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林林,史雨红,罗朝鹏,陈炯,陈剑平

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林林,史雨红,罗朝鹏,陈炯,陈剑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MVP,酵母双杂交,6K1,互作

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文献综述

林林,史雨红,罗朝鹏,陈炯,陈剑平[1](2008)在《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编码的6K1蛋白与其他病毒编码蛋白的互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编码蛋白的诱饵载体质粒和猎物载体质粒,转化酵母菌株AH109,在酵母总蛋白中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各基因均能在酵母中正确表达。用酵母双杂交体系研究了6K1蛋白和SMVP编码蛋白之间的互作,发现6K1和CI、NIa-VPg、NIa-pro、NIb的杂交组合不但能在SD/-Ade/-His/-Leu/-Trp/X-α-gal平板上正常生长并显蓝色,而且抽提酵母质粒用特异引物也都能PCR检测到组合中的目的片段。缺失掉SMVP-6K1C-末端的保守序列VXXQ,D6K1和NIa-pro还是能够互作。SMVP-6K1和CI、NIa-VPg、NIa-pro、NIb之间的互作说明6K1可能除了已知的膜结合功能外,还与其他病毒编码蛋白一起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洪雪玉[2](2006)在《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编码的P1和6K1蛋白与寄主植物蛋白间的互作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夏(Pinellia ternata)属于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是重要的传统中药。近年来本实验室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半夏病叶中分离出与大豆花叶病毒相关的半夏病毒(SMV-P),这是SMV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的首次报道。SMV-P的P1基因与大豆花叶病毒的同源性很小,而与芋花叶病毒(DsMV)的相似性却达到60%左右。我们采集了14个地区的半夏,发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上海植物园、湖北省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省禹州市和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6个地区的半夏有SMV-P的侵染。通过测定这些分离物的P1基因序列发现各种半夏中的SMV-P P1基因序列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且上述6个地区的SMV-P分离物的P1基因序列均与DsMV有较大的同源性(约为60%),而与SMV的各种大豆分离物的同源性均很小(核苷酸38.3%-45.2%,氨基酸23.7%-31.9%)。这说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的病毒基因组中,暗示SMV-P可能是SMV与DsMV的P1基因重组的产物。 本研究以pGEX-3X为表达载体,构建了SMV-P P1基因及6K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pLysE中大量表达,并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抗血清。制备的SMV-P P1蛋白抗血清用于后续实验的SMV-P P1蛋白的检测,而6K1蛋白抗血清用于半夏病叶中的6K1蛋白的免疫胶体金标记。 构建了酵母双杂交载体pGBKT7-(SMV-P)P1,并成功转入酵母菌AH109。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MV-P的P1蛋白在酵母体内与BD蛋白融合表达,并排除对宿主细胞的毒害和自激活作用,可用于酵母双杂交文库的筛选。 用Trizol提取半夏总RNA,应用SMART技术合成第一链cDNA,然后用5'和3'PCR引物进行LD-PCR扩增双链cDNA,并与pGADT7-Rec共转化酵母菌Y187,构建半夏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经检测,所构文库的独立克隆数为2.1×10~6,文库滴度为3.1×10~8,可作为文库用于筛选。 将文库菌Y187与AH109/pGBKT7-(SMV-P)P1接合后根据对3个报告基因ADE2、HIS3、MEL1的检测筛选了4个阳性候选克隆。抽提阳性候选克隆的质粒,PCR检测文库质粒,结果4个阳性候选克隆的插入片段大小约为600bp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夏(Pinellia ternata)属于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是重要的传统中药。近年来本实验室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半夏病叶中分离出与大豆花叶病毒相关的半夏病毒(SMV-P),这是SMV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的首次报道。SMV-P的P1基因与大豆花叶病毒的同源性很小,而与芋花叶病毒(DsMV)的相似性却达到60%左右。我们采集了14个地区的半夏,发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上海植物园、湖北省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省禹州市和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6个地区的半夏有SMV-P的侵染。通过测定这些分离物的P1基因序列发现各种半夏中的SMV-P P1基因序列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且上述6个地区的SMV-P分离物的P1基因序列均与DsMV有较大的同源性(约为60%),而与SMV的各种大豆分离物的同源性均很小(核苷酸38.3%-45.2%,氨基酸23.7%-31.9%)。这说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的病毒基因组中,暗示SMV-P可能是SMV与DsMV的P1基因重组的产物。 本研究以pGEX-3X为表达载体,构建了SMV-P P1基因及6K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pLysE中大量表达,并免疫小鼠制备特异性抗血清。制备的SMV-P P1蛋白抗血清用于后续实验的SMV-P P1蛋白的检测,而6K1蛋白抗血清用于半夏病叶中的6K1蛋白的免疫胶体金标记。 构建了酵母双杂交载体pGBKT7-(SMV-P)P1,并成功转入酵母菌AH109。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MV-P的P1蛋白在酵母体内与BD蛋白融合表达,并排除对宿主细胞的毒害和自激活作用,可用于酵母双杂交文库的筛选。 用Trizol提取半夏总RNA,应用SMART技术合成第一链cDNA,然后用5'和3'PCR引物进行LD-PCR扩增双链cDNA,并与pGADT7-Rec共转化酵母菌Y187,构建半夏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经检测,所构文库的独立克隆数为2.1×10~6,文库滴度为3.1×10~8,可作为文库用于筛选。 将文库菌Y187与AH109/pGBKT7-(SMV-P)P1接合后根据对3个报告基因ADE2、HIS3、MEL1的检测筛选了4个阳性候选克隆。抽提阳性候选克隆的质粒,PCR检测文库质粒,结果4个阳性候选克隆的插入片段大小约为600bp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参考文献

[1].林林,史雨红,罗朝鹏,陈炯,陈剑平.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编码的6K1蛋白与其他病毒编码蛋白的互作[C].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集.2008

[2].洪雪玉.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编码的P1和6K1蛋白与寄主植物蛋白间的互作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大豆花叶病毒半夏株系论文-林林,史雨红,罗朝鹏,陈炯,陈剑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