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青海省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从2006年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任职服务工作至2009年8月,青海用4年时间为农牧区配备了2099名大学生,目前在岗1748名。本文的研究通过调查,了解青海省农牧区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基本状况,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支撑性材料;分析梳理大学生“村官”基本数据,联系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大学生“村官”与其所在地方农村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叙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其次阐述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产生背景、历史基础与演化路径;第三部分叙述了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调查工作概况及数据统计分析;第四部分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理论,通过对此公共政策演化路径进行分析,论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构成,对其进行价值分析与可行性分析,同时针对政策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第五部分阐述了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六部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建议。基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特征,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具体采用了公共政策分析法,个案调查分析法等多种研究,力求对青海省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状况及效果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期望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方面,希望能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与提示效果;另一方面,希望能给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理论意义1.1.3 现实意义1.2 研究现状1.2.1 研究态势1.2.2 理论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综述1.3 论文架构1.4 研究方法1.4.1 文献分析法1.4.2 实地、个案调查分析法1.4.3 公共政策分析法第2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分析2.1 “村官”与“大学生村官”2.2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历史基础2.2.1 “乡村建设运动”2.2.2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2.3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产生背景2.3.1 解决“三农问题”的宏大背景2.3.2 “城乡二元结构”破解难度很大的客观现实2.4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历程2.5 中央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主要内容2.6 各地方政府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不同做法2.7 青海省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具体做法2.8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成就2.8.1 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生机和活力2.8.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8.3 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2.8.4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2.8.5 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第3章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分析3.1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状概述3.2 调查工作概述3.3 调查数据统计3.3.1 参加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思想动机3.3.2 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三大障碍3.3.3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3.3.4 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发展预期3.3.5 大学生“村官”激励与指导问题第4章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应分析4.1 公共政策分析4.2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分析4.2.1 政策系统构成4.2.2 政策价值体现4.2.3 政策可行性分析4.3 评价模型构建4.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5章 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1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清晰5.2 大学生“村官”经济待遇偏低5.2.1 无法做到靠待遇留住人才,与经济规律相矛盾5.2.2 无法让大学生“村官”在广大农村起到教育示范作用5.3 大学生“村官”金融支持力度不到位5.4 大学生“村官”选任培训机制有待完善5.5 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不健全第6章 推进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6.1 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明确身份定位6.2 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6.3 量力而行设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基金6.4 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选任培训机制6.5 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考评机制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大学生村官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青海省农牧区论文;