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欢欢(新疆沙湾县第五小学新疆沙湾8321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继承中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教学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清晰的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手段,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潜移默化地把传统文化的根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从形式上到内容里春风化雨,让祖国传统文化滋润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朗读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G6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8)07-165-01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呢?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孩子们识字量非常少的情况下,如何带他们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对韵歌》,对子的句式工整,音韵自然,意义对比鲜明。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工整的对仗,师生合读、男女生对读、同桌接读、在课件中看图片读等方法,让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融进“对子”的血脉。比如《江南》这首乐府诗,全诗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教学时,我用“东”“西”“南”“北”四个生字卡片放到对应方向,让几名学生模仿鱼儿游。“鱼儿”边游,其他学生边读,在快乐的鱼儿的表演里,学生不知不觉已经熟读成诵,仿佛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快乐的心情。
《古朗月行》向学生展示了作者小时候对月亮的稚嫩认知,想象力极为丰富。诗中先写李白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朗诵,先让学生听,再模仿,像小诗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桌读,分组读,比赛读,课件中的一轮明月也似欣喜,照亮了孩子们对于月更丰富的认知,孩子们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能在诗词格律中感受古人对月的怀想。比如《剪窗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能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手艺——剪窗花,还能认识窗花的最多形式:梅花、雪花、喜鹊、鲤鱼、胖娃娃等等,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在读中欣赏,读出喜庆,读出快乐。课后我布置的作业是剪个简单的窗花,孩子们兴趣极浓,交上来的作业也让我惊喜不已。
二、善于创设情境,设身处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来弘扬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元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学生体悟传统文化。
以《咏鹅》为例,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白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鹅的叫声让学生听,再展示鹅在水里游的动态,边播放边让学生读诗。短短的诗歌包含了这么多内容,学生再一次在情境中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三、课外阅读,扩展传统文化学习外延
课堂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怀,而要加深理解并最终能够传承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则还需要依靠课后的扩展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课外扩展有多种形式,如拓展阅读、对比阅读、课后调查等。如《古朗月行》,全诗中有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等传说,都是传统文化神秘而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完全诗,在一个个故事中既了解了神话传说,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在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在新课改的春风中,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