.9.1 优点 |
3.9.2 不足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阴道微生态研究概述 |
1.1 正常阴道微生态 |
1.2 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
1.2.1 雌激素水平的生理性变化 |
1.2.2 免疫调节机制 |
1.2.3 性行为及避孕方式 |
1.2.4 药物及物理治疗 |
1.2.5 种族及其他差异 |
2 阴道炎症研究概述 |
2.1 阴道微生态与需氧菌性阴道炎 |
2.2 阴道微生态与细菌性阴道病 |
2.3 阴道微生态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2.4 阴道微生态与滴虫性阴道炎 |
2.5 阴道微生态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 |
2.6 阴道微生态与萎缩性阴道炎 |
3 微生态疗法治疗阴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
4 中医对阴道微生态失衡的认识 |
4.1 中医病名 |
4.2 病因病机 |
4.3 临床治疗 |
4.3.1 中药外治法 |
4.3.2 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 |
4.3.3 针灸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或退出试验的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受试者替换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用法用量 |
2.2 疗效评价指标 |
2.2.1 主要疗效指标 |
2.2.2 次要疗效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3.1 不良事件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2.4.1 统计分析集的定义 |
2.4.2 统计方法的选择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和完成情况 |
3.2 患者一般情况 |
3.2.1 年龄情况 |
3.2.2 妊娠、生产及流产情况 |
3.2.3 病程情况 |
3.2.4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3.3.1 主要疗效指标 |
3.3.2 次要疗效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4.1 一般生命体征 |
3.4.2 实验室检查 |
3.4.3 不良事件 |
4 讨论 |
4.1 外洗法的中医认识 |
4.1.1 中药外洗的理论依据 |
4.1.2 中药外洗的作用机制 |
4.1.3 中药阴道外洗的临床应用 |
4.2 红核妇洁洗液的作用机理 |
4.2.1 组方与制备 |
4.2.2 抗炎作用 |
4.2.3 抑菌作用 |
4.3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
4.3.1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形态学的影响 |
4.3.2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功能学的影响 |
5 结论 |
6 主要工作与创新 |
6.1 主要工作 |
6.2 创新点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三: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7)参黄洗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参黄洗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提取工艺单因素分析实验结果 |
1.2.2 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1.2.3 提取工艺验证实验结果 |
1.2.4 提取液醇沉工艺的单因素分析实验 |
1.2.5 提取液醇沉工艺的正交试验 |
1.2.6 提取液醇沉工艺的验证实验 |
1.3 讨论 |
1.3.1 提取工艺中单因素的选择 |
1.3.2 正交试验的选择 |
1.4 小结 |
第2章 参黄洗剂的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薄层色谱实验结果 |
2.2.2 成品检查项目结果 |
2.2.3 含量测定结果 |
2.2.4 稳定性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参黄洗剂的质量标准(草案) |
3.1 原料及辅料的质量标准(草案) |
3.2 药品质量标准(草案)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综述临床常见阴道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
4.1 临床阴道炎的分类、诊断标准 |
4.1.1 临床常见阴道炎的类型 |
4.1.2 西医诊断标准 |
4.1.3 中医诊断标准 |
4.2 阴道炎的治疗方法 |
4.2.1 细菌性阴道炎 |
4.2.2 老年性阴道炎 |
4.2.3 念珠菌性阴道炎 |
4.2.4 滴虫性阴道炎 |
4.3 参黄洗剂的组方设计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制备工艺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工艺路线设计及预实验 |
1.3 提取工艺研究 |
1.4 纯化工艺研究 |
1.5 成型工艺研究 |
1.6 中试研究 |
1.7 小结与讨论 |
2 质量标准研究 |
2.1 质量标准研究 |
2.2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 |
2.3 质量标准草案 |
2.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治疗细菌性等阴道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地道沿革 |
1.2.2 分布 |
1.2.3 性状 |
1.2.4 炮制 |
1.2.5 性味归经 |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
1.2.7 现代应用 |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步骤 |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
2.2.3 筛选医案 |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
2.2.5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附录 |
第七部分 致谢 |
(10)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及其新剂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栓剂简介 |
2 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 |
2.1肛门栓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 |
2.2阴道栓在临床上的应用优势 |
2.3其他栓剂在临床上的优势 |
3 中药栓剂新剂型 |
3.1新剂型之中空栓 |
3.2新剂型之双层栓 |
3.3新剂型之缓释栓 |
3.4新剂型之泡腾栓 |
3.5新剂型之微囊栓 |
4 小结及展望 |
四、复方中药提取物治疗孕妇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D]. 吴妙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参艾洗液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 马银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哈氏止带Ⅱ号方治疗湿热下注型BV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褚梦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止带方联合克林霉素阴道凝胶治疗湿热下注型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D]. 吴楠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D]. 黄坤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 唐砚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参黄洗剂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葛桂枝.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郭恬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10]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及其新剂型[J]. 张恒,普俊学,王乙鸿,文纳,屈云莲. 安徽医药, 2015(10)
标签:中医论文; 细菌性阴道炎的症状论文; 中药论文; 黄柏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