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让国内、国外观众都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中国影像,个体本位、自我体验、边缘另类是他们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本文着重以“第六代”这个导演群体的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他们镜头下的父亲形象。“第六代”导演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出现了集体性地“反传统”处理,他们镜头下的父亲要么缺席、要么无能、要么猥琐,或是即使出现了温和的“父亲”也是如一首挽歌般地成为一位退隐弱者。“第六代”站在子辈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心声,他们传递的是一种对父亲权威的摈弃,对传统孝道观的质疑和反思,对家庭伦理关系的重新定位。本文首先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对各代际导演群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对“第六代”的时代特征、思想艺术特征作出了归纳与总结,在对“第六代”有了整体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部分重在分析“第六代”导演具有代表性的13部家庭题材影片中的父亲形象,此部分为全文重点。文章的第三、四部分是进行纵、横比较,“第六代”与“第五代”电影父亲形象的纵向比较、“第六代”与90年代以后港台华语电影父亲形象的横向比较,从纵、横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中更准确地把握“第六代”的情感指向。第五部分旨在解读“第六代”父亲形象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深究“第六代”反思传统孝道观的原因并对如何重建现代父子观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研究这些影片中“父亲”形象的弦外之音,分析作品中每一个家庭细腻而微妙的人际关系、伦理关系,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倾向,这对增进父子(女)两代人的沟通理解,帮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父子观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对各代际导演群的界定1.2 “第六代”导演电影父亲形象的研究现状1.3 对“第六代”导演“父亲”电影作品的选定1.4 本课题创新点及其意义第2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的父亲形象特征2.1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2.1.1 “第六代”导演群的时代特征2.1.2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2.2 “第六代”导演电影父亲形象特征的分析2.2.1 强权父亲的专制主义2.2.2 仁慈父亲形象的解构2.2.3 传统父亲神话的瓦解2.2.4 非血缘关系父亲的亲情建立2.2.5 共同的情感指向:从父权中心的叛逃第3章 “第六代”与“第五代”导演电影的父亲形象之比较3.1 不同的叙事角度3.1.1 第五代:以父亲的名义3.1.2 第六代:为儿子作代言人3.2 父亲角色的不同结局之比较3.2.1 第五代:“弑父”结局3.2.2 第六代:“寻父”收尾第4章 “第六代”与90 年代以后港台华语电影的父亲形象之比较4.1 张杨《洗澡》与李安《饮食男女》之比较4.1.1 父亲:传统文化的化身4.1.2 回归:从“子承父业”到“子唱父随”4.2 徐静蕾《我和爸爸》与谭家明《父子》之比较4.2.1 变异:对传统父亲形象的解构4.2.2 谅解:从“皈依”到“疏离”第5章 “第六代”导演电影父亲形象的孝文化透视5.1 “第六代”导演对传统孝道观的集体反思5.2 “第六代”导演对传统孝道观质疑的原因5.3 “第六代”导演对现代父子观的重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影视文化活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第六代论文; 父亲形象论文; 父权论文; 父子冲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