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资本市场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实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决策有用计量观认为,只有改进财务报告的计量属性,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当前无论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都在由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转向公允价值计量。为了满足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全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毫无疑问,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必然带来会计实务的革命,其经济后果备受关注。本文从决策有用计量观的角度出发,运用Ohlson(1995)模型以及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对公允价值及其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检验中国资本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改进作用。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第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未实现收益,投资者给予了积极的反映,体现出公允价值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最后,计入损益的公允价值增量,比计入权益的公允价值增量对股价的影响力更强,表明投资者更加关注损益类信息,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对资产的分类将显著影响股价。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首次大范围使用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证实了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优势,验证了公允价值及其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从而为政策制订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目的1.2 研究的主要内容1.3 研究方法1.4 研究结构1.5 研究创新第2章 文献综述2.1 国外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2.1.1 国外规范研究文献2.1.2 国外实证研究文献2.2 国内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研究2.2.1 国内规范研究文献2.2.2 国内实证研究文献第3章 理论基础: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相关性3.1 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一大重要质量特征3.2 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2.1 公允价值计量的涵义3.2.2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理论依据3.2.3 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具体表现3.3 价值相关性的定量衡量基础:Ohlson(1995)模型3.3.1 价值相关性与增量的价值相关性3.3.2 Ohlson(1995)剩余收益估价理论3.3.3 Ohlson(1995)模型是价值相关性的定量衡量基础3.3.4 Easton 和Harris(1991)报酬模型:Ohlson 模型的补充第4章 制度背景: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4.1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4.1.1 历史成本计量阶段(1997 年之前)4.1.2 启用公允价值计量阶段(1998 年至2000 年)4.1.3 回避公允价值计量阶段(2001 年至2005 年)4.1.4 大范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阶段(2006 年至今)4.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现状4.2.1 基本准则4.2.2 具体准则第5章 实证研究5.1 研究设计5.1.1 研究假设5.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解释5.1.3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5.2 实证分析5.2.1 描述性统计5.2.2 实证结果分析第6章 研究结论、启示和展望6.1 研究结论6.2 启示与政策建议6.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公允价值计量论文; 价值相关性论文; 新会计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